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颜见江东父老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任艳
一:“爱面子”的项羽?
中国历代悲剧英雄里,西楚霸王项羽,常叫后人连呼可惜。
这位秦末农民战争里的一代英雄,以楚国贵族后裔的身份,拉起无坚不摧的铁血虎师:无论是巨鹿之战破釜沉舟痛击秦军,还是彭城大战里三万骑兵一箭穿心,胖揍刘邦的五十万联军,全是载入史册的战场奇迹。“西楚霸王”的威武,两千年来传唱不停。
可就是这么一位不停书写奇迹的“西楚霸王”,却终于在垓下大战里,没扛住死敌刘邦的大军围殴。
被一路追到乌江后,江边的亭长劝他过江回江东重整旗鼓,他却一句仰天长叹:“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然后就在江边死战一场,最终怆然自尽。
如此悲壮一幕,也引来了后世无数咏叹。好些历史爱好者更大胆猜想,假如项羽当时看开一点,渡江回到江东老家,咬牙休养生息后再战刘邦,中国历史又会是一个什么样的走向?项羽能否翻盘成功?甚至至少与刘邦划江而治,建立一个与汉王朝分庭抗礼的强大政权。
也拜这类奇特猜想所赐,项羽壮烈自尽的一幕,也引来不少历史迷们吐槽:你看这西楚霸王项羽,就这么把大好的翻盘机会给葬送了,都是面子问题惹的祸。
那么问题来了,倘若项羽不那么“爱面子”,硬着头皮过江了,接下来的历史走向,是否真有可能来一个历史大反转?或者说,项羽宁可自杀也不肯过江,仅仅因为面子问题?
要想弄清这个问题,就得回到当时的“乌江现场”,复原一下《史记》里,江边亭长劝项羽渡江再战时的原话:“江东虽 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您只要占住了江东,是称王还是报仇,咱们都有本钱。
那么这个叫项羽宁死也不肯回的江东老家,真有这句话里说得那么强?
二:江东真的能成就大业?
比起后来令孙氏家族雄踞南方的江东来,秦汉之际的“江东”,不完全是一个概念。
当时的江东地区,以《史记》的记载,西南方向有秦朝故将赵佗割据称王,福建方向也有越人聚众起事,协助刘邦攻打项羽。
另外昔日项羽的故地彭城,也被汉军收入囊中,昔日楚国大司马周殷也倒戈投降,双手给汉朝送上战略要地九江。
在地图上复盘下就知道,项羽这号称“地方千里”的江东大本营,此时只剩了会稽郡这一小块地方,而且正处于汉朝三面夹击下,已然是末路困境。
当然,别看战略态势困难严重,但江东子弟兵的骁勇善战,当时也是天下闻名。理论上说,倘若项羽回去后,当地上下一心,即使面对汉朝围困夹击,理论上说,项羽也是有得拼。但另一个现实困难,却叫这个可能性,只能停留在理论上——江东的经济条件。
和后来的东汉三国时代不同,此时的江东地区,经济还处于严重的蛮荒状态。照着《史记》里的形容,那简直是“无积聚而多贫”。其农业生产尤其落后,几乎还处于刀耕火种阶段。
就算江东真如亭长夸耀的“众数十万人”,单是战争需要的军粮补给问题,就足以把不擅建设的项羽急到头大。这样三面被围的战略态势,外加贫困的物资储备,过了江的项羽,又能支撑多久?
但最重要的原因,却是另一条:民心。
三:民心尽失的项羽
项羽驰骋战场多年,屠城坑杀、煮人烧人都干过,给百姓留下了残暴的印象,当然会认为他就算当上一国之主,恐怕也是个暴君。
所以才会发生这样的事:当项羽逃到阴陵迷路时,一老农给项羽指出的“逃生之路”,竟是通往一片沼泽——死路一条。
原本有望逃脱汉军追杀的项羽差点因此丧命。这件事估计让项羽心里拔凉,自己民心尽失已经显而易见。
当然,性格决定命运。且不说项羽刚愎自用,做不到从谏如流,项羽还怀有一种“妇人之仁”。比如,“鸿门宴”上,有机会杀掉刘邦他却迟疑不决,致使刘邦逃走,造成楚汉相争的局面,就是这种妇人之仁的最好体现。
再比如,项羽死后,抢夺项羽一部分尸体而受封侯爵的骑司马吕马童,早先正是项羽的马夫,追随项羽参加大小战役无数,多有立功,在项羽大封天下时却啥官职也没得到,仍是马夫一个,愤怒、失望之余背弃项羽转投刘邦——部下有功却做不到大力奖赏,人家看不到前途,谁还死心踏地跟你干?背叛就成了必然。
所以,尽管项羽的神勇“天下无二”,却难逃悲剧命运。但是,盖世英雄的结局太惨,向来同情弱者的人们难免总是设想,假如项羽渡江会不会有机会东山再起?唐朝诗人杜牧也忍不住感慨:“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项羽渡江真的可以卷土重来吗?
对于项羽渡江的假设,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显然看得很透彻了,他在《乌江亭》中写道:“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同样,西楚霸王项羽在一路南逃的路上,已对当时的局势了然于胸,对未来有了清晰的认识,虽然无奈、不甘,但大势已去,就算渡江也根本不会有什么作为,与其只身逃跑,不如大丈夫一些,自我了断慷慨赴死。
所以,他说:“此天亡我,非战之罪也!”而这应该是这位英雄从想回江东到决定自刎而死真正的心路历程。
项羽无颜见江东父老自刎而死的情节,是司马迁《史记》中记载的。大家都知道,《史记》不仅是一部史学巨著,同时还是一部文学作品,在大英雄穷途末路之时,为他安排这么一个保全其气节的悲壮场面,从文学表现来说,无疑是一个妙笔。
通过司马迁的描述,让人们记住了一个有情有义的盖世英雄,而不是屠城坑杀,残暴无比的西楚霸王,项羽如果地下有知,应该是会满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