傥骆道
傥骆道之名,三国时期始见于历史记载。曹魏正始五年(公元244年),曹爽率兵伐蜀,西至长安“大发卒六七万人,从骆谷入”。之后,魏甘露二年(公元257年),“魏大将军诸葛诞叛于淮南寿春,蜀将姜维乘虚兵向秦川,率兵数万人出骆谷”。到三国末期,魏将钟会统十万余众,分道从斜谷、骆谷出兵灭蜀。
傥骆道是由长安翻越秦岭通达汉中、四川的又一驿道。因自长安南去取此道必先经周至县西骆谷,故称傥骆道。又因循此道翻越秦岭后南面出口为汉江支流傥水河谷,故又称傥骆道。
傥骆道虽得名于傥谷和骆谷,但两谷并不直接相通,中间要经过西骆谷水、黑水、湑水、酉水、傥水等河谷,翻越西骆谷水与黑水之间的十八盘岭、黑水与湑水之间的秦岭主脊、湑水与酉水之间的兴隆岭、酉水与傥水之间的牛岭和贯岭梁等四五座大山岭,而且西骆水河谷(约20公里)与傥水河谷(约50公里)的路段仅占全程约1/7,所以,傥骆道是由众多谷道组成的一条迂回曲折的山谷道路。
傥骆道的经地大体是:由长安向西南,经户县至周至,转西南30里从西骆谷入秦岭,越骆谷关,循黑河支流陈家河上游翻越老君岭,沿八斗河、大蟒河河谷上行,溯黑河西源越秦岭至都督门,进入汉江支流湑水上源,再向西南翻越兴隆山至酉水上游的洋县华阳镇。也可由牛岭折西南至铁河,循傥水河谷至洋县。由洋县沿汉江北岸渡湑水,经流王城、城固县、柳林镇达于汉中。路线全长约765里,其中谷道约500里,较之散关道、褒斜道、子午道等其他通往陕南的驿道较为捷近。
傥骆道虽有路途近捷之利,但途中翻越的几座山岭高度远超过其他各道,路途异常艰险。骆谷关附近的十八盘和老君岭山势险峻,老君岭至都督门一段道路,蜿蜒于秦岭主峰太白山南侧黑河各支流间,升降起伏于人烟稀少、野兽出没的原始森林中。洋州真符县境有屈曲84里的八十四盘,不仅“绝栏萦回,危栈绵亘”,而且还有被称为“黄泉”的险地,多有毒虫猛兽,行人视为畏途。故傥骆道开辟利用较晚,被用作官驿大道的时间也较短。
三国时期,傥骆道主要用于军事活动。南北朝时期关中与汉中分属两个割据政权,傥骆道荒废不通。隋朝对傥骆道又开通利用,并在周至县骆谷关“设关官”。唐武德七年(公元624年),亦“开傥骆道以通梁州”。唐代中后期傥骆道使用最为频繁,特别是“安史之乱”后,皇帝、官员为求便捷,多取傥骆道往返于长安、汉中之间。至唐宪宗年间(公元806~820年)朝臣文士途经傥骆道者甚多,行旅益盛。著名诗人白居易、岑参、元稹、韩琮、崔觐等均曾著诗于傥骆道。柳宗元在贞元年间作《馆驿使壁记》,列举当时京都长安通向四面八方的驿站,入川驿路,独举骆谷,由此可见,唐中期以后是傥骆道使用的鼎盛时期。北宋时期,傥骆道一度仍为驿道。宋敏求《长安志》曾记载其间所经驿馆多处。南宋时与金兵军事对峙,傥骆道也发挥重要作用,金帝完颜亮分道攻宋,宋吴璘部别军姚仲出傥骆道反击。陆游《忆南郑归游》诗有“千艘漕粟鱼关北,一点烽传骆谷东”之句。
元代以后,傥骆道荒废不通。据明嘉靖《汉中府志》记:“洋县之北,林深谷邃,蟠亘千里,为梁、雍第一奥阻”。
西安市境内的傥骆道遗迹主要分布在周至县关岭梁以北的西骆峪河谷段,八斗河、大蟒河、父子岭段、厚畛子一带黑河上游河谷段和都督门湑水上游段等处,多有栈道、栈孔、石栈、石砭路、栈桥等遗存。鼓轰潭附近大蟒河两岸分别有1米多高的石桩3个,似为架设索桥而设。大蟒河今公路桥旁河床两岸及河心巨石上亦有桥柱孔遗迹数个,说明古傥骆道曾在此架设桥梁。
