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表网_列表在线网
列表在线网 > 知识列表 >

周文盛

编辑:列表君 时间:2023-12-29 13:00:33来源:列表在线网

周文盛的个人简介

周文盛,电子机械工程技术专家。从事雷达整机的工艺和结构技术研究,主持过多种型号雷达的工艺、结构方案论证和整机研制,为配合中国卫星、洲际弹道导弹发射和跟踪的圆满成功作出了贡献;主持制定了一整套雷达研制的程序、规章制度,对中国大型电子产品研制工作的科学管理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周文盛 - 简历

1928年8月21日 出生于天津市。

1946-1950年 北京清华大学机械系学习。

1950-1955年 总参通信兵部北京电机修配厂实习员;军委通信兵部南京第一电信技术研究所技术员;军委总参通信兵部南京电信修配厂技术员、代科长。

1955-1959年 第二机械工业部国营七二○厂工程师,副科长,主持工艺师,副总工艺师,总工艺师,新产品办公室主任。

1959-1961年 第一机械工业部七二○总厂第十四研究所新产品办公室主任,副总工程师。

1961-1965年 国防部第十研究院第十四研究所副总工程师。

1965-1967年 第四机械工业部第十四研究所副总工程师。

1967-1976年 国防科委第十研究院第十四研究所副总工程师。

1976-1982年 第四机械工业部第十四研究所总工程师,副所长,所长。

1981-1986年 第四机械工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

1982-1986年 电子工业部雷达工业管理局副局长,局长。

1988-1991年 中国瑞达系统装备公司总经理,中国瑞达集团公司副董事长兼总经理。

1991-1996年 中国瑞达系统装备公司高级顾问。

1997年4月 离休。

周文盛 - 生平

周文盛,1928年8月21日出生于天津市。同年随家移居北平(今北京市),就读于北平协化女中附小。1936年9月全家迁往江苏省南京市。抗日战争爆发后,1938年春到达重庆市,就读于朱家寨小学。1940年9月入四川省合江县国立第十六中学学习,1941年9月转至江北县南京基督教青年会中学初中学习,1943年7月毕业后考入四川省合川县国立第二中学高中部,1946年毕业后考入清华大学机械系。1948年秋加入民主青年同盟。1949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校期间参加了多次学生运动。1950年7月毕业后即分配到中央军委通信兵部北京电机修配厂,11月调南京军委通信兵部第一电信技术研究所。此时,朝鲜战争爆发,急需空防雷达,但研究所初创,仅有从全国收集来的日、美遗留下来的破旧雷达和零散件以及少数雷达说明书、操作手册和一些雷达书籍。在老专家的指导下,他们这批刚毕业的大学生,靠这些资料,利用这些零散件,日夜奋战,克服重重困难,拼装或改装出一批批雷达,支援了前方。

1950年至1955年,周文盛在第一电信技术研究所任技术员,1955年4月,研究所归属第二机械工业部,改名为国营七二○厂,任生产施工科副科长。1956年被评为工程师,任仿制海军雷达的主持工艺师,先后解决了有关微波元件、精密小模数齿轮和精密齿轮传动系统等关键技术;主持编制并推行了工艺规程及相应的管理规章制度,为完成仿制雷达作出了贡献,同年任副总工艺师。1958年6月任总工艺师,12月任新产品办公室主任,主管搜索雷达和跟踪雷达的仿制工作。1959年9月,此研究所又改名为第一机械工业部七二○总厂第十四研究所,周文盛于12月任研究所副总工程师,主管结构工艺和技术管理工作。1961年,研究所归属国防部第十研究院,他分管测高雷达和三坐标雷达的结构工艺技术和研究所技术管理工作,主持编制了一整套雷达整机的研制程序和相关规章制度,后来在第十研究院全院进行推广。1965年7月,十四所归属第四机械工业部第十研究院,他先后主持了为导弹和卫星发射配套的单脉冲精密测量跟踪雷达的结构工艺方案论证和整机研制,远程预警试验雷达的大型天线系统和天线罩的方案论证和研制。1972年起,为配合中国洲际弹道导弹发射试验,他开始主管舰载远程单脉冲精密测量跟踪雷达的方案论证和研制工作。1977年5月任十四所总工程师,1979年1月任副所长,被评为高级工程师,1980年11月任所长,被评为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同时受聘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兼职教授、第四机械工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1982年8月调电子工业部雷达工业管理局任副局长,后任局长。任期内一方面组织厂所保证完成军品任务,另一方面,积极推动厂所利用军工技术开发民品,为国民经济各部门和社会服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他还积极支持帮助研究所和工厂迁出闭塞的三线山沟,改善科研和生产环境条件,加速了研究所和工厂的发展。他积极倡导“电子机械工程”(机电一体化)的学术活动。1981年8月,他主持创建了中国电子学会电子机械工程分会并先后任主任委员三届。他积极推动分会《电子机械工程》期刊的出版。1988年代表中国电子学会受中国科协委托,组织了全国13个一级学会联合召开了全国第一届机电一体化学术大会,并且组织出版了论文集。1987年以他为主编,出版了《机械工程手册》。1994年被批准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他现在是中国电子学会理事,电子机械工程分会名誉主任委员,电子产业战略研究分会副主任委员。

