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领顺
周领顺的个人简介
周领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和博士后合作导师、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常务理事、扬州大学领军人才、扬州大学翻译行为研究中心主任、江苏省翻译协会副秘书长、《翻译论坛》杂志执行主编和多所大学兼职教授、特聘教授等。
个人简介
周领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和博士后合作导师、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常务理事、扬州大学领军人才、扬州大学翻译行为研究中心主任、江苏省翻译协会副秘书长、《翻译论坛》杂志执行主编和多所大学兼职教授、特聘教授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和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和省社科基金项目10余项;构建“译者行为批评”原创理论;在《外语教学与研究》、《中国翻译》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并在商务印书馆等出版机构出版专著、译著10余部;获教育部全国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省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两次)、三等奖、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二等奖等奖项。《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8月19日)对其作了人物专访。
学习和工作经历
1981年至1985年在河南大学外语系学习,获学士学位;
1997年至2000年在河南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学习,获硕士学位;
2005年至2008年在上海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学习,获博士学位。
1985年―2001年在河南大学工作;
2001年至今在扬州大学工作。
2012年8月至2013年1月获国家留学基金资助,赴美国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Dallas访学。
研究方向和社会反响
周领顺的研究方向主要有两个:语言学研究和翻译研究。在语言学研究领域,形成了两大研究特色,其一是英汉“转类词”研究,在《外语教学与研究》、《外语与外语教学》、《外语教学》、《外语学刊》、《山东外语教学》等主要外语类学术期刊发表7篇论文;其二是框架语义学研究,代表作是《汉语移动域框架语义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专著,以及在《中国外语》、《外语研究》等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的多篇论文。在翻译研究领域,构建“译者行为批评”原创理论,代表作是《译者行为批评:理论框架》(商务印书馆,2014)和《译者行为批评:路径探索》(商务印书馆,2014)两部专著,以及在《中国翻译》、《中国外语》、《外语与外语教学》、《外语研究》、《外语教学》、《上海翻译》等主要外语类学术期刊发表的数十篇系列研究论文。
周领顺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11月14日)的《拓展文化“走出去”的翻译传播机制研究》一文,被人民网、中国社会科学网、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中共中央编译局、中国民族宗教网、搜狐网、今日头条、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和中国出版网等主要网站广泛转载。他于2003年在《上海科技翻译》发起的“翻译理论与实践关系”大讨论,影响广泛,“不仅对翻译界意义重大,如果深入下去会对整个中国学术界的,尤其是对人文社科领域的学术观念和研究范式的变革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上海科技翻译》2003年第4期杨自俭教授文)。“周领顺近年来提出的译者行为批评思想在国内独树一帜,反映了我国学者理论创新的成果。”(《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5年第1期“卷首语”)他构建的译者行为批评理论为“国际前沿”(《山东外语教学》2014年第1期许钧教授文)。
社会兼职
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常务理事、江苏省翻译协会副秘书长、《翻译论坛》杂志执行主编;三峡大学、青岛大学、上海师范大学、苏州科技大学、江苏大学等校兼职教授和常州大学特聘教授。
发表论文
语言学类:
1. 英汉名―动转类词对比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5.
2. 汉语方式动词的移动状态层级,《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6.
3. 试论transition的语法义与修辞义,《外国语》1997,4.
4. 英汉转性词的理论问题,《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8.
5. 英汉动词中心说辩,《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2.
6. 对NMET的动态分析,《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5.
7. 含意本体论研究述评,《外语与外语教学》1997,2.
8. 名转动词变异的本与度,《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4.
9. 名转动词再研究,《外语学刊》2001,2.
10. 法语对英语拼写的影响,《外语教学》1996,4.
11. 我国的英汉转类词研究,《外语教学》2006,4.
12. 施受组配变化与框架元素的颗粒度,《外语教学》2008,1.
13. 汉、英语义框架网络对比,《中国外语》,2009,4.
14. 社会理论的后现代转向,《福建论坛》2002,8.
15. 英语语音嬗变考,《上海科技翻译》1994,4.
