2022年:粮价大变?
我们都知道,我国实施“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对于粮食价格来说,就无可避免的要受到国际市场的影响。那么,目前,国际、国内粮食市场都呈现出哪些特点?2023年粮食价格还会上涨吗,运行趋势如何?
国际粮食价格分析与展望
2022年,疫情仍在全球范围内蔓延,叠加地缘冲突、极端天气频发、贸易保护、美联储加息等诸多因素影响,全球粮食价格在高位宽幅震荡。
在1~11月份,小麦、玉米、大豆的波动幅度分别为83.5%、46.8%、38.4%。截止目前,全球玉米价格同比上涨了13.1%,小麦价格同比下跌8.3%,大米价格同比上涨3.6%,大豆价格同比上涨12.8%。这对我国利用国际市场保障国内供应带来了一定挑战。
整体来看,全球粮食市场的供需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2022年全球粮食生产受极端天气影响较重。南美、印度、中国、欧美先后遭受炎热干旱天气扰动,而且今年冬季还有可能出现拉尼娜“三重奏”。
根据美国农业部最新预测,在疫情、地缘冲突以及极端天气的冲击下,2022/2023年度全球大宗谷物产量整体呈下降趋势,预计全球谷物总产量为27.46亿吨,同比下降1.9%。
其中,小麦产量7.83亿吨,同比增加0.4%,玉米产量11.68亿吨,同比下降4.0%;大米产量5.04亿吨,同比减少2.2%;高粱产量6000万吨,同比减少3.3%,但大豆产量是增加的,预计产量为3.91亿吨,同比增加9.8%。
不过产量还有很大变数,特别是2023年,是拉尼娜现象连续第三年发生,可能会对南美巴西和阿根廷的大豆和玉米生产带来影响,每年天气炒作的季节基本都在一季度。
二是从全球供需关系看,小麦、大米供需宽松;大豆供需由紧向宽松方向发展;玉米、高粱等饲料用粮供需仍然偏紧。因此,应重点关注玉米品种。
2022/2023年度,全球玉米产量11.68亿吨,同比减少4908万吨,全球玉米消费11.7亿吨,同比减少1451万吨,减幅1.2%。除中国之外,全球玉米库存为9464万吨,同比减少390万吨。特别是全球玉米主产国美国,预计2023年度产量为3.54亿吨,同比减少7.6%,根据预报,到年度结束时,美国库存只剩下3000万吨左右,库存消费比下降至9.8%,这相当于美国在2010年~2012年连续三年干旱造成减产,价格大幅上涨时的水平。
需要说明的是,影响粮食价格上涨的不仅仅是传统供求基本面的因素,还叠加了金融因素、地缘冲突、疫情等非传统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当前粮食价格的形成机制非常复杂。
三是黑海地区粮食出口协议继续执行符合各方利益,俄乌危机的整体影响正在逐渐减弱。由于乌克兰是全球主要的粮食生产国和出口国,其在全球粮食出口份额中,玉米、小麦、大麦和葵花籽油分别占比17.2%、11.5%、17.5%、50%。所以,在2月下旬俄乌危机发生以后,叠加南美大豆减产,能源价格、化肥价格上涨以及天气炒作,大量流动性在短期内迅速推高国际粮价。3月份芝加哥小麦期货市场连续出现7个涨停,涨幅高达160%,小麦、玉米和大豆价格都接近了2012年的历史高点,粮食危机引发全球重视。
7月下旬,在联合国和土耳其的斡旋之下,多方达成黑海粮食出口协议,该协议的执行,确保了乌克兰粮食产品顺利出口,据统计,至11月份到期,乌克兰出口了1110万吨农产品,其中包括450万吨玉米、320万吨小麦,对缓解全球粮食危机起到了关键作用。
11月18日,各方同意粮食出口协议再延长120天,按照目前的出口进度,可保证乌克兰现有粮食全部出口。对俄罗斯来说,可以保证今年的巨大丰收转变为充足的出口供应,目前俄罗斯小麦月度出口量达到了400~500万吨,出口量处于历史高位。
尽管黑海粮食出口协议缓解了全球粮食市场结构性供给的问题,但也应看到,俄乌危机的影响尚未完全消除,尤其是对乌克兰粮食生产带来的减产难以修复。根据美国农业部数据,2022年乌克兰谷物产量5950万吨,同比减幅31.3%,2022年秋季冬小麦播种面积下降30%,生产仍面临压力。
