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表网_列表在线网
列表在线网 > 知识列表 >

浙江省曲艺家协会

编辑:列表君 时间:2023-05-19 12:15:49来源:列表在线网

瑞安鼓词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文学形式角度来看,它是和唐代的变文一脉相承的,因为“敦煌变文是后世各种说唱文学的先驱。”关于它的具体形成时代,一说始于南宋。持此说者以当时历史背景和地理环境作为分析论证的依据。温州鼓词发源于“鼓词

之乡

”——温州瑞安,故亦称

瑞安

鼓词,俗称“唱词”、“门头敲”。它是流传在温州地区属大鼓类的民间说唱艺术,是华东和浙江省民间曲艺的主要曲种之一。素有“浙北评弹,浙南鼓词”的美誉,

温州及浙南群众喜闻乐见的曲艺艺术。

金兵入侵,宋室南迁。随之而来的是宋代政治、经济、文化三大中心的南移。曲艺作为民间喜闻乐见的说唱形式,也随着民族的迁移而南下。陆游的《小舟游近村,舍舟步归》:“夕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身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就生动地描绘了江南农村演唱鼓词的盛况。陆游所指,相当部分人认为,它是北方南下的鼓词,这就为北方曲艺南下找到了依据。

瑞安地处浙南,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又邻近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温州。宋室南迁后,因温州使成了南宋王朝的大后方,因而,与外地交往也更为密切频繁,这为鼓词形式的进入创造了一定的有利条件,作为浙南地区最大的曲种瑞安鼓词产生和发展在此时,是有很大可能性的。

瑞安鼓词

鼓词最早见到文字的,乃是清代赵钧的《过来语》。赵钧(1757),世为学究,颇多著述。他从嘉庆丁卯年(1806)始撰《过来语》,其中说:“嘉庆、道光年间,有白门松最善唱词,到处皆悬灯结彩,倾动一时。”从书名《过来语》以及书中所载内容来分析,可以得出下列结论:一、1806年前已有鼓词流传;二、白门松是“倾动一时”的“最善唱词”者,可见当时还有中下等水平的艺人,证明当时“唱词”比较流行,鼓词 艺术已见成熟。任何一个艺术门类,从它形成到成熟,都有一个相当长的发展过程,戏曲从形成到发展就经历了几百年。当然,瑞安鼓词并非戏曲,但从嘉庆年间瑞安鼓词的兴盛,并且出了名艺人这一点来看,瑞安鼓词源于明代或明末清初之说是较为可靠的。如是,瑞安鼓词已有三百余年的历史了。

瑞安市现辖5个镇、10个街道,总人口119.05万。瑞安人自古以来就十分喜欢听鼓词,据张纲《杜隐园日记》载:“晚,是处搭一戏台,悬灯结彩,雇一盲人唱《陈十四收妖的故事》。台下男女环价坐,听者不下千余人。少年妇女浓妆艳服,轻摇圆扇,露坐至五更始返。”这些记载,既反映了历史上瑞安鼓词在城乡活动的情况,又说明了群众对这一说唱艺术的喜爱。解放初期,瑞安就有词场47家,比较正常营业有36家。城乡听众不但就近到词场听唱,而且还可以听瑞安广播站点播的“瑞安词场”节目。

1983年瑞安张瑞星音像公司录制了瑞安鼓词录音带,发行国内外,深受听众欢迎。1998年瑞星音像公司制作了鼓词VCD,更受听众欢迎。以前,一些乡镇如召开大会,往往把演唱鼓词作为“开路先锋”,以召集群众;为配合党的中心任务的宣传,如计划生育宣传,反盗窃宣传等,鼓词就更发挥了“文艺轻骑兵”的作用了。

群众的喜爱,带来了鼓词形式的繁荣,同时也促使艺人队伍的壮大。据1986年统计,瑞安市有鼓词艺人197人,如以每一艺人每年演唱一百场,每场听众150人计算,年听众总数量可达300多万人次,鼓词艺人队伍之大,有赖于鼓词拥有广大的听众,听众之爱好,又有赖于鼓词 通俗易懂、雅俗共赏,同时还有赖于瑞安古来的民风习俗及鼓词独特的艺术形式。

瑞安鼓词是使用瑞安方言的一种说唱艺术,为什么以瑞安方言音韵来演唱瑞安鼓词呢?