16. 音误现象的学理分析,《扬州大学学报》2010,1.
17. 动转名词引论,《山东外语教学》2003,4.
18. 参与构成移动事件的“非移动动词+趋向词”格式,《扬州大学学报》2011,5.
19. 汉语“移动”的框架语义认知,《扬州大学学报》2014,4.
翻译学类:
20. 译者语言与译文语言的地缘性,《外语教学》2016,1.
21. 古典哲理思辨类文字的理解与翻译,《中国翻译》2016,2.
22. 汉语描写文主观描写的英译再现,《中国翻译》2016,3.
23. “厚译”究竟有多厚?“――西方翻译理论批评与反思,《外语与外语教学》2016,6.
24. 葛浩文式意译,《中国外语》2016,6.
25. 拓展文化“走出去”的翻译传播机制研究,《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11,14.
26. “作者译”与“译者译”――为“自译”重新定性,《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6,6.
27. 乡土语言翻译及其批评研究,《外语研究》2016,4.
28. 汉语“乡土语言”翻译研究前瞻,《山东外语教学》2016,5.(专栏主持)
29. 论葛浩文翻译本质之论,《当代外语研究》2016,5.(专栏主持)
30. 从英语人称代词的使用看译者对原文风格的能动把握,《中国翻译》2004,4.
31. 美国中餐馆菜谱英译评价原则――从译者身份的角度谈起,《中国翻译》,2013,5.
32. 汉语散文英译中的韵味再现原则,《中国翻译》2014,5.
33. 翻译之本与翻译之为:在实践中演绎,《中国翻译》2015,1.
34. 翻译批评第三季――兼及我的译者行为批评思想,《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5,1.
35. 翻译效果实证分析,《外语研究》2015,1.
36. 译者行为批评视域下的《圣经》翻译批评――译者行为研究(其十一),《圣经文学研究》2014,8.
37. 译者群体行为研究思路,《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4,4.
38. 汉英语法差异在汉诗英译中的处理,《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3.
39. 由《锦瑟》看模糊汉诗的英译,《外语教学》1999,3.
40. 文学翻译中语言的民族风格的暗化,《外语教学》2003,4.
41. “译内效果”和“译外效果”:译文与译者行为的双向评价――译者行为研究(其六),《外语教学》,2011,2.
42. 行为批评视域与文本批评视域,《外语教学》2014,2.
43. 译者行为与“求真-务实”连续统评价模式:译者行为研究(其一),《外语教学》2010,1.
44. 译者行为批评:翻译批评新聚焦――译者行为研究(其十),《外语教学》2012,3.
45. 学术翻译研究与批评论纲,《外语研究》2008,1.
46. 译者“变译”行为的自律和他评――译者行为研究(其五),《外语研究》,2010,4.
47. 框架元素Cause的翻译和认定,《外语研究》2009,6.
48. “变译”之名与实――译者行为研究(其九),《外语研究》2012,1. (北大核心)
49. 译者行为批评中的“翻译行为”和“译者行为”,《外语研究》,2013,6.
50. 语言层面上的译者主体性,《上海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2.
51. 翻译的层次性、译者的一致性和原则的可控性,《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1.
52. 两则经典“翻译”定义的汉译与两种译评观:译者行为研究(其二),《上海翻译》2010,1.
53. “求真-务实”:译者行为评价――译者行为研究(其三),《民族翻译》2012,1
54. “求真-务实”译者行为评价模式的辩证性:译者行为研究(其四),《江苏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2.
55. “求真-务实”译者行为连续统评价模式:相关概念辨析――译者行为研究(其七),《江苏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6.
56. “神似”、“化境”之辨的译者行为视角――译者行为研究(其八),《外国语言文学》,2011,4.
57. 我和“编辑学”英文术语“Redactology”,《出版科学》2012,1.
58. “瓷(器)”是怎样成为China的?――记音式音译初探,《上海翻译》2006,1.
59. High tea可作“大茶”,《上海科技翻译》2003,2.
60. 翻译观的时代变革,《中国科技翻译》2004,3.
