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幼仪并不是这么好
张幼仪并不是那么好
在他心里,并不是张幼仪不够好,只是因为她不是他爱的人而已。张幼仪15岁那一年,嫁给18岁素末谋面的徐志摩,当时徐志摩看到她的照片第一眼,便充满了不屑和鄙视,说她是“乡下土包子”。其实张幼仪出生并不比徐家差,徐家世代经商,家境殷实。张幼仪祖父是高官,父亲是名医,她也算是名门世家,当时二人的结合,可算是门当户对。只是张幼仪从小学习三从四德,骨子里是个典型的“贤良淑德”型,这是那个时代女子的“标配”,但对于接受过新潮教育浪漫的徐志摩来说,却远达不到他对理想伴侣的标准。张幼仪怀着这种惶恐不安的心,想要跟徐志摩能近距离的相处,能让彼此有多一些了解的空间,于是她远渡重洋,坐着轮渡来到了欧洲看望丈夫。在面对抉择时,她是果敢的,发现婚姻的症结所在时,她想尽一切办法去化解。面对爱人对她的刻板误解,她曾极力讨好,想要扭转他的看法。面对爱人的拒绝,她懂得主动出击。可是,她到底还是错了,错就错在,她不该爱上一个从来没有试图去爱过她的人。她不远万里,压抑着多年的思念和急切,看到的却是丈夫的不耐。
张幼仪,如何评价她?
张幼仪和陆小曼曾共同参加过一个饭局,胡适做东,张幼仪也说她弄不清胡适出于什么心理把她和新婚的徐志摩陆小曼夫妇请到一个饭局上,但她觉得自己得去,去了,会显得“有志气”。她的意思大概是,让世人看看,她并不是一个落寞到不敢面对的弃妇。饭局上,陆小曼喊徐志摩“摩”、“摩摩”,徐志摩喊她“曼”或者“眉”。张幼仪想起徐志摩以前对自己说话总是短促而草率,她于是最大限度地保持了沉默。多少年后,她对侄孙女张邦梅回忆道:“我没法回避我自己的感觉。我晓得,我不是个有魅力的女人,不像别的女人那样。我做人严肃,因为我是苦过来的人。”吾友思呈君认为张幼仪这是一句气话,仿佛在针对“做人不严肃”的陆小曼,我却觉得这是一句非常深刻的自省,张幼仪的缺乏魅力,也许确实因为做人严肃,而她的做人严肃,也正因为她是苦过来的人。张幼仪于1900年出生于江苏省宝山县,比林徽因大四岁,比陆小曼大三岁,这年龄相差不大的三个女孩,却有着完全不同的处境。林徽因与陆小曼,一个生于杭州,一个生于上海,成长背景却颇为相似。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他积极投入宪制运动,做过司法总长,巴黎和会时期,更激愤地写下《外交警报敬告国民》,是清末民初时候的风云之士。陆小曼的父亲没那么耀眼,却也与林长民同为早稻田大学校友,他参加过同盟会,出任过国民党高官,类似的背景使得他们视野开阔,不会囿于愚昧的重男轻女传统,所以林徽因与陆小曼,皆是她们父亲的掌上明珠,得到极好的教育,从小到大,皆入名校就读。相形之下,张幼仪的幼年就惨淡得多,她祖上虽做过高官,到她父亲这代已非昔比,她父亲只是个据说声誉很好的小镇医生,从张幼仪的叙述看,他的识见没超过他当时的身份。张幼仪说,她母亲有八个儿子四个女儿,但她母亲从来只告诉人家,她有八个孩子,因为只有儿子才算数,“女人就是不值钱”。她与父亲则更为隔膜:“除非爸爸要求,我从不在他面前出现……除非他先开口对我说话,否则我不会在他面前启齿。”这与林徽因的经历形成鲜明的对比,林徽因七岁那年,就承担家里与出门在外的父亲的通信任务,现存的她父亲给她的最早的一封信里这样写道:“知悉得汝两信,我心甚喜。