一、较之其它县区,瑞安鼓词之风尤盛。

二、瑞安城关方言喷口重,宜辨别;声调多变,富有音乐性。

三、瑞安城关方言音韵部少,这就使每韵部包含的字数多,善于表达内容及便于艺人记忆背诵。

瑞安鼓词的演唱形式,分“大词”和“平词”两种,以一人演唱为常见。

大词,宜唱经卷书。流传词目有《南游》,民间又称大词为“娘娘词”。清、郭钟岳的《瓯江竹枝词》:“呼邻结伴去烧香,迎庙高台对夕阳,锦绣一丛齐坐听,盲词村鼓唱娘娘。”即演唱大词。

平词,适合演唱以传书,小说编成的词目。瑞安古来习俗,凡村遇社日庙会,神佛开光,宗族宗谱,家逢寿诞,婚丧嫁娶,或夏日纳凉,或犯禁、争端认错等,总喜欢邀请鼓词艺人去演唱。村头巷尾,草坪中堂都可作场,多则连台数日,少者一夜即止,曲调文雅,赏心悦耳。演唱时,艺人把一张约1.5市尺见方的凳子倒置,用带子把四只凳脚绷成网状,右前放扁鼓,牛筋琴平直摆在正中,右面后凳脚上系着抱月(梆),前围一幔。一些艺人又在右面凳脚上挂堂锣,以增加音乐气氛。表演时,艺人端坐椅上,左手持鼓签(筷子),敲奏琴、鼓、梆、锣(堂锣),与此同时,表演者兼生、旦、净、末、丑于一身,要求吐字清楚,情节交代分明,神态掌握准确,人物刻划逼真,若非苦练,确实很难成功。

瑞安鼓词以一演唱(单档)为主,但也存在双档、多档的演唱形式。双档,习惯上称为唱“对词”。或二男、或二女,若一男一女,基本都是“夫妻档”,当然,也有“兄妹档”。70年代末,瑞安排练了以瑞安鼓词曲调为基础的鼓词剧《秋江赶船》参加温州地区曲艺会演,并进行巡回演出;鼓词剧《寡妇门前》,在1984年温州群众文艺会演中,受到群众一致好评。

瑞安鼓词的主要伴奏乐器有扁鼓、三粒板(拍)牛筋琴、小抱月(梆)等,较有特色的是牛筋琴。牛筋琴产生于清光绪中叶。后瑞安一个叫广全的艺人又把五弦发展到七弦,伴奏上又加上小抱月,此举顺应了鼓词伴奏乐器进一步改革和发展的要求。

瑞安鼓词的内容大都取材于历史小说和民间传说。分其类别,大致有神话类、历史类、武侠类、世情类、公案类,其中以表现朝廷的忠奸斗争,社会上的颂善惩恶,家庭的悲欢离合和爱情故事居多。

瑞安鼓词有说有唱,以唱为主,代言叙事相结合,行词流畅,音节谐和,长于抒情,善于叙事。其文体韵散相间,诗文合璧。散文部分包括叙述语言和人物语言。叙述语言以第三人称出现,有表(白)、评(白)之分。表(白)用来叙述故事、刻划人物、说明事件、描绘环境,同时,还对人物性格成长的某些特点、事件发展的某些环节、环境气氛演变的某些方面作适当的交代和说明。评(白),即表演者对故事、人物或某一事件发表评议,人物物语言以第一人称出现,有对白、独白、咕白等。咕白,是人物抒发内心情思,类似戏剧中的旁白。

