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饼充饥的寓言故事
画饼充饥的寓言故事 画饼充饥的寓言故事的主要内容
1、画饼充饥讲的是三国时期魏国一个有才干的人卢毓的故事,魏明帝为了让大家像卢毓学习脚踏实地干实事的能力,而不是一味的追求名声,说人的名声就像在地上画的饼,是只能看不能吃的,现在我们就来看看这个寓言故事吧。
2、三国时期有一个叫卢毓的人,在他小的时候父母和哥哥都去世了,卢毓靠着努力养活自己的嫂子和侄儿,后来他做了官,当时的皇帝魏明帝对互相吹捧的选拔官吏形式特别不满,于是选拔中书郎的时候,魏明帝就下令说“这次选拔,要由卢毓来推荐。选拔的人不要只看名声。名声就像在地上画个饼一样,其实是不能吃的啊!”后来就演变出了“画饼充饥这个成语。
3、画饼充饥是一个汉语成语,它的本意本来指的是只有虚名而没有什么实际的能力,后来这个词被用来形容靠着自己的想象来安慰自己,这个成语出自陈寿的《三国志·魏书·卢毓传》,和它意思差不多的成语是望梅止渴。
画饼充饥的故事 画饼充饥的寓言故事
三国时候,魏国有个人叫卢毓。他十岁就成了孤儿,两个哥哥又先后去世。在兵荒马乱中,他辛勤努力养活着嫂子和侄儿,日子过得很艰难。他的为人和学问受到了人们的称赞,后来做了官。卢毓为官清正,任职三年多,提出了不少好建议,皇帝很信任他。
那时选拔官吏是凭人推荐,而推荐者只推荐有名的人物,不务实际,因此魏明帝很不满意。在选拔中书郎时,皇帝就下令说:"这次选拔,要由卢毓来推荐,选拔的人不要只看名声。名声就像在地上画个饼一样,其实是不能吃的啊"。成语画饼充饥比喻用空想来安慰自己,也比喻只有虚名而没有实惠。
画饼充饥文言文加翻译
1. 在线等 (原文)诸葛诞、邓飏等驰名誉,有四聪八达之诮,帝疾之。 时举中书郎,诏曰;“得其人与否,在卢生尔。选举莫取有名,如画地做饼,不可啖也。” 毓对曰:“名不足以致异人,而可以得常士。常士畏教慕善,然后有名,非所当疾也。 愚臣既不足以识异人,又主者正以循名案常为职,但当有以验其后。故古者敷奏以言,明试以功。 今考绩之法废,而以毁誉相近退,故真伪混杂,虚实相蒙。”帝纳其言,即诏作考课法(翻译)有一次,魏明帝对卢毓说:国家能不能得到有才能的人,关键就在你了。 选拔人才,不要只看那些有名声的,名气不过像在地上画的饼一样,是不能吃的。卢毓回答说:靠名声不可能得到真正有才能的人,只能发现一般的人才。 我以为好的办法是对他们进行考核,看他们是否真有才学。现在废除了考试法,全靠名誉提升或降职,所以真伪难辨,虚实混淆。 魏明帝采纳了卢毓的意见,下令制定考试法,用推荐和考试相结合的办法录用人才,受到了人们的称赞。 2. 文言文《画饼充饥》的寓意 “画饼充饥”画个饼来解除饥饿。 比喻用空想来安慰自己。特别是用来欺骗别人。 原文:诸葛诞、邓飏等驰名誉,有四聪八达之诮,帝疾之。时举中书郎,诏曰;“得其人与否,在卢生尔。 选举莫取有名,如画地做饼,不可啖也。”毓对曰:“名不足以致异人,而可以得常士。 常士畏教慕善,然后有名,非所当疾也。愚臣既不足以识异人,又主者正以循名案常为职,但当有以验其后。 故古者敷奏以言,明试以功。今考绩之法废,而以毁誉相近退,故真伪混杂,虚实相蒙。” 帝纳其言,即诏作考课法。——选自《三国志·魏志》“画饼充饥”和另一句成语“望梅止渴”,不但含义相仿,而且在字面上也对仗工整。 更有一点巧合:“望梅止渴”的故事出自曹操,“画饼充饥”这句话却出于曹操的孙子曹睿。 曹睿是三国时代魏国的第二代君王。 他有个最亲信的大臣,名叫卢毓(yu)。《后汉书·卢毓传》记载,有一次曹睿想找一个适当的人当“中书郎”,便请卢毓推荐,并且告诉他,千万别推荐徒有虚名的人:“选举莫取有名,名如画地作饼,不可啖也![1] (选拔人才不要单凭他有名声,名声好比画在地上的饼,没法吃的!)”从曹睿的这句话,后来就产生了“画饼充饥”这句成语。 唐朝李商隐在他的《咏怀诗》中,引用过“画饼”一语,说:“官衔同画饼,面貌乏凝脂。”宋朝苏轼的《二王书跋》也引用过这句话:“画地为饼未必似,要令痴儿出馋水。” 《传灯录》也有此语:“画饼不可充饥。”“画饼充饥”和“望梅止渴”,都是虚而无实,用空想来安慰自己的意思。 3. 在线等 (原文)诸葛诞、邓飏等驰名誉,有四聪八达之诮,帝疾之。时举中书郎,诏曰;“得其人与否,在卢生尔。选举莫取有名,如画地做饼,不可啖也。” 毓对曰:“名不足以致异人,而可以得常士。常士畏教慕善,然后有名,非所当疾也。愚臣既不足以识异人,又主者正以循名案常为职,但当有以验其后。故古者敷奏以言,明试以功。今考绩之法废,而以毁誉相近退,故真伪混杂,虚实相蒙。” 帝纳其言,即诏作考课法 (翻译)有一次,魏明帝对卢毓说:国家能不能得到有才能的人,关键就在你了。选拔人才,不要只看那些有名声的,名气不过像在地上画的饼一样,是不能吃的。 卢毓回答说:靠名声不可能得到真正有才能的人,只能发现一般的人才。我以为好的办法是对他们进行考核,看他们是否真有才学。现在废除了考试法,全靠名誉提升或降职,所以真伪难辨,虚实混淆。魏明帝采纳了卢毓的意见,下令制定考试法,用推荐和考试相结合的办法录用人才,受到了人们的称赞。