四是粮食价格受地缘冲突和货币因素的影响正在减弱,国际粮食价格有望重新受供需基本面的主导。在2023年全球粮食生产形成定局之前,全球粮食价格仍以震荡运行为主,趋势上应该是“逐渐退烧”。
从全球粮食价格的流动性来看,2020年以后,由于疫情释放了大量的流动性资产,而这部分大多流入了抗通胀性能较强的粮食领域,对推升全球粮价发挥了很大的作用。2022年美联储由放水宽松转向加息缩表,全球粮食价格中的资金泡沫开始大量消退,直接导致了2022年6~7月份国际粮价从高位大幅回落。
受供应冲击以及减产因素影响,9~10月份国际粮价有所反弹,在这些供应因素消化之后,11月份价格受需求影响正在加大。例如,11月初,在美联储放松加息预期和我国放松疫情防控预期的“双松”预期影响下,美元指数触顶回落,全球粮价受宏观冲击力正在逐渐减弱。
总体上来看,2023年国际粮价并不稳定。主要有三个因素:一是货币政策外溢效应依然存在,全球经济复苏受到拖累,预计对一季度的冲击较大,不利于全球粮价上涨;二是拉尼娜事件对南美粮食生产的影响;三是粮食价格上涨刺激明年播种面积增加与否仍不确定。当然,还有欧美等国家的生物柴油计划对全球粮价的影响。不过,从趋势上来看,2023年,国际粮价有望重新回归供求基本面的主导。
国内粮食价格分析与展望
2022年,尽管国内粮食库存充裕,但受国际粮价抬升,特别是美元指数上涨,导致进口成本大幅上涨,在国际市场的联动下,国内小麦、玉米、稻谷价格均出现不同幅度的上涨,仅大豆因增产预期影响同比下跌。由于2022年大豆进口偏少,叠加南美减产及美国密西西比河运输受限带来的影响,豆粕价格的大幅上涨也对其它粮食价格上涨起到了推动作用。总体上看,国内粮食市场呈现出以下三个特点。
一是国内粮食生产再获丰收,粮食安全基础牢固。2022年国家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加大了粮食生产支持力度,克服了2021年秋汛、农资价格上涨、南方地区干旱、国内疫情多点散发等不利因素影响,再次实现粮食生产增产丰收。根据统计局数据,2022年,我国粮食总产量13730.6亿斤,比上年增加73.6亿斤,粮食产量连续8年稳定在了1.3万亿斤以上。
二是从粮食需求看,口粮需求不旺,饲料需求稳步上升,工业需求疲软。
截止三季度末,国内能繁母猪存栏量达到了4362万头,连续5个月环比增长,达到了正常保有量的106.4%,产能大幅增加。生猪价格在10月20日达到了年内以来高点的28.6元/公斤,带动自繁自养养殖利润超过了1100元/头。
尽管近期生猪价格开始回落,但预计2023年生猪价格依然有望在盈亏平衡点之上运行,预计2023年饲料用粮将呈现出刚性增长。根据粮油中心预测,饲料用粮将增长0.3~2.53亿吨。但同时,疫情对工业消费冲击非常明显,特别是玉米深加工企业生产经营效益面临压力较大。
另外,当前欧美等发达经济体面临经济衰退,同时地缘冲突冲击全球经济,我国经济面临供给和需求减弱的预期冲击,衰退压力或仍将持续一段时间。而工业产能增长已经结束,玉米消费也在2021年已经初定回落。预计工业消费呈现平稳下滑趋势。
从大豆需求来看,受进口减少影响,9~11月份豆粕价格大幅上涨,对其它粮食品种加工带来利好影响,但目前豆粕价格已经开始从高位回落,加工效益面临玉米价格上涨冲击,对深加工企业而言,苦日子还没有结束。
此外,面粉、大米等产品消费整体也呈现出正常偏弱的状态。
三是从粮食进口来看,小麦、稻谷供需过剩,少量进口主要用于品种调剂,而且限制在进口关税配额之内。玉米等饲料用粮,尽管进口数量下降,但仍然处于历史高位。
根据海关数据,2022年1-11月份,我国粮食进口约1.33亿吨,同比下降11.8%。其中大豆进口量8053万吨,同比下降8%;玉米进口量1992万吨,同比下降26.25%。
进口量之所以下降,一方面受前期国际粮食市场供应链冲击,国际粮价高位运行,国内外粮食价格倒挂,外采成本抬升抑制需求;另一方面国内需求减弱也反作用于国际市场。
展望:2023年国内粮食价格将如何演绎?