傥骆道
傥骆道又名党骆道,骆谷道,始通于三国,是穿越秦岭,连通关中与汉中最近捷的古道路。唐代德宗、僖宗避兵火,均经由此路至汉中、四川。傥骆道北口在周至县西骆峪(骆谷),向西南经太白、洋县,三次翻秦岭及其支脉,出傥水谷(傥谷)至汉中盆地,古道全长约200公里。
傥骆道一线的栈道、栈桥、摩崖碑刻等遗存共发现50余处,主要分布于西骆河、黑河水,傥水等河谷,其架木或架石的栈孔多开凿于河流一侧的悬崖壁上下,个别地点的栈孔多达70余个。栈孔以方形和圆形为主,也有呈马蹄形、三角形的。栈道的修造方式有平梁立柱式、干梁无柱式、依坡搭架式以及凹槽式。
傥骆道,因南口曰傥(在陕西洋县境内)北口曰骆(在陕西周至县境内),故名,又叫骆谷道,长约500华里。在中国历史上穿越秦岭的诸条古栈道中,傥骆道最靠近秦岭主峰太白山,途中要翻越太白山周围的五、六座分水岭,人烟稀少,猛兽出没,是最便捷也最艰险的一条。秦岭横亘中国中部,被称为华夏龙脉,最高峰太白山海拔3767米,是南北气候的分水岭。大致而言,秦岭以北为黄河流域,以南就是长江流域了。《水经注》载:太白山“于诸山、最为秀杰,冬夏积雪,望之皓然。”古道穿越秦岭,艰险不言而喻,诗仙李太白有《蜀道难》叹曰:“……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嵋颠。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石梯石栈相钩连……”
地势险峻
佛坪山里隐藏着一条有名的古道,叫傥骆道,是旧时入蜀的7条蜀道之一。傥骆道北从陕西周至骆峪进秦岭,南由洋县傥水河谷出,至汉中,是褒斜道、文川道、子午道、金牛道、故道、连云栈道等蜀道中最近捷也是最险峻的一条道路。
历史背景傥骆道
在三国时期,刘备在汉中建立了对付曹魏的军事基地,征战进退,傥骆道是通北的首选道路。中唐以后,傥骆道成为官道,官员任免,回京述职,多走此路,路上曾经遍布亭帐馆舍,以备军旅之用。傥骆道,从周至骆峪口沿骆峪、经厚畛子,越兴隆岭,沿酉水华阳至洋县,全程425公里。这条路线主要于军事活动。正始二年(244),魏将曹爽出骆峪伐蜀。甘露二年(257),蜀将姜维出傥骆道伐魏。唐代,傥骆道曾一繁荣,成为由长安入川最捷近的道路,沿途馆驿多达11处。建中四年(783年)德宗避乱南郑,广明元年(880年)僖宗去蜀,都取道傥骆。
相传当年杨贵妃就是取道傥骆道,再沿汉江水路入长江到达扬州,最后飘洋过海去了东瀛。
繁荣时期傥骆道远古以来由先民开辟,一直是沟通南北的捷径,较多历史记载见于《三国志》,与军事行动密切相关。三国时期,刘备在汉中建立了对付曹魏的军事基地,征战进退,傥骆道是通北的重要道路。因这条道路山高谷深,人烟稀少,行程相对较短,且北指关中腹地,南抵汉中门户,便于藏兵、调兵和出奇兵,每到战争时期,古道上战事频繁,羽书飞驰。有趣的是,虽然汉刘秀起兵征战过程中与傥骆道关系并不密切,且在正史中未见相关记载,但傥骆道上,尤其在南段,大部分的历史传说与他相关,如马道梁上有三块呈品字形分布,有一人多高的大石块叫支锅石,相传是因刘秀行军至此支锅造饭而得名;梁东侧有条细长弯曲的山脊叫蟒岭,相传是有条修炼成精的大蟒,在刘秀与王莽激战正酣时赶来助战,希望立功受封,获得正果。