画饼充饥文言文加译文
1. 在线等 (原文)诸葛诞、邓飏等驰名誉,有四聪八达之诮,帝疾之。 时举中书郎,诏曰;“得其人与否,在卢生尔。选举莫取有名,如画地做饼,不可啖也。” 毓对曰:“名不足以致异人,而可以得常士。常士畏教慕善,然后有名,非所当疾也。 愚臣既不足以识异人,又主者正以循名案常为职,但当有以验其后。故古者敷奏以言,明试以功。 今考绩之法废,而以毁誉相近退,故真伪混杂,虚实相蒙。”帝纳其言,即诏作考课法(翻译)有一次,魏明帝对卢毓说:国家能不能得到有才能的人,关键就在你了。 选拔人才,不要只看那些有名声的,名气不过像在地上画的饼一样,是不能吃的。卢毓回答说:靠名声不可能得到真正有才能的人,只能发现一般的人才。 我以为好的办法是对他们进行考核,看他们是否真有才学。现在废除了考试法,全靠名誉提升或降职,所以真伪难辨,虚实混淆。 魏明帝采纳了卢毓的意见,下令制定考试法,用推荐和考试相结合的办法录用人才,受到了人们的称赞。 2. 在线等 (原文)诸葛诞、邓飏等驰名誉,有四聪八达之诮,帝疾之。时举中书郎,诏曰;“得其人与否,在卢生尔。选举莫取有名,如画地做饼,不可啖也。” 毓对曰:“名不足以致异人,而可以得常士。常士畏教慕善,然后有名,非所当疾也。愚臣既不足以识异人,又主者正以循名案常为职,但当有以验其后。故古者敷奏以言,明试以功。今考绩之法废,而以毁誉相近退,故真伪混杂,虚实相蒙。” 帝纳其言,即诏作考课法 (翻译)有一次,魏明帝对卢毓说:国家能不能得到有才能的人,关键就在你了。选拔人才,不要只看那些有名声的,名气不过像在地上画的饼一样,是不能吃的。 卢毓回答说:靠名声不可能得到真正有才能的人,只能发现一般的人才。我以为好的办法是对他们进行考核,看他们是否真有才学。现在废除了考试法,全靠名誉提升或降职,所以真伪难辨,虚实混淆。魏明帝采纳了卢毓的意见,下令制定考试法,用推荐和考试相结合的办法录用人才,受到了人们的称赞。 3. 文言文《画饼充饥》的寓意 “画饼充饥”画个饼来解除饥饿。 比喻用空想来安慰自己。特别是用来欺骗别人。 原文:诸葛诞、邓飏等驰名誉,有四聪八达之诮,帝疾之。时举中书郎,诏曰;“得其人与否,在卢生尔。 选举莫取有名,如画地做饼,不可啖也。”毓对曰:“名不足以致异人,而可以得常士。 常士畏教慕善,然后有名,非所当疾也。愚臣既不足以识异人,又主者正以循名案常为职,但当有以验其后。 故古者敷奏以言,明试以功。今考绩之法废,而以毁誉相近退,故真伪混杂,虚实相蒙。” 帝纳其言,即诏作考课法。——选自《三国志·魏志》“画饼充饥”和另一句成语“望梅止渴”,不但含义相仿,而且在字面上也对仗工整。 更有一点巧合:“望梅止渴”的故事出自曹操,“画饼充饥”这句话却出于曹操的孙子曹睿。 曹睿是三国时代魏国的第二代君王。 他有个最亲信的大臣,名叫卢毓(yu)。《后汉书·卢毓传》记载,有一次曹睿想找一个适当的人当“中书郎”,便请卢毓推荐,并且告诉他,千万别推荐徒有虚名的人:“选举莫取有名,名如画地作饼,不可啖也![1] (选拔人才不要单凭他有名声,名声好比画在地上的饼,没法吃的!)”从曹睿的这句话,后来就产生了“画饼充饥”这句成语。 唐朝李商隐在他的《咏怀诗》中,引用过“画饼”一语,说:“官衔同画饼,面貌乏凝脂。”宋朝苏轼的《二王书跋》也引用过这句话:“画地为饼未必似,要令痴儿出馋水。” 《传灯录》也有此语:“画饼不可充饥。”“画饼充饥”和“望梅止渴”,都是虚而无实,用空想来安慰自己的意思。 4. 望梅止渴文言文的翻译 译文: 魏武帝(曹操)行军途中,找不到水源,士兵们都渴得厉害,于是他传令道:" 前边有一片梅子林,结了很多果子,酸甜可以解渴。" 士兵听说后,嘴里都流出了口水,利用这个办法部队赶到前方,找到了水源。 原文: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 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 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扩展资料 望梅止渴 成语拼音:wàng méi zhǐ kě 成语解释:想吃梅子;流出口水;就不渴了。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 成语出处: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假谲》:“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成语用法:望梅止渴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成语辨形:渴,不能写作“喝”。 成语辨析:望梅止渴和“画饼充饥”;都比喻用空想来安慰自己;常可通用。但望梅止渴表示空等、空想;没有实际行动;而“画饼充饥”往往有聊以替代的画饼的行为。 