儿读书进益,又驯良,知道理,我尤爱汝……”陆小曼更是在父母的溺爱下长大,既聪慧,又顽皮,一度到不可收拾,被父亲教训了一下,才收了心,好好读书,即便如此,也可见她父亲对她的重视。在教育这个问题上,张幼仪的父亲也与他周围的环境保持一致。张幼仪的二哥和四哥都早早出国留学,她父亲依然觉得让女孩子接受哪怕最基本的教育都是奢侈之事,想想看,在张幼仪的幼年,她母亲还试图给她裹脚,后来在她二哥的坚决反对之下才停止,就知道她父亲的想法在当时多么普遍。只有当张家为男孩所请的私塾先生有空的时候,才过来给女孩子们讲点《孝经》、《小学》之类。但张幼仪是要强的人,她千方百计为自己争取受教育的机会,十二三岁时候,她在报纸上看到有一所学校的招生启事,收费低廉到让她父亲不好意思拒绝,她又煞费苦心地邀请并不爱学习的大姐与她一同前往,才为自己争取到进入那个教学水准极低的学校。所以张幼仪说,我是苦过来的人。她的这种苦,是她作为女孩,在家里不受重视所致。另一方面,她在姐妹中排行第二,三毛说过,老二如同夹心饼干,最容易被父母忽略,张幼仪到老都耿耿于怀的是,为什么算命的说她大姐在25岁之前不宜结婚她母亲就真的不让大姐结婚,算命的说她和徐志摩八字不合,她母亲却宁可改她的八字也要把这桩婚事促成,如果说因为珍惜徐志摩这个原始股,把大女儿许给他也可以啊。在当时,张幼仪虽然心里有数,却不能提出质疑,她一直都明白自己的处境,知道只有自己能帮助自己。无论是积极地帮父母做家务带妹妹,还是积极寻求受教育的机会,都是帮助自己的一种方式。应该说,她的成长非常励志,对自己不抛弃不放弃,像个社会新闻里的坚强少女。但是坚强少女往往无法成为有魅力的女人,因为她们一开始就明白有付出才有收获,对世界缺了一种很傻很天真的信赖,她们不相信自己能够轻易的被爱,也就不能明眸善睐说笑自如。在不自信同时对外部世界也不能信任的情况下,她们通常选择严肃,选择收紧自己,有几个男人会乐于面对铁板一块呢?起码活泼的徐志摩不会,尽管张幼仪长得不差,且努力追求上进,他依然视她为一个无趣的土包子。张幼仪不明就里,一直以为是自己做得还不够,她后来为徐志摩做得确实也非常多,但这些使得徐志摩依赖她、信任她、尊敬她,而始终不能爱上她。而他喜欢的林徽因陆小曼们,则因被爱而可爱,因可爱而更加被爱。她们的父亲对她们的宠爱,使得她们后来在男性世界里也自信、明朗、活泼、娇嗲,那是她们自童年起就形成的一种气质,这种气质甚至会形成一种催眠,让接近她们的男子感到,不爱她们,简直天理难容。经常听人说,女孩要富养。这种富养不只是金钱上的丰富给予,还是精神世界里的温软包裹,它不但让一个女孩经济上独立,还能让她精神上富足,让她踏实不是局促,笃定而不是犹疑不定,让她具有弹性而不是歇斯底里,这么说吧,女人的异性缘,一定是跟她曾经得到多少爱成正比,父亲给予的爱,是一个好命的女孩一生里得到的第一桶金,是她将来在男性世界里的竞争力。悲哀的是,生于上个世纪后期的我们和生于上世纪初的张幼仪,有着更为相似的命运,这也许是张幼仪在广大女中青年里人气更旺的原因,我们从她那张茫然无措的脸上,总能看到心酸的自己。火热的人生,讲震撼的故事。微信公众号:奇奇漫悦读(ID:qiqimanyuedu)
此人是徐志摩眼里的土包子, 离婚后成了中国时尚第一人