刘秀虽然战事不利,但他是真命天子,封赏是有效力的。可这位蟒妖能力有限,贻误战机,遭刘秀斥责,失望羞愧之下,盘桓曲蜷在此化作蟒岭。兴隆岭以南最高的山叫汉王山,也因刘秀得名。又有山民讲,汉王山是刘邦行军布阵的地方,等等,不一而足,大部分与刘氏宗室和龙蛇有关。到了唐代,国力强盛,经济繁荣,关中陕南物资转运激增,商贾往来不绝,每条南北古路都经过大规模的整修,有关傥骆道的记载不绝于史书典籍,蔚为大观了。唐代是傥骆道通行条件最为完备,商旅往来最为频繁的时期,有三十里一驿站,十里一邮亭之说。唐高祖武德七年,即公元624年,朝廷征调民力整治疏通了傥骆道,在北口设置了骆谷关。整个唐代,傥骆道作为官驿大道,尤为通畅。公元784年唐德宗李适为了躲避朱泚兵变,经傥骆道逃难来到汉中。德宗长女唐安公主时年23岁,因经受不了一路的艰难困苦,到洋县后不久暴病身亡,就地安葬在县城西40里的马畅镇。德宗悲伤之极,虽在逃亡途中,仍以相应的规格埋葬公主,现公主坟被作为历史文物和旅游资源得以保护。还有一种传说,安史之乱后,杨玉环并没有在马嵬坡被吊死,后来走傥骆道逃到了日本。唐代以降,政治经济重心东移南迁,关中的经济地位不复往昔,关东通往河南湖北的武关道,关西通往四川的陈仓道地位凸现,傥骆道不再整修,逐渐衰落。到了近代,随着佛坪县城东迁到佛坪袁家庄,108国道(周城公路)开通,傥骆道已被废弃,再也见不到各色风尘仆仆的行旅了。只留下了大量的神怪志异,还有无数的英雄伟绩和传奇故事在山民间口耳相传。
骆口驿站
骆口驿是傥骆道(也称骆谷道)上一个控扼北口的著名驿站。最近,这座古代重要的交通邮驿和军事关隘的遗址,已被当地考古爱好者发现、发掘。经专家认证,地址在今陕西省周至县骆峪乡骆峪村。
据《西安晚报》1999年12月26日报道,发现骆口驿址的是周至县考古爱好者王安泉。已发现的驿城,城区7460平方米,北城有门,开在其中。城中有200余间官房,分别为驿馆、客舍、货栈、兵营、邮亭、库房、马厩等。屋中地面一律青砖铺墁,门前有明柱、回廊,街道以石条铺设。北城门石门墩稍加雕凿,大门裹有铁页。古城墙基宽8?5米,高10米,城墙顶宽约5米,外墙基由石条砌筑,上砌青砖,有垛口。城砖、石条和门墩已被村民移走,城区垦为耕地。出土时有许多五铢、开元和宋明清铜钱及个别银币,并有大量瓷、陶器残片,其地道和排水道尚待发掘。
傥骆道也称骆谷道,从长安去汉中,自周至向西南要先越骆水,入骆谷,称骆谷道;而汉中去长安,自洋州道兴县(今洋县)向北要先越傥水、入傥谷,故又称傥骆道。《通典》载:“汉中去长安,取傥骆道,凡652里”,是当时从长安通往汉中的三条古栈道(另两条为子午道,褒斜道)中最近的一条。
三条道中,骆谷道开辟较晚,当开通于三国时,其余两条则分别开辟于西汉和东汉。汉王(高祖刘邦)当年率数万人“从杜南入蚀中,去辄烧绝栈道,以备诸侯盗兵袭之,亦示项羽无东意,至南郑”。《史记·高祖本纪》中所叙,指的就是子午道。西汉元始五年(公元5年)开始修筑,首先开通了被高祖烧绝的子午栈道。此道自长安、杜陵,入子午谷后,穿秦岭,迳至汉中,从而沟通了关中与巴蜀及西南的联系。东汉永平年间(明帝刘庄)又开通了褒斜道,更密切了关中与巴蜀的联系。傥骆道的开通当在三国时代。三国时,蜀汉的北伐基地在汉中。北伐,首先得修复、扩充秦蜀之间的道路交通。据《三国会要》载:三国时秦蜀之间的通道大致有三谷四道。三谷者,即汉中西北的褒谷、北骆谷、东北子午谷。四道即:子午道、傥骆道、褒斜道及南栈金牛道。