近义词:画饼充饥 反义词:名副其实 成语例子:鸾拆书看了,虽然不曾定个来期,也当画饼充饥,望梅止渴。(明 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三十四) 5. 文言文原文加全文翻译 5.童趣 余忆童稚时:我回忆自己在年幼的时候 /能张目对日: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 /明察秋毫:连最细小的东西都能看的清清楚楚视力好极了 /见渺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看见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 /故时有物外之趣:所以常常有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 /夏蚊成雷:夏夜里蚊群发出雷鸣似的叫声 /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我把它们私下拟作是群鹤在空中飞舞 /心之所向:心里这么想着 /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于是眼前出现了千百只白鹤 /昂首观之:抬头看它们 /项为之强:脖子都僵硬了 /又留蚊于素帐中:我又留几只蚊子在白色的帐子里 /徐喷以烟:慢慢地用烟喷它们 /使之冲烟而飞鸣:让它们向烟边飞边叫 /作青云白鹤观:我把这种景象想象成青云白鹤的景观 /果如鹤立云端,:果然就像白鹤在云端飞鸣 /为之怡然称快:因为这个我感到高兴极了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我常常在土墙高低起伏的地方 /花台小草丛杂处:花草丛杂的地方 /蹲其身:蹲下身子 /使与台齐:让身体和花台一样高 /定神细视:定神仔细观察 /以丛草为林:把丛草当成树林 /以虫蚁为兽:把虫子当成野兽 /以土砾凸者为丘:把泥土突出来的地方当作山丘 /凹者为壑:凹进去的地方当作山谷 /神游其中:我凭借假象在这个境界中游览 /怡然自得:愉快而又满足 /一日:一天 /见二虫斗草间:看见有两个小虫正在草丛里打斗 /观之:观察 /兴正浓:兴味正浓厚 /忽有庞然大物:突然有巨大的物体 /拔山倒树而来:拔山倒树扑来 /盖一癞虾蟆:原来是一只癞蛤蟆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舌头一吐就把两只虫子吞下了 /余年幼:我那时年纪小 /方出神:正看的出神 /不觉讶然一惊:不觉大叫起来 /神定:定了神 /捉虾蟆:抓住癞蛤蟆 /鞭数十:抽了它几十鞭子 /驱之别院:把它赶到别的院子去 前面是原文 后面是这句话的翻译 是一句一句的 看清了啊 6. 画饼充饥的词语解释 【汉字】画饼充饥 【读音】 huà bǐng chōng jī 【解释】充饥:解除饥饿;画个饼来解除饥饿。比喻空有虚名,不实用,也比喻以空想来 *** 。 【出处】晋·陈寿《三国志·魏书·卢毓传》:“选举莫取有名,名如画地作饼,不可啖也。” 【用法】连动式;作主语、谓语、宾语;比喻用空想来安慰自己或欺骗别人。 【示例】宋·李清照《打马赋》:“说梅止渴,稍苏奔竞之心;画饼充饥,少谢腾骧之志。”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王娇鸾百年长恨》:“虽然不曾定个来期,也当~,望梅止渴。” 【近义词】望梅止渴、指雁为羹、无济于事 【反义词】名副其实 【谜语】饼干图 【英文】feed on illusions 【日文】空想によって自(みずか)らを慰(なぐさ)める 【法语】se repaǐtre d'illusions 【德语】mit gemalten Kuchen abspeisen 【俄语】несбыточный 7. 文言文加翻译 春夜宴桃李园序 李白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 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 烛夜游,良有以也。 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会桃李之芳园,序天伦之 乐事。 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幽赏未已,高谈转清。 开琼筵以 坐花,飞羽觞而醉月。不有佳作,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 天地是万物的旅舍,时光是百代的过客。人生飘浮无常,好似梦幻一般,欢乐的日子能有多少呢?古人拿着蜡烛,在夜间游乐,确实是有原因的!何况清明温和的春天用秀美的景色来召引我们,大自然又给我们提供了一派锦绣风光。 