张幼仪最被熟知的身份,是徐志摩的原配,是中国第一桩西式离婚案的女主角。15岁结婚,22岁离婚,怀有身孕时的一纸离婚书,成全了徐志摩的浪漫,之后看来,其实也成全了张幼仪自己的人生。离开徐志摩后的张幼仪,经历了贫穷、丧子、世人嘲讽,却活出了另一个自己。1927年在东吴大学教授德文1928年担任上海女子商业储蓄银行副总裁、云裳服装公司总经理1949年移民香港1954年与苏纪之医师结婚她的人生才不失败(图)张幼仪与徐志摩1921年在欧洲拍摄的第一张合影,影中人穿着入时,翌年二人便告离异。这不是一段高攀的婚姻,若硬要说高攀,高攀的是徐志摩才对【我一连三天坐在妈妈和阿嬷跟前忍受裹脚仪式:拆掉血淋淋的布条,泡在水里,重新绑紧。可是第四天早上,奇迹发生了:二哥再也受不了我的尖叫,告诉妈妈别再折腾我了。“把布条拿掉,”他对妈妈说,“她这样太痛了。”妈妈说:“要是我现在软了心肠,幼仪就会自食苦果,谁要娶她这个大脚婆?”二哥就说现在再也没人觉得缠脚好看了。妈妈又问二哥一遍,如果她不管我的脚,将来谁要娶我。二哥接腔:“要是没人娶她,我会照顾她。”当时二哥才十七岁,可是从小被教导得言而有信,妈妈就动了恻隐之心,把阿嬷叫来帮忙松绑。打从那天起,我再没缠过脚。】张幼仪是家里唯一一个没有裹小脚的,可在徐志摩看来,她的两只脚可以说是缠过的,他眼中的张幼仪思想守旧,又没读什么书。徐志摩第一次看张幼仪的照片,不无蔑视的说了句:“乡下土包子。”(图)张幼仪与兄弟姐妹于1927年齐聚上海参加双亲丧礼可张幼仪的家世并不差,这不是一段高攀的婚姻。若硬要说高攀,那高攀的是徐志摩才对。张幼仪家世显赫,祖父为清朝知县,父亲则是上海宝山县巨富。大哥张君励是励志社首脑之一,政界风云人物,《中华民国宪法》的主要起草人之一,被称为“民国宪法之父”。二哥张嘉森在日本留学时与梁启超结为挚友,回国后担任《时事新报》总编,还是段祺瑞内阁国际政务评议会书记长和冯国璋总统府秘书长。四哥张嘉璈二十八岁即出任中国银行上海分行副经理,是上海金融界的实力派。?(图)左起依次为张幼仪的大姐夫、裹着小脚的大姐,以及张幼仪的公婆,当时四人结伴游杭州。大姐与张幼仪的公婆过从甚密二老因此曾说:但愿大姐嫁给了他们的儿子徐志摩【他叫徐志摩,是四哥帮我发掘他的。四哥在担任浙江都督秘书的时候,有一部分公务是视察当地学校。几个星期以前,他到杭州府中学堂视察的时候,对其中一个学生的作文印象极为深刻。这篇文章题为《论小说与社会之关系》,将梁启超的文笔模仿得惟妙惟肖。四哥后来告诉我,他翻过数百份模拟梁启超文章的学生作品,但此前没有一篇捕捉到他文字间那种优雅的文白夹杂风格。四哥当天晚上就寄了封署本名张嘉璈的介绍信给徐家的当家,提议徐志摩与我成亲。信寄出去没多久,徐志摩的父亲就亲自回了封短笺,同意了这门亲事,徐志摩父亲的短笺写得很简单:“我徐申如有幸以张嘉璈之妹为媳。”这就是徐志摩和我订婚的由来。】徐志摩冷冷地说:“把孩子打掉”结婚后不久,张幼仪便怀孕生子。像是交换条件一样,自认完成了传宗接代任务的徐志摩,却迫不及待地离家求学,之后远赴美国,在那里他遇到了命中的“女神”林徽因。【徐家决定让我去和徐志摩团聚的时候,我已经读了一年书,但这个决定和我进一步的学业没有一点儿关系。我想,我公婆之所以决定送我出去,是因为他们也怀疑徐志摩出了岔子。他放弃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学业跑去欧洲,已经让每个人大吃一惊了。】来到英国沙士顿小镇后,张幼仪虽然和徐志摩“团聚”了,但这种“团聚”却是干瘪生涩的。