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夜宿石头驿
诗人作诗,如果是思想感情的自然发泄,总是先有诗,然后有题目,题目是全诗内容的概括。这首诗的题目是“除夜宿石头驿”,可知诗的内容主要是“除夜”和“夜宿”。夜宿的地点是“石头驿”,可知是在旅途中夜宿。
首联“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就写明了一个孤独的旅客夜宿在旅馆中。
颔联“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补充说明这个“夜”是“除夜”,这个“人”是离家很远的人。
颈联转写这个“人”大年夜独宿在旅馆中的思想感情。“寥落悲前事”是说过去的一切事情,也就是种种生话遭遇,都是非常寂寞,非常失意,只会引起悲感。“支离笑此身”是说现在这个漂泊天涯的躯体,又如此之支离可笑。上句回想过去,没有得意事可供现在愉快地回忆;下句是自怜,现在已没有壮健的躯体能忍受流浪的生活。
尾联紧紧地承接上句。“愁颜与衰鬓”就是“此身”的“支离”形状。这样一个既忧愁,又衰老的旅客,独宿在旅馆里,明日又将逢到春天,真不知今后的命运如何。“明日又逢春”这一句,有两个意义:第一,它的作用是点明题目,结束全诗。今晚是除夕,明天是新年初一,春季的第一天。写的是明日,意义却在今夕。第二,作者用了一个“又”字,其思想基础是对于“逢春”并没有多大乐观的希望。年年逢春,年年仍然在漂泊中,而到了明天,又是一年的春天了。这一句底下,作者还有许多话没有说出来,给读者留下思考的空间。这就是所谓“馀味”。
这首诗,一向被认为是唐人五律中的著名作品。全诗情真意切,凄恻动人,其境界和思想层次不是无病呻吟可作可比的。[6]
创作背景此诗当作于诗人晚年任抚州(今属江西)刺史时期,具体创作时间不详。这时他正寄寓石头驿,可能要取道长江东归故乡金坛(今属江苏)。[5][1]
作品评价方回:此诗全不说景,意足辞洁。(《瀛奎律髓》)
谢榛:观此体轻气薄,如叶子金,非锭子金也。凡五言律,两联若纲目四条,辞不必详,意不必贯,此皆上句生下句之意,八句意相联属,中无罅隙,何以含蓄?颔联虽曲尽旅况,然两句一意,合则味长,离则味短。晚唐人多此句法。梁比部公实曰:……戴叔伦《除夜》诗云:“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妇人。”此联悲感,久客宁忍诵之!惜通篇不免敷演之病。(《四溟诗话》)
胡应麟:司空曙“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戴叔伦“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一则久别乍逢,一则客中除夜之绝唱也。(《诗薮》)
邢昉《唐风定》:言情刻露,无盛唐浑厚气。
周弼《笺注唐贤三体诗法》:二联唐人所谓得句。
何焯(何义门):结浑成。(《瀛奎律髓汇评》)
范大士:此诗机趣活泼,自性灵中得来。(《历代诗法》)
贺裳:首联写客舍萧条之景,次联呜咽自不待言,第三联不胜俯仰盛衰之感,恰与“哀鬓”、“逢春”紧相呼应,可谓深得性悄之分。(《四溟诗话》)反谓“五言律两联若纲目四条,辞不必详,意不必贯,八句意相联属,中无罅隙,何以含蓄?”遂改为“灯火石头驿,风烟扬子津。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萍梗南浮越,功名西向秦。明朝对青镜,衰鬓又逢春。”只图对仗整齐,堆垛排挤,有词无意,何能动人?真所谓胶离朱之目也。(《载酒园诗话》)
屈复:三联不开一笔,仍写愁语,此所以不及诸大家。若写石头驿景,可称合作。古诗“一年夜将尽,万里人未归”,此唯倒一字,精神意思顿尔不同,如李光弼将郭子仪之军也。(《唐诗成法》)
乔亿:诗极平易,而真至动人,故多能口颂之。(《大历诗略》)
宋宗元:何等自然,却极清切(“一年”联下)。(《网师园唐诗笺》)
王文濡《历代诗评注读本》:前半写题已足,后半作无聊语,而以“明日”一结,寻出路法,便不索然。
高步瀛《唐宋诗举要》:吴曰:此诗真所谓情景交融者,其意态兀傲处不减杜公,首尾浩然,一气舒卷,亦大家魄力。
唐汝询:幼公去石头不远,而曰万里未归,诗人多诬,不虚哉。(《唐诗解》)
沈德潜:应是万里归来,宿于石头驿,未及到家也。不然,石城与金坛相距几何,而云万里乎?(《唐诗别裁》)
吴汝伦:此诗真所谓情景交融者,其意态兀傲处不减杜公。首尾浩然,一气舒卷,亦大家魄力。(《唐宋诗要》)
吴山民:翻古却健。(《唐诗正声评醳》)
吴昌祺:句警则不免于诞,犹胜“舍弟江南没”二句也。(《删订唐诗解》)
徐竹心:全诗写情切挚,寄慨深远,一意连绵,凄恻动人,自非一般无病呻吟者可比。(《唐诗鉴赏辞典》)[4]
作者简介戴叔伦(约732——约789),唐代诗人,字幼公(一作次公),润州金坛(今属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人。年轻时师事萧颖士。曾任新城令、东阳令、抚州刺史、容管经略使。晚年上表自请为道士。其诗多表现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调,但《女耕田行》、《屯田词》等篇也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艰苦。论诗主张“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其诗体裁皆有所涉猎。今存诗二卷,多混入宋元明人作品,需要仔细辨伪。
参考资料[1] 除夜宿石头驿 · 古诗文网[引用日期2021-12-28][2] 华满元,华先发主编 . 汉诗英译名篇选读 . 武汉 :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4-11 . 375 .[3] 彭定求 等 . 全唐诗(上) . 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 686 .[4] 于海娣 等 . 唐诗鉴赏大全集 . 北京 :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 . 254-255 .[5] 萧涤非 等 . 唐诗鉴赏辞典 . 上海 :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 673-6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