61. 对南京巨型翻译试题“正确答案”的质疑,《上海翻译》2005,1.
62. 新史料求证严复的翻译思想,《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3.
63. 试论企业外宣文字中壮辞的英译原则,《上海科技翻译》2003,3.
64. 文学翻译指导原则的新视角,《扬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1.
65. 翻译与文化信息的传递,《扬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1.
66. 刘若愚汉诗英译译论述要,《河南大学学报》(社科版)1998,6.
67. 论文题目的英译,《河南大学学报》(社科版)1995,1.
68. 译者行为批评论纲,《山东外语教学》2014,4.
69. 应用翻译之译者角色化行为分析,《当代外语研究》2014,3.
出版著作
1. 《汉语移动域框架语义分析》,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2012.
2. 《译者行为批评:理论框架》,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3. 《译者行为批评:路径探索》,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4. 《翻译识途:学·赏·用》,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4.
5. 《中美同题英语作文》,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
6. 《散文英译过程》,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2.
7.《散文自译与自评》,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7.
8.《英汉翻译教程》,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0.
9.《英语写作》,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1.
10.《英语写作基础》,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1.
11.《大学英语短语集解》,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
12.《中国古诗评析》,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89. (译著)
13.《中国诗学》,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 (译著)
14.《轻松英语》,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译著)
15.《托福词汇一点通》,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译著)
承担课题
1.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汉语“乡土语言”英译实践批评研究(项目编号:15AYY003)。
2.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译者行为评价”(项目编号:11FYY006)。
3. 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译者行为研究”(项目编号:10YJA740132)。
4. 主持江苏省社科规划基金项目:“苏籍翻译家翻译行为共性研究”(项目编号:14YYB002)。
5. 主持江苏省重点高校建设项目“人文传承与区域社会发展”之“汉语移动域框架语义分析”子项目。
6. 主持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面向信息处理的框架网络运动域框架语义对比研究”(项目编号:08YYD015)。
7. 主持河南省教委立项的省级教改项目:“面向21世纪高校非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64)
8. 主持河南省教育厅社会科学项目:“英汉新词语产生途径、存在基础与发展趋势研究”( 项目编号:092-GH-740)。
9. 主持江苏省高校人文社科指导项目:“英汉新词语发展探究”( 项目编号:02SJD740007)。
10. 主持河南大学教改项目:“对大学英语后续教学的可行性论证”。
11. 主持扬州大学教学改革项目:“提高大学生翻译实践能力研究”。
表彰与奖励
1.2015年专著《汉语移动域框架语义分析》获全国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教社科证字(2015)第394号】
2.2014年专著《汉语移动域框架语义分析》获江苏省政府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3. 2016年《译者行为批评:理论框架》获江苏省政府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4. 2016年《译者行为批评:理论框架》获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二等奖。
5. 2001年获河南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6. 1997年获河南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7. 2012年“译者行为研究”系列论文获江苏省政府第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8. 2014年获扬州大学“高端人才支持计划”资助。
9. 2004年评为扬州大学优秀教师。
10. 获2002年度扬州大学“新世纪人才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
11. 获1999年度河南省社科联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12. 获2000年度河南省社科联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13. 获2000年河南省教育厅优秀社会科学二等奖。
14. 获2000年河南省教育厅、社科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征文二等奖。
15. 获1992年河南省教委优秀社科译著二等奖。
16. 2003年获江苏省第四届语言文字工作优秀论文三等奖。
17. 2005年获江苏省第五届语言文字工作优秀论文二等奖。
18. 1997年获全国第九届韩素音青年翻译奖三等奖。
19. 获1999年中南五省高校外语教学研究论文一等奖。
20. 获2000年中南五省高校外语教学研究论文一等奖。
21. 获1997-1998年度河南大学优秀科研成果奖。
22. 获1999-2000年度河南大学优秀科研成果奖。
23. 2004年获中国科学院中国科技翻译协会第11届讨论会优秀论文二等奖。
24. 获1989―1993年度河南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
25. 获1993―1996年度河南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