鼓词的韵文包括三个部分:一、唱句;二、含句;三、数板句。唱句的句法结构以四三式的七字或或加冠七字句为基本句式,有时,为加强气氛,也运用五言、大言。唱句除首句起韵外,其余奇句落仄声,不求合辙,偶句落平声,必须押韵。韵分:先、冬、江、支、歌、渔、阳、更、贞、灰、真、山、寒、由、知、来十六部,只论平仄,不分阴阳,其中“先”部和“来”部,“歌”部和“由”部有许多字韵母收音相同或相近,可以互借,其他不可借用。唱句中间换韵,以道白后换韵为好,也可以在唱句中直接换韵。唱句用韵避免连用相同字或同音字。唱句有表唱、人物唱之分,意义与表(白),人物白相同。含句是词中人物韵白,有台引、定场诗、出场白等。其声韵要求和唱句同,句式不限于七言。念句可套用曲牌,如《点降唇》、《扑灯蛾》等,它的确良句式声韵按谱填词;不用曲牌的,可用戏剧韵辙。数板句大都采用三、五字相同的句式,上句平仄不拘,下句押韵。用韵平仄均可,一般押仄声韵。韵字要求同一声调,或上、或下、或入,一韵到底。数板句除两一韵的特殊用法外,中间不宜换韵。

瑞安鼓词的唱腔、伴奏音乐是在不断借鉴、创新中发展起来的。原始的鼓词曲调平板单调,基本上是吟哦式的上下旬结构。后来,艺人们吸收了民间小调、田歌来充实鼓词音乐。鼓词音乐真正起重大变化,解放后的数十年间,体现的最为明显。阮世池、郑明钦等著名艺人,借鉴吸收了诸如应变剧、越剧、瓯剧、高腔、梆子、黄梅戏等戏曲音乐为已有,并不同程度地套用戏曲曲牌音乐,形成了各自不同唱腔的艺术流派,丰富和发展了鼓词音乐。于是瑞安鼓词不仅在词目上,而且在音乐上同上述戏曲剧种及其他曲种有着密切的关系。

艺人自我完善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一些热爱地方曲艺的音乐工作者,为发展鼓词乐也不遗余力,他们所作的贡献,是很值得称道的。瑞安胡广泽、胡平致力于曲艺音乐改革,先后为《陈家大妈访农庄》、《送粮》、《古道别》编曲。其中《古道别》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放多时。瑞安胡平,不仅能弹能唱,且对鼓词音乐也矢志创新改革,他的《刑场上的婚礼》,获1979年温州地区曲艺会演音乐创作奖;《法庭擒鹰》获1986年浙江省新曲(书)目比赛音乐创作奖。

瑞安鼓词音乐是一种板式变化音乐,有九种基本板式,常用曲调有正、反太平调等(详见音乐释文)。这些基本曲调和板式的形成,离不开历代艺人及热爱鼓词的音乐工作者的不断实践和不断总结。

温州鼓词名家

林朝藩(1904-1984),字月儒,时称“赵岩先生”,幼家贫,曾入私塾,好诗文、书法。十四岁从鼓词名师“东山德”学艺,一年后即出师登台演唱。以演唱武侠题材见长。音域宽广、声腔、道白刚劲、优美、琴鼓伴奏恰到好处,有力烘托故事情节,善于随情节的发展演多种武打动作,有时还以武术师装束上场,听众莫不凝神屏息,形成独特风格。时人誉为:赵岩的“劲”,岳生的“文”,华山的“琴”,世池的“音”。一次在平阳县城演唱时,台下巧有一武术师听唱,不觉听之入迷,模仿其动作。演唱结束后,武术师所坐登椅竟被碾碎。代表曲目:《三门街》、《龙虎图》、《十粒金丹》等,1949年后演唱的新题材有:《渔姑乐》、《三世仇》、《黄继光》。

管华山(1916.8.25-1960.1.11),乳名南山兆。原籍瑞安市塘下镇南山西岸村,1951年迁居温州市区,十三岁学艺,师承候福祥,曾过堂于陈宝焕先生,1936年,参加由温州民众教育馆举办的温州鼓词演唱大比赛,演唱《貂蝉拜月》获第一名,从而崭露头角,四十年代,经常演唱于温州市区各(书)词坊,以他严肃的舞台作风,认真的艺术态度,更博得广大听众的赞扬。演唱的词目有《玉堂春》、《杨乃武与小白菜》、《董小宛》等,代表词目有《孟丽君》、自编词目《三错奇缘》,他擅长须袍正旦,唱腔平实厚朴,道白自如,自屈一指,刻划人物感情真切逼真。形神兼备,尤以神似为最,民间把“管华山的神似油”作为美谈。1958年,他参加浙江省第一次曲艺会演,演唱《新群英会》,获优秀演出奖。而且参加温州市民间曲艺首届观摩演唱大会,获得演员一等奖。解放初期,曾任瑞安县曲艺改进会主席,温州市第一届曲协主席,浙江省第一届曲协副主席,温州市一、二届政协委员。