北宋末年,政治腐败,邮驿松弛。南宋初年,烽火连绵,金兵所到之处,大焚驿舍,铺兵逃散,邮驿中断,傥骆道随即废弃。此后,秦南北驿路,再未启用傥骆道。
历史考证杨贵妃与傥骆道
白居易于周至做都尉时曾一度详细考察了杨贵妃之死,写下《长恨歌》,歌中描述“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等诗句证明杨贵妃沿傥骆道逃走,东渡日本安享晚年。
傥骆道
傥骆古道还替唐朝皇家隐瞒了一个不能言说的秘密,成为永不破解的千古之谜。学者俞平伯有文说,唐朝天宝14年11月,安史之乱,杨贵妃马嵬之死是着人替代,真正的杨贵妃由马嵬坡悄悄南下,进傥骆道,过黄柏塬,直达汉中,沿汉江入长江,到扬州,在扬州改名换姓为太真,混迹青楼,后去日本。前面说过,白居易写《长恨歌》毕竟离事件的发生只有50年,昔日的当事者有些还存在,因为时间的接近,作者一来可以得到真实的素材,二来又不可能将实情一一写出,所以在《长恨歌》里便埋下了许多伏笔。例如“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飘渺间”、“钿合金钗寄将去,钗留一股合一扇”等等。唐玄宗出长安,过马嵬,走的是蜀道之一的褒斜道,《明皇别录》载:“明皇既幸蜀,西南行,初入斜谷……”皇帝奔向西南,暗中留下的贵妃绝不能追随其后,退回长安更不可能,惟一一条道路就是直接南行,进傥骆道,逃生于南方。傥骆道的骆口驿与马嵬坡极近,在一条线上,彼此可遥遥相望,由此,杨贵妃走傥骆道的时间当在德、僖二宗之前,她是行走于这条蜀道的唐皇室第一人。“魂断马嵬春讯远”,这一远竟远出了国界,远到了日本。有学者曾在日本曾经追寻过杨贵妃的足迹,拜访过供奉杨贵妃的庙宇和她的墓地。在日本向津具半岛的久津二尊院,伫立在一座低矮的小石塔前。石塔有些年月了,系久津八木家古时为八木女性建的供奉塔,书名“杨贵”,据说这就是杨贵妃在日本的坟墓。能看到濡湿的墓旁插着一块中国驻日使馆某官员立的木牌,牌上字迹已经模糊,想来那个官员必是个多情文人,会背《长恨歌》是毋庸置疑的。日本人将杨贵妃的“妃”字去掉而称“杨贵”,思考极为巧妙,严格说,久津墓中的女人已不能称之为“贵妃”,无皇所依,何妃之有,无势可宣,何贵之言。她所享受的辉煌,在她走进傥骆道的时刻便已丢失殆尽,所剩的身份只是女人。在她“死亡”的瞬间,在傥骆道艰苦卓绝的行走中,她极清醒地、不容置疑地抓住了这个身份,并牢牢地把握住了它,再没有松手。其时,她38岁,38岁的女人已经成熟,不再年轻。
日本有“杨贵妃研究会”,他们说中国马嵬坡贵妃墓是个空冢,“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这是白居易说的,白居易不会瞎说。我曾跟他们辩论说,中国有《旧唐书》记载,第二年上皇密令改葬他所,最初埋时以紫褥包裹,再葬时肌肤已坏,惟胸前香囊犹存,内侍献上,上皇悲哀。
日本人大呼,紫褥子里包的是另外的女人!
