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字帖
一位朴实而勤奋的学者,潜心在寿学领域辛勤的耕耘了四十年,以其超凡的毅力,独特的创造思维和精妙的艺书表现力,终于构筑了寿文化学术研究的诸多奇绩。海内外150多家媒体报道了他的成果,发表了他的文稿,书法作品400多幅。他博学多才,对中国的书画篆刻,诗词歌赋都有着一定的研究,多年来写出书法理论文章数十篇。他平和谦逊,尤重书德涵养。他提倡书家",正人正心正书,戒邪戒恶戒俗".在袁老身上充分体现了书家的传统美德。同时他治学严谨,在书法上主张:"面宽识广,拙学顿悟,天成造化,写出届外".可以说他不仅是一位寿学研究专家,而且又是一位造诣很深的书法家,书法理论家。编著出版了,,,,合称四卷,上下卷,六卷,,,,等近百万字的学术专著。填补了寿学研究的空白,成为我国有史以来第一部寿学辞典。对我国寿文化进行了一次全面系统的历史总结和科学归纳。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寿学文化的集大成。堪称中华民族寿学知识的百科全书,中华民族文化宝库里的璀璨明珠。
2006年10月,袁槑先生写出1.6万种“寿”字的花样,在珠海市博物馆展出其中6000种。[1]
人物评价约二十年前沈鹏先生曾有过这样的评语:"袁槑先生积二十年殚精竭力,探幽抉微,而又能穷本溯源,取精用宏,编写成这部具有特色的寿学专著,当为中外学人所瞻目,今届袁先生著作问世,略示数语,以示欣佩".
袁槑
就是这样一位艺术成就非凡的书法界长者,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认识了他,与他的接触中觉得他十分平易近人,且知识渊博,谈吐风雅,使我油然产生了对这位以前素不相识的人由衷的敬 佩,通过交谈了解方知这位长者是一位在书法界享有盛名,在研究我国寿文化领域里有卓越贡献的著名书法家,我们认识仅半年时间,似乎象多年的老朋友一样,我亲切的称他为袁老师,他看上去并不显老,衣着朴质大方,具有学者的儒雅风范,这位外籍书法家大约是在两年前来珠海定居的,因子女在珠海工作,居住在银石雅园,离本人在圆明新园开设的书法馆不远,袁老师几乎隔三差五的就来玩,每次我们各一杯清茶话开来,我们在一起谈书道,论古今,忆岁月,感人生,袁老师谈吐锋利,什么问题,观点,一针见血,理解深刻,思想敏捷,与袁老师交谈真可谓“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就这样我们成了忘年交。大约在2006年10月11日由珠海市委宣传部,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市书法家协会联合在市博物馆举办了一次“袁槑寿文化书法作品展”。袁老师和夫人热情的邀请我参加,记得那天袁老师亲自给我送来了邀请函,我也按时去参加了袁老师的书法展,来了很多书法界的朋友和领导,我记得展览大厅醒目的标题“袁槑先生寿文化书法展”十个大字是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王光英所题。展览会开幕式九时三十分开始,袁老师面对前来参加他的书展的各界人士进行了即兴讲话,当时我感觉袁老师讲话,语言严谨,层次分明,礼仪周全,只是觉得气息不足,身体显得有点虚弱。我在想,袁老师毕竟年过七十古稀。我参加完展览与袁老师握手告别,袁老师握着我的手连说:“谢谢!谢谢你来参加我的展览会”。我说:“祝贺您寿文化书法展取得成功!”就这样我上班去了。
自从袁槑老师的寿文化书法展结束后,一个星期过去了,没见袁老师的踪影,一个月过去了,也没见袁老师过来玩,我似乎天天盼望着袁老师的到来。这么长时间没见袁老师过来玩,故此我先后三次打电话到袁老师家里,第一次电话无人接,我纳闷。第二次电话接通了,我欣喜若狂,接电话的是袁老师的夫人,我忙问袁老师在家还好吗?夫人没有正面回答,只说在家,我说:“打电话一是问袁老师好,二是请教袁老师的一幅书法作品中有两个字不认识,”夫人问我:“你是谁”?我说:“袁老师的书法朋友熊书华。"夫人知道是我,告诉我说:“袁老师在睡觉,我马上去叫他接电话。”我连说:“不用叫了,让袁老师好好休息,不用打扰了。”没想到电话没来得及放下,夫人说:“袁老师起来接电话了,”他可能听到有人找他,就这样与袁老师通过一次电话,在电话里他把我请教的两个篆体字十分详细的告诉了我,我说:“您现在身体还好吧?怎么这么久没来圆明新园玩呢?”袁老师都没说自己病了,只说:“还好,还好。有时间我会去你那里玩的。”说实话我打电话的主要目的也就是惦念袁老师的身体,因为人毕竟上了年纪。在电话里亲自听到了袁老师的声音,他自己也说还好,我也放心了。
在以后的日子里,很长时间袁老师仍一次也没有来我书画馆玩,于是我第三次又拿起电话,是袁老师的女儿接的电话,我问袁老师在家没有,她只是简单的回答说:“到广州去了。”这样我也没有多问,放下电话,我在想,袁老师果真是一个闲不住的人,肯定是又在耕耘自己的寿文化园地里去奔波忙碌。
从参加袁老师的寿文化书法展览至今好几个月过去了,天天盼望袁老师的到来没能如愿,大约是在2007年的5月份才得知袁老师被病魔夺走了生命的不幸消息,袁老师悄然离去,这使我感到非常突然,不敢相信,此刻的我眼泪就那样不由分说的往下流。后来才得知袁老师在市举行寿文化书法展结束的下午就住进了医院,是肝癌在三个半月就夺走他宝贵的生命。然而根据当时的时间推断,袁老师接我电话的时间已患重病经过化疗在家修养。可是他却在电话里没有露出任何患病的叮点信息,袁老师可能认为自己是外籍人,怕麻烦别人,我恨自己消息闭塞,然而熟习他的人几乎大都不知道袁老师的病情乃至去世。也许袁老师认为我们仅萍水相逢,并无深交,我们是一没有在家吃过一餐饭,二没有在一起喝过一次酒,然而我们是心灵的相通,袁老师高尚的人品,求知的科学态度,儒雅的学者风范是令人尊重的,凡熟习他的书法界的几乎都不知道袁老师已经去世,大家见面就谈,在袁老师病重期间也未能去看望一下,在他走完人生的终点的时候也没能去送一程,这位外籍迁珠的老人他是怕麻烦朋友,就这样悄然的离开了这个世界,但人们总是久久的怀念这位在寿文化领域作出卓越贡献和在书法界有一定影响力的著名书法家,他的名字将被人们永远的记住,他的艺术成就将被人们所认可,所传承。袁老师虽说永远离开了我们,但他为之奋斗一生所结出的艺术成果将在我国艺术宝库中璀璨夺目,竟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