现在聚会在桃李芬芳的花园里,畅谈兄弟之间的乐事。诸弟聪明过人,都有谢惠连的才华。 大家吟诗歌唱,唯独我不能和谢康乐相比而感到羞愧。静静地欣赏春夜的景色还未尽兴,纵情的谈论又转向清雅。 摆出豪华的筵席,坐在花丛中间,酒杯频传,醉倒在月光之下。没有好的诗篇,怎能抒发高雅的情怀?如有诗作不成的,按照金谷园的先例,罚酒三杯。 《道德经》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译文] 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最善的人,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格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 《捕蛇者说》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 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言之,貎若甚戚者。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 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蒋氏大戚,汪然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徒,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 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 1.陆游筑书巢 原文: 吾室之内,或栖于椟,或陈于前,或枕籍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疾病 *** ,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 宾客不至,妻子不觌,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闲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则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如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 --选自《渭南文集》 译文: 我的屋子里,有的书堆在木箱上,有的书陈列在前面,有的书放在床上,抬头低头,四周环顾,没有不是书的。 我的饮食起居,生病 *** ,感到悲伤,忧愁,愤怒,感叹,不曾不与书在一起的。客人不来拜访,妻子子女不相见,而刮风,下雨,打雷,落冰雹等(天气)变化,也不知道。 偶尔想要站起来,但杂乱的书围绕着我,好象积着的枯树枝,有时到了不能行走(的地步),于是就自己笑自己说:“这不是我说的鸟窝吗?”于是邀请客人走近看。客人开始不能够进入,已进屋的,也不能出来,于是(客人)也大笑着说:“确实这象鸟窝。” 董遇谈“三余”勤读 原文: 有人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 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选自《三国志·董遇传》 译文: 有个想向董遇求教的人,董遇不肯教,却说:“必须在这之前先读百遍。”意思是:“读书一百遍,它的意思自然显现出来了。” 求教的人说:“苦于没时间。”董遇说:“应当用‘三余’。” 有人问“三余”的意思,董遇说:“冬天是一年的农余时间(可以读书),夜晚是白天的多余时间(可以读书),下雨的日子一年四季都有余。” 张溥与“七录斋” 原文: (张)溥幼嗜学。 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读,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 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溥诗文敏捷,四方征索者,不起草,对客挥毫,俄顷立就,以故名高一时。 --选自《明史· 张溥列传》 译文: 张溥小的时候就很好学,所读的书必然要手抄下来,抄完了,朗诵过了,就焚烧掉,然后又抄,像这样六、七此才算完。右手拿笔的地方,手指和手掌都磨出了老茧。 冬天手的皮肤都冻皱裂了,每天把手放在热水里浸好几次。后来把他读书的房间称为“七录”……张溥写诗作文思路敏捷,各方人士问他索取诗文,他不起草,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