按日本人的说法,这座安葬杨贵妃的二尊院系平安初期大同三年修建,供奉的本尊是释迦牟尼和阿弥陀佛,这两尊像是杨贵妃漂泊日本后,玄宗不忘贵妃,派方士带往“蓬莱”,送给贵妃的。杨贵妃在久津,改杨氏为“八木”,从大富大贵中幡然醒悟,淡泊存活,给后人留下了“久津出美人”的佳话。神奈川的称名寺,至今藏有杨贵妃使用过的玻璃珠帘;1963年,一名日本少女拿出文件证明,在电视上宣称自己是杨贵妃后裔;2002年,我为周至县涌泉寺探访日本的泉涌寺,周至的涌泉寺隋唐时代是仙游寺下院,属皇家寺院,及至到了京都的泉涌寺,我才知道,该寺院的前身竟然也叫仙游寺,供着杨贵妃的观音像,据说这像成于唐代,雕刻者见过杨贵妃,所以面目表情和杨贵妃很接近,是寺中国宝级文物……
在这点,日本人和中国人一样,想给历史悲剧一个大团圆的完整结尾。在此,我们不必做过多的考证,姑且相信这一事情的真实,那么,作为杨贵妃再生之后的启程地便是马嵬坡,是傥骆道了。
历史地位鼎盛时有栈阁九万余间
这条古道叫傥骆道,是历史上长安通往蜀地和大西南各地的多条古道中最快捷、也较为著名的一条。仅听这条古代道路沿途的地名,我们就可以想象当年它的繁华和辉煌———蒸笼场、骡马店、火池坝、牌坊沟、三官庙、三星桥……店铺、商旅、集市的痕迹无处不在。据历史记载,由于傥骆道穿越的河流峡谷地段比较多,所以在这条路上的悬崖峭壁上修造的栈道多达近百处,约占道路全程的三分之一。
文献记载,从当时的京城长安到成都,栈道最盛时期,有栈阁9万余间,每间以3米计算,是27万米,即500多华里,约占西安到汉中全程的三分之一。
其中傥骆道因为是北从周至骆峪进秦岭,南从洋县傥水河谷出到汉中,进出口各取地名中一字,所以叫傥骆道,全长240公里,是当年所有栈道中长安往汉中方向最近、也最险峻的一条古道。途中要翻越太白山周围的五六座分水岭,所经地带至今人烟稀少、猛兽出没。史料记载:傥骆栈道五里一邮,十里一亭,三十里则设驿置……这些凌空飞架的栈道蜿蜒于崇山峻岭之间、湍流绿波之上,时而一阁,时而一楼,时而一亭,是何等的考究和华丽,又是多么雄奇和壮美,我们今人很难想象。
并非人人都能上傥骆道
“李白当年肯定没有走过蜀道,否则他就不会感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了。”汉中人杜映辰一说起傥骆道,就大发感叹和评论,一副笑傲李白的口气。“从后人对傥骆道等关中通往西南等地的7条古栈道的研究情况来看,在一千多年前,长安前往四川等地不仅没有‘上青天’那么艰难,而且要比今人想象的快捷和方便得多,因为那时候就已经有中国的‘高速公路’了。当然在那个时候不叫高速公路而是叫栈道,因为大都是在悬崖峭壁上修造,路况有些差。”杜映辰很自豪地向记者介绍。
“路况”尽管因大都在险要处而过于崎岖,但傥骆道当年的繁华和喧嚣史料里却记载得很多,而且让人纳闷的是,这些记载里的许多人几乎都是李白时代的人。这就让人很是纳闷,游遍千山万水的“诗仙”为什么没有选择傥骆道出入长安和蜀地呢?
傥骆道
公元784年,大唐德宗建中年间,德宗皇帝李适的大女儿唐安公主走出秦岭大山,过了傥水河口不久,就不堪艰险暴病而亡,年仅23岁,洋县城西20公里马畅镇现存唐安公主墓;是年,大诗人白居易12岁,离他日后在傥骆道北口的周至县做主管政法的县官还有数十年;唐安公主是随父亲躲避兵变而逃亡的,百年之后,大唐盛世还有一位皇帝僖宗李儇,因为差不多的原因,也从傥骆道亡命奔逃……由此可见,当年的傥骆道真的和今天的高速公路有异曲同工之处,即并不是谁的“车”也不是什么人想上都可以上的。如今航班开辟天上“傥骆道”
遗憾的是,在历代学者专家的文献和有关资料里,关于傥骆道的确切修造年代至今没有一个准确的记载。最早的历史事件记载为三国时魏国的曹爽曾由此出兵攻蜀,蜀将姜维率兵经此道而伐魏……唐中期以后,傥骆道作为京城的驿道被频繁使用,官员赴任、京城述职、使臣出使等公务活动大多经傥骆道。元朝以后,该道路因歹人和猛兽出没太多,不再被充作驿道。解放以后,随着现代交通的发展,傥骆道彻底被人们遗忘了。虽然如此,但是当您乘坐西安市到汉中市的航班经过秦岭时,你会惊奇地发现,这条航道竟然走的是天上的“傥骆道”。真不知道是巧合还是有意!