周文盛 - 雷达研制

周文盛主管工厂工艺工作时就重视工厂的技术管理工作。工艺是产品从科研到出厂技术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工艺规程是编制试制与生产计划、工时定额、材料消耗定额和控制质量的基础。50年代中期,根据工厂生产的需要,他主持编制了产品的工艺文件以及相关的规章制度,并为其贯彻开展了培训,对工厂的产品试制和生产起了良好的作用。60年代初,他主管研究所的技术管理,根据雷达整机研制的特点和以往的工作经验,并参考有关技术管理的资料,主持并参加编制了大型电子产品从战技指标论证、收集文献资料、方案确定、技术攻关……一直到产品鉴定出厂的一整套程序,制定了各级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的职责,相应的规章制度,并绘制了流程图,作为研究所管理科研工作的依据。因实施效果良好,在第十研究院范围内作了介绍,并结合全院情况做些修改后,在全院印发推广。这是当时大型电子产品研制科研程序的雏形,为研究所产品的研制全过程的科学管理和贯彻三敢三严,出成果出人才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通过长期雷达研制工作,周文盛认为,雷达、地面站、射电望远镜等大型电子产品是电子技术、机械技术和工艺技术相互渗透、融合和紧密结合的产物。随着计算机、微电子、通信等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机械产品、消费类产品以及各类工业产品中电子技术和机械技术的结合也更加广泛。有鉴于此,周文盛积极倡导成立电子机械工程学术组织。1981年8月,经中国电子学会批准,周文盛主持组建了中国电子学会电子机械工程分会,有关部门的研究所、工厂和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都积极参加学会组织及其学术活动。分会还出版了《电子机械工程》期刊,影响日益广泛。1984年,他受聘为《中国大百科全书?电子学与计算机?电子设备组装与结构》编写组主编,组织领导分会的有关专家、学者编写了相关条目。1985年,由中国电子学会电子机械工程分会通过中国电子学会提议,经中国科协批准,以中国电子学会为主,联合全国13个一级学会共同召开了全国第一届“机电一体化”学术交流大会,周文盛任大会主席。他还积极推动“电子机械工程”(机械电子学)的学术活动走向世界,利用分会领导出国访问的机会开展工作,促成中日相关学会联合举办中日机械电子学学术会议。中方由中国电子学会电子机械工程分会主办,电子科技大学协办,至今已召开了三届中日机械电子学学术会议,周文盛两次担任大会执行主席。中日双方对这种交流形式都表示满意并主张扩大范围,经中国电子学会同意,电子机械工程分会与日本、韩国、泰国和香港地区的相关学会于2004年9月联合召开了首届亚洲机械电子学学术会议。在他的指导和分会干部的努力下,分会多次受到上级学会的表扬和奖励。1987年,他作为主编,与分会的专家、学者共同编著出版了《机械工程手册》,为从事电子机械工程设计的专业技术人员提供了有益的参考资料。

周文盛 - 人物评价

为祖国的雷达事业而脚踏实地工作,是周文盛一生追求的目标。在新中国成立前夕的大学时代,他就积极参加学生运动和共产党地下组织。参加工作以后,他将学到的科技知识用到雷达产品开发和企业管理之中。没有资料,实践中摸索总结;没有设备,土工装先上。为国防建设出成果不怕戴反动权威的帽子,即使关在“牛棚”里,也不忘通过多种渠道提出新研究所的建设方案。60年代初期,由于当时大学没设电子设备结构设计专业,而国防建设又很需要这种人才。他积极推动研究所自己培养人才,得到国防部第十研究院的认可,并由他主持培养了300多名技术人员,充实了第十研究院,也为国防现代化建设作出了贡献。

坚持不懈地学习,是他的治学准则。作为“学术权威”,他并没有固步自封。他的英文基础好,口语也很流利,50年代俄语成为重要的交流工具,他在工作任务很重的情况下,挤出时间学习俄语,很快掌握了基础俄语,为与俄方专家交流技术提供了便利。改革开放后,党和国家向研究所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时任所长的周文盛,虽已年过半百,但他还是参加了南京大学夜校德语班学习,下班后骑着自行车去夜校上课,结业时取得97分的好成绩,在随后参加的赴德学习交流中发挥了作用。

重视科学实践活动,是他的科研准则。与技术人员和工人打成一片,是他的特点之一。他善于在与技术人员的接触中,听取他们的意见,合理的、不合理的,甚至是反对的,他都能听下去,并认真分析,为我所用;他还深入浅出地帮助年轻人总结提高;关键时候他与工人师傅同吃、同住、同劳动,平易近人,不拿架子,从实践中吸取知识。

对事业高度的责任心,是他的工作准则。经他审批的技术文件和管理文件,他都认真从原理论点正确性、论据充分性、段落章节合理性等方面进行推敲,因此质量普遍较高;经他主持决定的事,有问题他从不推卸责任,有成绩他从不居功自傲。他组织能力强,善于调动各种人员的积极性,发挥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各自的特长,因此,无论是平级领导,还是技术人员或普通工人都愿与他共事、合作。

  • 上一篇:张丽钧
  •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