管华山一生短暂,但仍不愧为温州曲坛的前辈。

阮世池(1928.9.11- ),瑞安市安阳镇人。浙江省文化厅首批命名的民间艺术家、温州鼓词“阮派”创始人。十四岁拜王启凡学艺,后重师陈宝生、陈阿奴先生。十七岁时,以唱《五凤图》、《十二红》成名。解放初期,任瑞安市曲艺改进会副主席。1952年参加浙江省民间音乐舞蹈会演,演唱鼓词《王贵与李香香》,1956年又赴省城,演唱《秋香爱社》,均获好评。1958年进瑞安市曲艺队任演员,当年参加浙江省第一次曲艺会演,演唱《山岗红波》,获优秀演出奖,同年8月,上北京参加全国首屈曲艺会演,演唱鼓词《别靠天》,受到周总理的亲切接见。随后,中选参加由中央文化部组织的巡回演出江苏、上海、江西、广东、辽宁、天津、山东等十一个省市,又参加福建前线慰问前线三军,受到热烈欢迎。1964年参加浙江省曲艺调演,演唱《李大娘捉特务》,1968年转瑞安广播器材厂当工人。77年归队。1979年,参加温州(地区)曲艺会演,演唱自己改编的《迁玄坛》,获表演一等奖。1980年转干,落实瑞安市文化馆工作。他经常演唱的词目有《八窃珠》、《红绿梅花簪》、《黄金镯》、《紫金鞭》、《粉妆楼》等,代表词目《文武香球》、《十美图》;他积极提倡演唱现代词目,自编自唱或改编的现代词目有《破晓记》、《祖国处处有亲人》、《一个降落伞包》、《阿种娘》等数十篇,改编或整理的传统词目有《十二红》、《飞虎鞭》、《合同记》等。他敢于突破旧框框,善于吸取民间俗语及其他艺术门类之长,咬字准,吐字清,道白通俗,唱词婉约妩媚,以刻划大家闺秀、小家碧玉和农村妇姑见长,形成了纤细华美之独风格,影响广泛,被人们称为“阮派”。1985年,他创建温州市少儿图书馆集资,与丁凌生、陈志雄、方克多同台义演,演唱《逼上梁山》中的《发配沧州道》,被人们作为美谈;又与上述三人合作,演唱《蝴蝶杯》中的《献杯》选段,由浙江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现为中国曲协会员,第二届浙江曲协副主席,温州曲协副主席,瑞安市曲协主席,瑞安市政协常委、四届温州政协常委,曾任瑞安1-6届人民代表。

陈昌牌(1865—1947)又名牌先,号称“天下一”,瞽目,平阳县鳌江镇滨海村人,系温州鼓词已故名师,温州鼓词牛筋琴的创造者。他的一生为温州鼓词的创新、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他起初从好朋友陈焕昌和陈尤千处学些戏班和学习班得来的知识,在乡里小有名气。在22岁那年拜师著名鼓词艺人萧江毛家处毛阿发学唱温州鼓词。他认为演唱鼓词同戏曲舞台演戏差不多,但鼓词是靠一个人唱、念、表、叙来完成任务的。如果把鼓词中人物也模仿戏剧中每个人物声腔而富有表情地进行唱念表述,就更能吸引听众兴趣。因此,他模仿戏剧中老生、老旦、小生、花旦、花脸等各行当声腔运用到唱词中来。在清·光绪中叶时,陈昌牌在听众一片赞扬声中,他没有满足现状,认为演唱鼓词专靠一个扁鼓作配器感到太单调,他听说永嘉一位鼓词艺人把弹棉花用的牛筋缚在椅脚上敲的启发下。他经过多少日日夜夜的苦思研究,终于想出了用一块弓形长方形的梧桐板,制作成长62公分、宽32公分,厚3.8公分,用竹码作琴线填子,排成梯形作音皆,两头用硬木做框架,框两头拧上螺丝可以松紧作校音,用一杆小竹签在牛筋弦上敲打发音,牛筋琴终能发出宫、商、角、微、羽五个浑厚、柔美、响亮清脆的声音,而且具有传音远的特色,能奏出小曲小调,取名“牛筋琴”。他说既然有曲有调,还必须有板有眼,于是又把戏曲中“三粒”(拍)和“小抱月”(梆)都用上,加强了节奏感。牛筋琴问世,大大增强了温州鼓词的表现力,为温州鼓词的改革、创新与发展树立了一个新的里程碑。

