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召麐
方召麐艺术生涯
1933年随国画大师钱松喦、陈旧村学习山水画,同年其作品入选白浪画会之“无锡各团体书画联展”。十几岁时,蒙国画大师钱松喦对她进行传统方法的严格训练,具有了扎实的古典书画基础。
1937年到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攻读欧洲近代史。
方在香港经营出入口公司同时跟随国画大师赵少昂习书画。
1951年与国画大师赵少昂到日本举办画展,于东京出版《方召麐近作集》。
1953年她拜国画大师张大千为师。
1954年入读香港大学,随国学大师饶宗颐、刘百闵等研读中国哲学及文学。
1955年在港大举办办个人画展。
1956年到英国牛津大学修读文学博士学位。研究《楚辞》。
1970年在张大千美国之“可以居”随侍聆教一年,创绘山水作品。
2001年出席中央图书馆举办《书画缘─方召麐的艺术》个人书画展时需坐轮椅并由子女代答问题。
历年来作品多次入选国内外大型书画展览并获奖,为博物馆、美术馆收藏。出版《方召麐花鸟画集》(东京版)、《方召麐作品集》(伦敦版)、《方召麐书画集》(上海版)、《召麐画艺》(香港版)等。书法以楷、行,古拙朴厚,气势磅礴,自具风貌。
晚年变法
方召麐一生勤奋,在艺术上用力尤甚,并在晚年试图变法,画面更加干净清淡,将拙重大的风格,提高到一种新的境界。
但时间是残酷的,即便是精力充沛,四点就起床作画的方召麐也过了花甲,走近耄耋。晚年的方召麐,身体不济,画画越来越轻描淡写了。但苍劲的笔墨线条还在,只是颜色越发纯净。水开始波澜不惊。人仍然是开心的,但不再热闹,山仍然雄壮,却少了咄咄逼人的味道。
一天,年逾九旬的方召麐画了一幅轻轻淡淡、干净无比的山水,被一直追随她的学生李典看到。李典心里咯噔一下,先生这是要去了,她画的是天堂啊。
个人生活情感生活1938年与方心诰结婚。方心诰于1950年病逝。
健康状况2006年2月20日下午5时半因心脏衰竭在其子方津生为院长的圣保禄医院病逝,享年92岁。
家庭生活诞下八子女。
其父方寿颐为江苏纺丝厂的实业家,母为王淑英;13岁起跟随老师陶伯芳努力学习中英文并学国画。
人物关系方召麐于留学英国期间结识抗日名将方振武之子方心诰并于1938年结婚,共诞下八子女,抗战时曾逃难到桂林、天津、上海;1948年方氏举家于战后移居香港,方心诰虽于1950年病逝,但子女皆名成利就,有称“方氏一门八杰”。
方曼生是香港著名律师
陈方安生是香港首任政务司司长、曾任立法会议员
陆方宁生是旅游公司总裁、沪港文化交流协会名誉会长
方顺生是联合国即时传译部部长
方桂生是汇丰银行经理
方林生是旅游公司经理
方庆生是香港著名医生[1]
方津生是骨科医生兼香港中国医学专科学院主席
创作特点方召麐早年照片
方老作为壮美风格的女画家,中国书画史上尚属罕见。她的作品笔挟风雨雷霆,石破天惊。稚拙朴茂,画格清雄,袒露童心。在继承传统和融合现代的方面,她出入传统,引书入画,骨气洞达,墨香流衍。由于留洋的经历,她的艺术也吸收了西方现代抽象艺术神韵之美,大胆构图,似之不似,不似之似。在艺术风格上,她的小画不纤弱,大画不空泛。凌厉激扬,散藻漓华。山舞海歌,奇崛深质。貌似程式,而自由鲜活,大气充盈。方老的书法亦是碑帖渊源宽博,慈蔼闪烁女性温煦。为海内外画家所钦敬。
她的作品包括山水、花鸟、人物、书法等,国画成就备受各界肯定。她的作品保留老师的风格,作品色彩浓烈,用笔豪放;“书则刚毅沉厚,画则古朴浑拙,且多年锲而不舍,力求创新,三年一小变,十年一大变”(刘唯迈评),晚年作品多反映世局现况,如《船民图》《祈求世界和平颂》《平稳过渡长卷》。作品风格在中国艺术史上尚属罕见。笔挟风雨雷霆,石破天惊;稚拙朴茂,画格清雄,袒露童心。在继承传统和融合现代的方面,她出入传统,引书入画,骨气洞达,墨香流衍。小画不纤弱,大画不空泛。凌厉激扬,散藻漓华。山舞海歌,奇崛深质。由于留洋的经历,她的艺术也吸收了西方现代抽象艺术神韵之美,大胆构图,主动创新,开创了中国山水画史上的一种全新美学面貌。
主要成就艺术成就
方召麐开创的书画风格,并没有一个确定的名字,勉强被后人称为“融合抽象精神的大写意山水“,特点是“稚拙”、“天然”、“大写意”。
“拙”与“生”是最高境界
方召麐泼彩山水作品