她像是家中用人,负责着徐志摩的起居饮食,徐志摩为了避免和她单独相对,甚至叫了一位中国留学生来家中同住。【随着夏日的热浪来袭,我身上出现了有小生命的征兆。在硖石的时候,我想要也需要生孩子;而在沙士顿,我不知道要怎么办。怀孕期间我要怎么料理家务?我能在这儿养孩子吗?我有必要回硖石吗?为了要怎么样把这消息透露给徐志摩,我左思右想了好几天。有天下午,我趁郭君出门时跟他说了大概。徐志摩听了立刻说:“把孩子打掉。”我这辈子绝没料到我会得到这种反应。就我所知,打胎是有生命危险的,只有濒临绝境的女人(有了外遇,或者家人快要饿死、喂不饱另一张嘴),才会冒险打胎。于是我说:“我听说有人因为打胎死掉了。”徐志摩冷冰冰地答道:“还有人因为火车事故死掉呢,难道你看到人家不坐火车了吗?”说完就没耐心地别过脸去。“可是我要去哪里打胎?”我问。他摇摇头说:“你会找到地方的,这种事在西方是家常便饭。”】一周之后,徐志摩就突然从张幼仪的生活中消失了。衣物,书籍还在,人却再未出现。家中只剩下怀孕的张幼仪一人。(图)左起依次为张君劢、刘文岛夫人、怀孕的张幼仪和刘文岛。,刘氏夫妇时为巴黎大学学生,在徐志摩抛弃张幼仪后,好心收留了怀有身孕的她。【还是在这段艰难的时期,有天早上,我被一个叫作黄子美的男人敲门的声音吓了一跳,他说他知道我一个人在家,又说他从伦敦带了个徐志摩的口信给我。我就请他进门,倒了杯茶给他,以紧张期待的心情与他隔着桌子对坐。“他想知道……”黄君轻轻皱着眉头,好像正在一字不漏地搜索我丈夫说的话那样顿了一下,“……我是来问你,你愿不愿意做徐家的儿媳妇,而不做徐志摩的太太?”我没立刻作答,因为这句话我听不懂。最后我说:“这话什么意思?我不懂。”“如果你愿意这么做,那一切就好办了。”黄君接腔,一副没听见我说什么的样子,然后慎重地吸了口气说,“徐志摩不要你了。”】无助之下的张幼仪,写信给自己在法国留学的二哥和在德国留学的七弟。【二哥劈头就用一句中国老话表达他对离婚消息的哀痛:“张家失徐志摩之痛,如丧考妣。”由此可见二哥热爱徐志摩的程度,就和爱自己的父母一样。二哥指点我:“万勿打胎,兄愿收养。抛却诸事,前来巴黎。】(图)张幼仪的二哥张君劢与徐志摩,虽然摄影时间不详,但张幼仪相信,二哥并不认为在他们离婚后与徐志摩合影有任何不妥在二哥跟七弟的帮助下,她先去了法国,之后又去了德国柏林,并于1912年顺利生下了次子彼得。【当他把儿子抱来给我看的时候,我差点儿哭出来,因为我想要的是女孩,一个按我的模子刻出来的女孩,而不是徐志摩的翻版。】生下孩子刚一个月,徐志摩很快地追到柏林,目的很明确:让张幼仪在离婚协议书上签字,片刻都不能等。【他急躁地摇摇头说:“不行,不行。你晓得,我没时间等了。你一定要现在签字,林徽因……”他停了一下又继续说,“林徽因要回国了,我非现在离婚不可。”徐志摩提到林徽因名字的时候,我心想:他何必在信上写什么勇气和理想?他要他的女朋友,所以才这么情急。今天,人家问起我是否认为徐志摩要求离婚是革命性举动的时候,我回答“不”,因为他有女朋友在先。如果他打从开始,也就是在他告诉我他要成为中国第一个离婚男人的时候,就和我离婚的话,我会认为他是依自己的信念行事,我才会说徐志摩和我离婚是壮举。】张幼仪同意在文件上签字的唯一理由是:她在法国就已经打定主意,不再只凭过去的价值观行事。“我是未来新式女子中的一员。虽然做出这么不孝的事情让我感到痛苦,可是我还是对徐志摩说,我愿意在未事先征得我父母许可的情况下签字。”