这位唱红了瓯江南北的鼓词大师,在后期时也培养了一批鼓词艺人,如墨城的苏方足等人,苏方足是个有文化的明眼学生,他接受能力强,三天能学会一本词,只可惜他的嗓子条件不很好,没有唱红,可是他把老师肚里的词本都能用文字把它记录下来。至今留下《十二红》、《节孝文》等词本传给他的学生方克多。方克多至今还保存在那里。

在陈昌牌诞生135周年之际,浙江省曲艺家协会、温州市文化局、市文联、市曲艺家协会、平阳县人民政府等单位,为了纪念这位为温州鼓词的改革、创新、发展作出卓越贡献的大师,于2000年9月28日至29日在鳌江镇联合举办纪念温州鼓词名师演唱会和陈昌牌鼓词艺术研讨会。这是对温州曲艺界特别是鼓词艺人巨大鼓舞,这对继承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将起极大推动作用。

胡平(1953- ),瑞安市安阳镇人。现为瑞安市文化馆副馆长,副研究员,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曲艺音乐学会会员、浙江省曲艺家协会理事,浙江省音乐家协会会员,温州市曲艺家协会副秘书长。

他在1970年从瑞安中学初中毕业后,赴浙江生产建设兵团温岭17团支农、1974年上调回城,在瑞安乐器厂工作,1977年调县文化局筹备组建县曲艺队,并在县曲艺队担任作曲和演员,1983年起带职就读浙江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于1987年毕业。

1982年他与人合作参加全国曲艺优秀剧(南方片)观摩演出,演唱了鼓词《智闯龙潭桥》荣获表演一等奖;1986年再次与人合作在浙江省首届曲艺新曲(书)目比赛中演唱鼓词《法庭擒鹰》获表演二等奖和音乐设计奖,同年参加全国曲艺新曲(书)目比赛中演唱鼓词《法庭擒鹰》获表演三等奖和伴奏三等奖,该曲目同时获文学创作和音乐设计奖。1978年他演唱的改革鼓词《古道别》,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音,并在一年内反复播放。

从1977年开始,他悉心对浙南地方曲艺音乐进行采集和研究,犹对温州鼓词音乐反复琢磨和改革卓有成效。著作有:《温州鼓词音乐》、《温州花鼓音乐》,并兼任《中国曲艺音乐集成?温州分卷》副主编。他的传略被收在巴金、曹禺担任总顾问的《中国文艺家传集》(第四部)。

郑明钦(1920.4.20-1984.10.18),瞽目,瑞安市马屿片区曹村人。八岁学艺,师承林月生。十三岁登台,经常演唱的词曲有《征西》、《七星剑》、《双合同》等,以《三门街》最为突出。1958年,参加浙江省第一次曲艺会演,演唱《别靠天》,获优秀演出奖;1979年,参加温州(地区)曲艺会演,演唱《世美赴考》,获荣誉奖。他演唱风格跌宕腾挪,唱词多俚语,声腔多变化,富有民间风味;伴奏曲调丰富,深受飞云江岸听众的欢迎。曾任瑞安市曲艺改进会副主席,第四届瑞安市政协委员,为浙江省第一、二届曲协会员。