方召麐拜师张大千时,曾随他游历欧美,并在“可以居”随侍一年,看到了毕加索、波洛克等西方现代主义大师的绘画作品。张大千看不明白毕加索的作品,但却晓得此翁的好处是几年一变,有“生”的特点。他同方召麐讲,艺术最高的境界便是“拙”与“生”。方召麐却从波洛克等人的抽象线条中看出拙的气质,她把这种感觉用在中国画的山中,她的山很有“山舞银蛇”的味道,那些酣畅的线条,并不在表达着具体山石,而在渲染着一种气势。或宏大、或静穆、或开阔,或陡峭。山上树林茂密,但绝不是人迹罕至之处,她总要在山中辟出一条路,让人们可以登攀,而那条路尽头的庙宇,就是她心中的天堂。也许,当年她的命运行到绝望处时,也期望有这样一条路。
方召麐曾多次回到大陆,游历名山大川。祖国山河的雄壮让她不由自主地以厚重大笔来描摹。她的山非常明显的体现出“拙”、“重”、“大”的风范。不仅造型厚重,线条苍劲,山势豪壮,在设色上也多次渲染,在一个色调中造出深浅浓淡和独特的皴法。她或以赭石和朱红染出苍劲的秋山,或以浅花青画出皑皑的冬山,或以绿色夹杂红黄写出春山夏山,制造出青铜器铜绿般的效果,颜色厚重复杂,然而毫无媚俗之气。
方召麐的人物来自汉砖上的画像,造型颇有古风,乐观可爱。汉代墓葬塑像最感染人的,就是他们无邪的笑容。不知是大汉国力昌盛所致,还是当时流行的时尚,那些造型都能让人捧腹,感受到“正能量”。方召麐的人物也是这样,总是让人面带微笑,或者忍俊不禁。即便是画吹箫的隐士,也让人感觉是“隐于市”,而非“隐于山林”。
她不光画古代人,还画现代人,画他们穿着泳衣泳裤在下雨的海里游泳,题曰“不怕风雨”。她以时事入画,画一大船人乘风破浪,题曰“平稳过渡”——这是为了香港回归而作。她还书写了香港回归纪念碑,由政府立在黄帝陵中。
方召麐的画里不仅是人物其乐融融,连房子都个个带有不同的表情。这种房子造型脱胎于黄土高原上的守田屋,以及无锡水乡的百姓居所,通常有一个门,两个窗户——在方召麐的线条中,被设计成了嘴巴和眼睛。她画的《家园》,仅仅看这些带有不同表情的房子,就可以捧腹许久。
桃花源情结
方召麐《桃花源》
她还画了很多窑洞。这些画来自于她的陕北之行。窑洞这种居住方式,是无比自然的。黄土高原上的人们依地势而挖出土洞,仿佛回到人类最早的穴居时代。但与山洞不同的是,窑洞住起来非常舒服,厚厚的黄土形成隔热层,冬暖夏凉。整面墙的窗户,也保证了采光。方召麐喜欢这样的居住方式。她画窑洞,画窑洞里的人们,给他们的桌上画出一盘盘馍馍,门户上写着“丰年”和“国泰民安”。她给缺水的黄土高原引来溪流湖泊,再造出一条向上登攀的路,成为世界上根本不会存在的一处场景。
这是她的梦。她梦想世界能有一个桃花源,在那里人们安居乐业,没有战争,没有逃难,没有物质的贫乏,没有失去的痛苦。
晚年变法
晚年方召麐
方召麐一生勤奋,在艺术上用力尤甚,并在晚年试图变法,画面更加干净清淡,将拙重大的风格,提高到一种新的境界。但时间是残酷的,即便是精力充沛,四点就起床作画的方召麐也过了花甲,走近耄耋。晚年的方召麐,身体不济,画画越来越轻描淡写了。但苍劲的笔墨线条还在,只是颜色越发纯净。水开始波澜不惊。人仍然是开心的,但不再热闹,山仍然雄壮,却少了咄咄逼人的味道。
一天,年逾九旬的方召麐画了一幅轻轻淡淡、干净无比的山水,被一直追随她的学生李典看到。李典心里咯噔一下,先生这是要去了,她画的是天堂啊。
2006年,方召麐因心脏病突发去世,终年92岁。
也许我们不该流泪,因为她去到真正的天堂了呀。
获得荣誉方召麐创造的桃花源般的画境受到了无数称颂。香港政府给她许多奖励,包括铜紫荆奖章,在地铁票上也印上她的画。海内外博物馆为她办了许多的展览,出版了几十本不同语言的画集,她还成为不同大学的名誉教授。无锡市政府成立了方召麐艺术研究会,在无锡博物馆开辟了方召麐书画陈列馆。她的画在拍卖行价格仅次于齐白石和张大千。书画家林散之为方召麐赋诗:今观方老眼界开,奇奇怪怪出人才。从今始识书画里,无法之中有法来。
1992年获香港艺术家联盟颁发“1991年画家年奖”;
1996年获香港大学颁授荣誉文学博士学位;
2000年获东京富士美术馆最高荣誉奖;
2003年获香港特区政府颁授铜紫荆星章,方先后捐出3幅作品给恒生银行;
2000年2月获东京富士美术馆颁赠最高荣誉奖;
2005年6月把其42幅1953至1990年间之作品赠予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