如今,偶有探险家、旅行家冒着生命危险步行走傥骆道,他们经常会在悬崖高处、峭壁之上、云岭深处发现一孔孔碗口般大小的石洞,当地的山民会自豪地说:这里曾是当年中国最早的“高速公路”经过的地方。
路线走向“傥骆道”又称“骆谷道”,是长安、汉中间穿越秦岭的一条谷道。南出山口在汉水支流傥水进入汉中平原处,北出山口在渭水支流西骆峪水进入关中平原处,取此道由汉中去长安,先入傥谷,后出骆谷,故称为“傥骆道”;由长安去汉中,则先入骆谷,故又称“骆谷道”。
傥骆道虽得名于傥谷和骆谷,但二谷并不直接相通,中间要经过西骆谷水、黑水、清水、酉水、傥水等河谷,翻越西骆谷水与黑水之间的十八盘岭、黑水与湑水之间的秦岭正脊、渭水与酉水之间的兴隆岭、酉水与傥水之间的牛岭或贯岭梁等四五道主要分水岭。而且西骆谷水(全长20余公里)和傥水河谷(全长约50公里)的路段只有近百里,仅占全程的1/7。傥骆道并非“一谷二口”,而是通过迂回曲折的众多谷道所组成的一条线路。
傥骆道的走向大体是:由长安向西南,经鄠(户)县至盩厔(周至),转西南30里,从西骆谷口入山,越骆谷关,循黑河西支流陈家河上游,再越老君岭,沿八斗河、大蟒河河谷、溯黑河西源越秦岭至都督门,进入汉水支流渭水上源。再向西南翻越比秦岭主脉更高的兴隆山,进入酉水上源的华阳镇。由华阳镇向东南沿酉水经茅坪过八里关,又越贯岭梁经白草驿,出傥谷口。或由华阳镇向西南,越牛岭顺酉水支流八里河至八里关。或由八里河谷的黑峡、大店子越岭过四郎出傥谷。也可由牛岭折西南至铁冶河,循傥水河谷至洋县。由洋县沿汉水北岸渡清水,经汉王城、城固县、柳林镇到达于汉中。路线全长约765里,其中谷道约500里,较之散关道、褒斜道、子午道接近。
傥骆道虽较便捷,但其要翻越的几座分水岭的高度,远远超过其它各道,路途异常艰险。据文献记载,骆谷关附近有著名的十八盘和老君岭。老君岭至都督门一段道路,蜿蜒于秦岭主峰太白山南侧黑河各支流间,升降起伏于人烟稀少野兽出没的原始森林中。洋州真符县境有著名的崎岖八十四里的八十四盘,不仅“绝栏萦回,危栈绵亘”,而且有被称为“黄泉”的险地,分布着一些有毒的动植物,行人视为畏途。故此道开辟利用较晚,直至三国时期始见于历史记载,被用作官驿大道的时间亦比较短。
骆谷道作为驿道,唐朝后期最为兴盛,使用频繁。官员赴任、述职,使臣出使,多由此路。北宋之后,此道逐渐荒落,经常处于阻塞不通状态。
历代运作骆谷道在军事上的利用,《三国志》多有记载。曹魏正始五年(244),曹爽欲立威名于天下,向蜀汉进攻。是年三月,曹爽至长安,率兵10余万人,由骆谷而入。由于蜀汉援兵自涪县赶到,大将费神进据三岭,阻截曹爽归路,魏军争险苦战,始得退回,关中为之虚耗[143]。又蜀汉延熙二十年(257),魏国在东南与吴国发生战争,姜维认为有隙可乘,率军由汉中出发,沿骆谷向北进攻,直至沈岭。魏军竭力阻挡,姜维又退回汉中[144]。
曹魏景元四年(263),魏大将钟会统10余万众进攻蜀汉,分由斜谷、骆谷和子午谷以趋汉中,此即“魏灭蜀”的战争。钟会在进军时,曾派牙门将许仪(名将许褚之子)在前治道,钟会中军后行。由于有些桥道修得不够坚实,致使桥穿马足陷,许仪以失职罪被杀。许仪所修之路即骆谷道[145]。