万爱琴(1943.1- ),瑞安市安阳镇人。幼年双目失明,7岁时拜林银冲先生学瑞安鼓词,11岁重拜郑明钦为师,13岁登台演唱,女性琴师,当时在温州还是首例。万爱琴刻苦钻研,勤奋好学,在郑明钦先生的精心传授和指点下,按郑先生的风格,发挥她个人长处,声音优美,把人物、语气刻划分明,琴板协调,扣人心弦,深受广大听众一致好评。未到20岁,演唱《反唐》、《玉蜻蜓》、《孟丽君》就红遍全市。其父万茂盛对鼓词伴奏乐器进行改革,原牛筋琴,只有七根琴弦,经过一段时间努力,把琴弦增为十二根,后发展到十五根、十六根。在舞台上得到更好发挥,并丰富了鼓词的音乐,也为温州鼓词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徐玉燕(1962.3- ),浙江省瑞安市人。1977年毕业于瑞安塘下中学。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浙江省曲艺家协会会员、温州市曲艺家协会理事、瑞安市曲艺家协会副主席。自1977年拜黄世铭为师;1978年考入瑞安市曲艺团为鼓词学员,后又拜戴步金为师;1981年拜项宗光为师。自70年代从艺以来,曾演唱过《龙凤再生缘》、《李宸妃》、《封神》、《锦香亭》、《汉玉明珠》、《白蛇传》、《秦香莲》等7部大书,其中代表曲目是《龙凤再生缘》。1988年演唱《高则诚吃糠填词》获温州市第二届曲艺汇演二等奖;1990年演唱《审姜后》参加汇演,获温州市一等奖,浙江省演出奖。1988年演唱《谁绑架》荣获温州市第三届曲艺会演表演一等奖,1989年至1994年前后五次参加瑞安市文化节、曲艺节分别获一等奖、银质奖、表演奖及创作奖。从1998年至今已由浙江省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的(VCD)曲目有《铡美记》、《孟丽君》、《白蛇传》、《珍珠塔》、《西厢记》、《情海孽缘》、《骇浪惊涛》、《飞龙剑》、《阴阳风火扇》、《川南三侠》、《凤凰山》、《三官传奇》、《淝水之战》、》、《东瓯人龙》、《大明开国朱元璋》、《双重姻眷姐妹缘》、《龙凤再生缘》等。以上这些简历以载入《中国曲艺界名人大辞曲》、《中国当代艺术家名人录》。

在瑞安鼓词的发展历史上,曾出现过不少名艺人。他们在表演上各具特色,有的重唱,有的重白,有的擅长抒情,有的擅长叙事,有的擅长琴鼓伴奏。文武粗细,异彩纷呈。

清乾、嘉年间,有白门松、阿光儿名闻遐迩。白门松不只是赵钧对他作过评价,又项嵩《午堤集》:“瞽者白门松,工唱词,远近争致之。名且出于其乡土族以上……”可见白门松声誉之高。阿光儿,以诙谐闻名,演唱时能随机应变,出口敏捷,风趣横生。

同、光年间,有上坞发、毛行发、东山德、陈昌牌等名扬曲坛。张纲(1862-1943)的《杜隐园日记》赞道:“同、光之间,以唱词知名者,无如上坞发。阿发唱词,皆细针密缕,无一俗句,其所唱《倭袍传》,尤脍炙人口。而今日(1906年)则推东出德为巨擘。”“初五日霁,是日东山德来予家唱词,词目为《双面貌》。午后唱一本,灯下又接唱,约至四点钟始罢。所唱故事,乃两生两旦,皆面貌相同,而悲欢离合,情节颇佳,阿德又唱得淋漓尽致,故听者皆忘倦云。”

四十年代,名艺人层出不穷,民间则广泛流传着这样一首顺口溜,即“林朝藩的劲,叶岳生的文(以演唱《西厢记》闻名),管华山的神,郑声淦的琴,阮世池的音。”当然,像高美卿、郑明钦等都很有成就。

五十年代,阮世池成名,树帜曲坛,在艺术界产生影响。

六十年代中期至七十年代前期,因受“十年浩劫”,名师无从诞生。

八十年代,新秀犹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瑞安有徐玉燕、阮爱兰、林秀珍这些脱颖而出的新秀,使瑞安曲坛又充满着活力和生机。此外,唐孙文、万爱琴、黄世铭、凌康君等一批中年艺人也各红一方,成为当今曲坛的骨干力量。