我要为离婚感谢徐志摩。若不是离婚,我可能永远都没办法找到自己张幼仪说“去德国以前,我凡事都怕;去德国以后,我一无所惧。”离婚以后,她在德国待了三年,学到当幼稚园老师这一技之长。次子彼得在三岁时,不幸夭折了。彼得去世后,徐志摩曾写过一篇悼文,对这个当初要打掉,而后只见过一面的儿子,表达了让人闻之心酸的父子之情,让人无法相信徐志摩只见过这孩子一次,就敢于写下一篇文字悼念他。张幼仪仔细听完这篇文章以后说:“嗯,他写这篇文章的口气,倒像是个非常关心家庭又有责任感的人。”“可是啊,”她继续说,“从他的行为来判断,我不觉得他担心我们的钱够不够花,还有我们要怎么过活这些事情。你晓得,文人就是这德行。”(图)两岁的彼得。摄于夭折(1925年)前一年,他生长于柏林,死前只见过父亲一面回国后的张幼仪成为了上海女子商业储蓄银行副总裁。【每天下午五点的时候,有个中文老师会到办公室来找我。我从十五岁起就中断正规教育了,所以我觉得自己需要多了解一些文献和名著。】张幼仪的另一个身份,是云裳公司的总经理。(图)张幼仪身穿黑色旗袍于上海拍下这张肖像(约1937年),时任上海女子商业储蓄银行副总裁【跟着老师上完一个小时左右的课以后,我就到我在南京东路上经营的服装行。这个店的构想是:集成衣店和服装订做店于一身。我们在店里陈列一些衣服样品,再配合女士们的品位和身材加以修改。服装上面别致的珠饰、扣子,还有缎带,都非常独特出众;顾客可以向别人夸口说:“我这衣裳是在‘云裳’做的。”】云裳”服装的成功,让张幼仪的名字在当时的时尚圈里流传。当年徐志摩嘴里的“土包子”,现在正引领着上海、整个中国的时尚潮流。【那些年间我最坏的遭遇,发生在1937年夏天日本人入侵上海的时候。好多顾客跑来银行,我的现金准备短缺,不得不请求大一点儿的银行接受我们银行那栋建筑的所有权状,作为现金预支的抵押品。接着就有个顾客跑进服装行找我,要提光我才想尽办法为银行保住的四千元。我就走到后面找经理说:“如果这个人把四千元都提光的话,明天银行就开不成了。我们的银行会关门大吉。所以我想提议为他担保这笔钱。你能不能替我作保?我们放在保险押金箱里的钱够不够?”经理向我保证,如果银行关闭的话,他会先把我那四千元留起来。我就叫他把这句话写下来,然后走到那顾客面前,问他愿不愿意考虑接受担保。他说:“如果是你张幼仪告诉我,你担保这笔钱,那我相信你。我不相信别人的话,可是你讲的话我信。】上海女子商业储蓄银行熬过了动荡岁月,开办了31年,直到1955年金融业公私合营才宣告结束。这所银行见证了张幼仪的自强、果敢与睿智。1949张幼仪移民香港,与苏姓中医结婚。这一次,她遇到了懂得她,体贴她的人,两人在香港生活了28年,苏医生病故,之后张幼仪前往美国,与儿子徐积锴团聚。(图)张幼仪与青少年时期的徐积锴1926年自德国返乡后,她便独力抚养儿子【你总是问我爱不爱徐志摩。你晓得,我没办法回答这问题。我对这问题很迷惑,因为每个人总是告诉我,我为徐志摩做了这么多事,我一定是爱他的。可是,我没办法说什么叫爱,我这辈子从没跟什么人说过“我爱你”。如果照顾徐志摩和他的家人可称为“爱”的话,那我大概是爱他吧。在他一生当中遇到几个女人里面,说不定我最爱他。】○摘自《小脚与西服:张幼仪与徐志摩》张邦梅著,中信出版集团授权合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