东晋时期,驻守汉中的司马勋利用关中人民反对羯族后赵政权的机会,于穆帝永和五年(349)北出傥骆道,占据了长城戍,“壁于悬钩”。又派部将刘焕向长安进发,但因兵力不足,未克退还[146]。“悬钩”,地名,《南山谷口考》注称“在长城戍东”。义熙十二年(416),刘裕伐后秦,进攻关中,令驻守在安康和汉中的姚珍、窦霸各率千人,分别由子午谷和骆谷北出,以相配合。
南北朝时期,关中与汉中分属两个割据政权,傥骆道荒塞不通。
隋代,骆谷道又被开通,并置“关官“[147]。
唐武德七年(624)“复开”骆谷道[148]。唐中后期,傥骆道的使用最为频繁。特别是安禄山叛乱以后,皇帝、大臣、名士,为求近捷,不避艰险,取傥骆道往返于长安、汉中之间。在安禄山叛乱中,唐玄宗本人南逃时走的虽是散关道,但朝臣房珀、李煜、高适等则都取道骆谷捷径[149]。
唐肃宗及唐代宗时,杜鸿渐以丞相出任剑南西川节度使,赴任与还朝均走骆谷道[150]。据沿途官员盛厨传以事招待的记载,知骆谷道已为驿道。唐代宗宝应元年(762)九月,曾下令金牛、骆谷、子午谷等路沿途关卡,要严格检查旅客所带武器与通行凭证的登记是否相符,若不相符,即予扣留。可见此时骆谷道上行旅渐盛。唐代宗宝应二年(763)二月,兵部尚书来填被贬为播州县尉,出长安后,赐死于郡县。知傥骆道这时已成为解送贬官、罪犯的驿道。
唐德宗建中四年(783),泾原兵变,朱泚盘据长安,德宗被迫先逃往奉天,后又南经武功、盩厔入骆谷,逃往汉中。次年五月,大将李晟平定叛乱后,德宗又返回长安。
唐宪宗年间(806~820),朝臣文士途经骆谷道者甚多,行旅益盛。仅元和四年至十年间(809~815),著名文士元稹就两次往返于傥骆道上,写诗三十余首,记述沿途风光和驿站。著名诗人白居易、岑参、韩琮、崔觐等,均曾著诗于骆谷道。柳宗元在贞观年间作《馆驿使壁记》,列举当时京都长安通向四面八方的驿路,入川驿路独举骆谷。唐中期以后,是骆谷道使用的鼎盛时期。
唐末,黄巢农民起义军进迫长安,僖宗于广明元年(880)带着宦官田令孜等由傥骆道仓惶逃奔汉中、成都。
北宋时期,傥骆道亦曾是驿道。宋敏求《长安志》曾记载了鄠县、盩厔县及其通往兴道县(治所今洋县)的驿馆多处。如“樱桃驿”、“三交驿”、“林关驿”、“大望驿”等。南宋与金对立政权划秦岭为界的战争时期,骆谷道仍占有重要地位。据文献记载,南宋绍兴三十一年至隆兴元年(1161~1163),金帝完颜亮大举分道攻宋。西路金军由凤翔出散关,宋吴磷部别军姚仲出骆谷,分道反击。陆游《忆南郑旧游》诗有“千艘漕粟鱼关北,一点烽传骆谷东”之句。
元、明、清时期,骆谷道可能已荒塞不通。《汉中府志》记:“洋县之北,林深谷邃,蟠亘千里,为梁、雍第一奥阻。”不过,清代也有过蓝大顺领导的农民起义军由云南进入陕南,又由陕南洋县沿骆谷北上,出黑水峪,攻占盩厔县城。后因清军强大,又退还秦岭山中。