瑞安鼓词的繁荣,文化人的功劳是不可磨灭的。由于艺人文化水平的局限,先时的鼓词内容大都为口传身授,师徒相传。据说《十二红》词目,还只能传授瑞安市内的瞽目艺人。他们此为,无非是防止他人争夺自己的饭碗。随着从艺人员的增多和听众要求的提高,艺人意识到这种传艺、传词方式不仅因代代相扣,造成一代不如一代的局面,且更谈不上提高与发展。于是他们之中一些人,除自己进行创作或改编外,还聘请文人为自己编写词本。一些有识或失意的文化人被鼓词这颗明珠的光彩所吸引,也乐于此道。清末民初,瑞安黄体芳、任满苏州学政回乡,带回弹词唱本并予以改编。四十年代,艺人从事改编增订本较多,稍见成就的有管华山、杨志鸣等。瑞安的解放,也为瑞安鼓词创作带来了繁荣局面。五十年代,瑞安李礼夫贡献最大,经他改编的剧目有《描金凤》、《三国》、《粉妆楼》、《反唐》等不下几十中(本)。

八十至九十年代,曾一松、黄宗贤、张鹤鸣、陈锡权、郑志强、蔡秀钱、凌康君、项积林等这批瑞安鼓词创作编写人员,还多次获奖。(获奖人员或获奖鼓词词目略)在瑞安鼓词创作繁荣的同时,鼓词理论研究也逐步开展和深入,宋维远对此颇有成就。

传承意义

温州鼓词的艺术传人已知的有清代的白门松、阿光儿、毛行发、陈昌德,民国时期的曹岱卿、陈壬莲、李庆新、李林姆、白象珍、王阿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管华山、阮世池、郑明钦、丁凌生、陈志雄、方克多、徐玉燕、林秀珍等。

进入21世纪以来,温州鼓词的发展面临困境,演出很少,传人断档,急需保护。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曲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类别

词目:神话

长篇:《封神》、《西游记》、《南游》、《北游》、《东游》、《济公传》、《白蛇传》、《天仙配》

中篇:《张羽煮海》、《天缘配》、《宝莲灯》*、《三打白骨精》

短篇:《猪八戒拱地》*、《林香盗宝》、《对课》*

公案类:长篇

《包公案》、《施公案》、《彭分案》、《大破狮子案》、《宋公奇案》、《杨乃武与小白菜》、《李辰妃》

中篇:《颜查散案》*、《十五贯》*、《徐九经升官》*

历史类:长篇

《东周》、《西汉》、《三国》*、《昭君出塞》*、《罗通扫北》*、《说唐》、《征东》、《征西》、《反唐》、《月唐》、《残唐》、《长生殿》、《后唐》、《水浒》*、《三下南唐》、《飞龙传》、《岳传》*、《五虎平南》、《杨家将》、《呼家将》、《英烈传》、《满江红》、《大红袍》、《小红袍》、《万花楼》、《淝水之战》

中篇:《野猪林》*、《凤仪亭》*、《西施泪》*、《韩信拜帅》、《武松》*、《魏相千秋》*、《搜孤求孤》*

短篇:《杨志卖刀》*、《忠义堂》*、《周幽王玩法》*

世情类:

长篇:《文君夜奔》*、《日月楼》、《九曲楼》、《粉妆楼》、《百仙楼》、《三探圣仙楼》、《连城璧》、《风雨双龙剑》、《宝骑试剑》、《双龙剑》△、《七星剑》、《三盒明珠剑》、《梅花剑》、《定汉剑》(又名《白兔记》)、《盘龙剑》、《双剑合璧》、《八宝珠》、《恩仇奇缘》、《墨水龙》*、《金如意》、《金丝带》、《十三支金牌》、《八仙台》、《六美英雄传》、《乾坤四面貌》、《梅花英雄传》、《九连环》、《吕蒙正》、《定心珠》、《五玉牌坊》、《五凤图》、《八美图》、《十美图》、《九凤图》、《泪洒美人图》、《太阳图》、《百鸟图》、《紫金鞭》、《飞虎鞭》、《虎雷鞭》、《九龙鞭》、《金玉扇》、《双凤白龙扇》、《十美穿金扇》△、《玉羽扇》、《落金扇》、《西厢记》、《荆钗记》、《琵琶记》、《绣襦记》、《合同记》、《合同镜》、《合珠记》、《乾坤银锦记》、《一串珠》、《二度梅》*、《双珠凤》*、《双玉燕》、《双金牌》、《三门街》

  • 上一篇:老军营
  •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