总体来看,国内粮食供需有余,粮食库存充裕。受粮食丰收、国家宏观调控措施有力得当及国际粮价回落预期增强等因素影响,2023年我国粮食市场仍将运行在合理区间。
小麦价格或将转为下跌态势
由于当前饲料中小麦替代优势全无,小麦产需已经回归平衡有余状态。从秋播来看,冬小麦播种进程非常顺利,在新疆地区减少棉花种植扩大冬小麦种植面积的影响下,冬小麦播种面积大概率还是稳中有升态势。从生长势来看,10月下旬以来土壤墒情好、天气持续晴好,小麦播期集中,黄淮海地区也实现了适期、适墒、适量播种,小麦出苗是近年来最好的一年,这为明年夏粮再获丰收赢得主动。
从小麦价格来看,2022年小麦价格处于历年较高水平,而且2023年最低小麦收购价也上调了2分钱。目前河北、河南、山东国标二等收购价格3230~3280元/吨,同比上涨350~450元/吨,涨幅14%左右。
预计2023年国内小麦价格或将高位回落,春节前后或将是重要时间节点,政策性小麦轮换叠加农民集中卖粮,春节后小麦价格下跌概率在加大。
另外,小麦饲用是影响小麦价格的关键,明年新小麦上市可能会继续压低小麦价格,年中玉米价格对小麦价格会有支撑作用。根据联动作用,从明年三季度开始,玉米市场会迎来进口巴西玉米,都会对小麦价格带来影响。
稻谷价格或将保持平稳
我国稻谷库存连续多年结余1000~1500万吨,呈现出供大于求的状况。尽管对饲料企业定向销售超期存储的稻谷,但对于整体产需影响不大。2022年,在中晚稻大量上市之后,主产区稻谷价格小幅上涨,目前新季中晚籼稻收购价格2660~2760元/吨,同比涨幅6%,呈现出优质优价的特性。东北粳稻价格偏强运行,圆粒粳稻质量好数量大,基本还是围绕最低收购价波动。长粒粳稻由于黑龙江种植结构调整大,市场收购积极性高,目前主流收购价格在3100-3140元/吨,同比上涨16.3%。
稻谷价格偏强运行的主要原因是部分产区存在减产预期,叠加储备轮换展开、政策收购提前启动、多元主体入市收购积极所致。
从进口来看,受印度大米出口禁令影响,国际大米价格有所抬升,但仍低于国内价格,1-10月我国累计进口大米545万吨,同比增幅40%,创历史新高。但仍需正确看待,进口增加的主要是碎米,主要用做饲料和工业加工。
稻谷供需整体宽松,收购价格上涨空间有限,大概率将保持平稳运行。
玉米价格将呈现出区间波动的特征
2022/2023年度,国内玉米产需缺口仍然存在,但受进口玉米和替代谷物的补充,以及陈谷投放等多种因素影响,饲料用粮整体有保障。特别是在乌克兰玉米减少后,国家战略性放开了巴西玉米的进口,进口多元化有效保证了国内饲料用粮的供应。
从国内收购形势来看,种植成本提升、饲料用粮需求增加、流通受限和下游用粮企业库存偏低等因素影响,提高了农民的价格预期。11月国内玉米价格大幅上涨,东北加工企业收购价格同比上涨313元/吨,华北加工企业同比上涨177元/吨,港口收购报价2920元/吨,整个11月份玉米价格涨幅超过了100元/吨,比去年11月底大量上市平均收购价格高出250~300元/吨。
目前玉米购销压力后移,随着气温下降有利于农民脱粒卖粮,以及物流运输好转,玉米价格在元旦前后面临压力较大,但受下游企业存在补库需求,下跌幅度有限。
预计2023年国内玉米价格仍将保持高位运行、区间波动态势。受种植收益增加带动,如果2023年玉米种植面积增加,丰收预期增强,将会制约玉米价格的涨幅,因此,上涨乏力是2023年玉米价格运行的第二个特征。
国产大豆价格延续下跌,进口大豆价格跟随国际市场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2年国产大豆产量2030万吨,创历史最高水平,同比增长23.7%,增幅较大。
国产大豆收购价高开后逐渐走低,截止目前,同比下跌已经超过6.7%,但由于国产大豆难进入压榨行业的根本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市场供大于求的格局仍将长期存在。所以,国产大豆价格走势整体上还是呈现出震荡触底的趋势。
总体上来看,2023年,小麦、大豆价格有下跌趋势,稻谷价格仍将保持平稳运行,玉米价格呈现出区间波动趋势。对此,你怎么看,也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