道路修治唐朝对傥骆道使用最为频繁,对道路修治也最为关注。《元和郡县图志》记:“骆谷关在县南一百二十里。武德七年(624)开骆谷道以通梁州。在今关北九里,贞观四年(630)移于今所。”“真符县,开元十八年(730)置,初名华阳县,天宝三年(744)废。八年,王供开清水谷道,复奏置。其年凿山得玉册,因改名真符县。”清水谷在今洋县北40里四郎乡田家岭一带,附近现尚存有清凉寺、马踩坪等有关遗迹。德宗建中年间(780~783)修建华阳镇得意阁,《舆地纪胜》辑录的《华阳寨摩崖石刻》记有此事。1977年元月汉中地区文物工作者在洋县华阳镇南约100米处发现该石刻在河西南石崖上,高75厘米,宽40厘米,以楷书从右向左直行书写雕刻了4行,共27字。全文为“建中三年造此得意阁并回河镇,同节度副使张大侠,石工沈长俊记”。这是唐代修筑傥骆道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
唐末因政治社会不安定,傥骆道年久失修,至五代时已逐渐废塞不通。后唐明宗时期虽曾一度修筑,但最后因工程浩大,任务艰巨,未能修通而止[151]。
自然风光
傥骆古道的南端地处亚热带低地山区,气候湿润,降水丰沛。海拔2000米山区,年平均降水超过1000毫米。即使气候变暖,暖冬持续,降水减少,这里的雨雪增减量也不是很大。因而,秦岭南坡和大巴山区,成为汉水最为可靠的水源地。在以往年份,虽然山上积雪没有今年这般厚,但仍覆盖高山地带,历经数月才消融,保障了山间河溪水流常年不断。古道的北端,在秦岭北坡的骆峪中,虽然地处暖温带季风气候,但山谷中仍是草木葱茏,溪水奔流。秦岭北坡的山势陡峭,与秀丽幽深的南坡比较起来,这里的景色更壮观一些。
傥骆道
和其他古栈道一样,傥骆道的绝大多数路程循河溪前行。秦岭的河流多为南北走向,路修在河谷中,既有捷径之利,又有夷平之便。但翻越山梁(分水岭)是必经路段。古人逢山开路,遇水叠桥,山间栈道绵延数里,但是遇到冰雪呢?在冬季若要翻越山梁,只能踏雪而行了。傥骆道北起周至县的西骆峪口,南至洋县的四郎庙(氵党水河口),要翻越海拔超过1500米的山梁依次为官岭梁、西老君岭,秦岭梁,财神岭,兴隆岭,大牛岭,马道梁共七道,其中长的超过20华里,短的也在5华里以上,冬季都是积雪重重,冰封难行。傥骆道中海拔超过2000米的山梁有三条,分别是老君岭,财神岭和兴隆岭,都是秦岭山脉中赫赫有名的大山。夏秋季节,这些山岭烟岚雾罩,霖雨连绵,河溪湍流如飞;冬春时分,寒风刺骨,冰凌垂落,积雪封山,通过难度可想而知。古人有关傥骆道的吟咏不少,多为高山巨川、密林幽篁震撼心灵之作,也有对艰险旅程的慨叹。写高寒积雪的如唐代元稹《南秦雪》诗云:帝城寒尽临寒食,骆谷春深未有春。才见岭头雪似尽,已惊岩下雪如尘。写荒凉残破的如宋代文同《骆谷》诗云:龙蛇纵横虎豹乱,古栈朽裂深埋苔。写军旅生活的如宋陆游诗:雪云不拥平安火,一点遥从骆谷来。就在当今穿越傥骆古道,每个人都会有出乎意料的发现,对自小生长在城市中的户外运动爱好者来,绝对是一场视觉盛宴。如果有足够的植物知识,就会与水青树,连香树、独叶草不期而遇,它们可是世界上其他地方没有的孑遗物种。假使不认识这些珍宝,漫山遍野灼灼似火的杜鹃花,两人合抱粗的巨树,一望无际的高山草甸也够让人震惊;在中国中东部,秦岭是为数不多的能见到大群野兽的地方,傥骆古道上,见到的都是动物园的明星,见到的可能性非常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