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表网_列表在线网
列表在线网 > 知识列表 >

三十禁

编辑:列表君 时间:2023-08-14 13:15:32来源:列表在线网

春节的仪式感

春节的仪式感,对于中国人来说,最具仪式感的节日莫过于每年的农历春节了。过新年的时候很多人都是比较有仪式感的,小编今天为大家整理好了春节的仪式感的相关资料。

1、年三十:团圆饭

这一天所有人都要回家吃团圆饭。

摆设天地供桌、辞岁、守岁、迎岁……

这天的鞭炮不绝于耳,人们企盼自己在新的一年里,可以有更好的运气和福气。

2、年初一:拜年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

大年初一起床后,先向自己的长辈拜年,祝福他们健康长寿,万事如意。

长辈受礼之后,开始发压岁钱。

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给亲朋好友、邻居街坊拜年,路上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新年快乐”。

3、年初二:回娘家

正月初二,中国的大部分地区都有回娘家的习俗。这一天也叫“迎婿日”,

嫁出去的女儿们,在大年初二这一天,纷纷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

和许久不见的娘家兄弟姐妹一起叙叙旧、聊聊家常。

4、年初三:赤狗日

正月初三又称小年朝,也称赤狗日。

相传这一天晚上是老鼠娶亲的日子,所以一般人家都早早熄灯睡觉,以免打扰老鼠娶亲。

并在屋角洒落一些米粒、糕饼,供老鼠食用,称为老鼠分钱,表示和老鼠共享一年的丰收。

中国民间以正月初三为谷子生日,这一天祝祭祈年,且禁食米饭。

5、年初四:接神日

大年初四,又称为羊日。是中国民间迎神的日子。

这天在老皇历中占羊,故常说的“三羊(阳)开泰”乃是吉祥的象征,也是恭迎灶神回民间的日子。

初五日是财神诞辰,为争利市,所以很多人在初四这天抢先接财神,又叫“抢路头”。

初四下午,人们就准备好三牲、水果、酒菜,这天晚上一直到初五的早上,大家焚香点烛烧金衣,迎接财神的到来。

6、年初五:破五

这天是财神的诞辰,人们接五路财神到家,保佑自己一年富贵。

很多人也会选择这天开市,认为选择这一天开市必将招财进宝。

这一天也是破五节。

“破五”的“破”字是打破、突破的意思。“破五”就是破除初一到初五以来的所有禁忌的意思。

以前正月初一到初五民间有很多民俗禁忌,如不得用生米做饭、妇女不能动针线、不能打扫卫生、不能打碎东西等等。

在过了初五之后,这些禁忌就解除了。

7、年初六:送穷

正月初六是马日:下田备春耕,穷气送出门。

在这一天要送穷,中国各地都要送穷。

老北京人在这一天,要把节日积存的垃圾扔出去,谓之送穷鬼,门上的挂笺也可摘下来同时扔出去,叫做送穷。

送走旧日贫穷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

8、年初七:人日节

传说女娲第七日造人,所以正月初七,是人类的诞辰日。

民间曾把这天叫做“人日”“人日节”或“人胜节”。

中国人民在这一天戴人胜,吃七宝羹,吃面条,登高赋诗。

“人日”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祈福纳吉的愿望以及对“人”本身的尊重。

9、正月十五:元宵节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春节年俗中最后一个重要节令。

人们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热闹又喜庆。

从前的年味儿

生于北方,长于北方,小时候所有关于过年的记忆都是在乡下奶奶家。

大年三十那天,无论大人或是小孩儿,都要早早起床,北方农村每家每户都是一个大院儿。而在过年的.这一天,又必须要进行一次大扫除,屋子里面,院子外面,都要认真打扫,不能有一丝一毫的马虎。

接着就开始贴春联,北方农村的屋子门口要贴,大院儿门口也要贴。

不仅如此,乡下每户多养家禽家畜,在不同的地方,还要贴上特定的春联。如家中有养猪的,就要在猪圈外贴上【肥猪满圈】,鸡笼上则要贴【金鸡满架】,若是家中有小汽车就在后挡风玻璃上贴好【车行万里路】。

对许多小孩子来说,他们一定都是打着除夕夜不能睡觉,要做嗨到最晚的“小人儿”来打算,虽然到了最后,几杯葡萄酒下肚,一个个都面色微醺,不知道什么时候早就沉沉睡去。

除夕夜吃饺子在北方不是什么稀奇的事了,与那位远在美国留学的朋友聊天时,她甚至跟我说,饺子在很多西方国家很有名,相比于南方的汤圆,饺子已经成为了中国春节的美食名片。

春节那天,北方人习惯在饺子中塞入一个五角钱硬币,谁若有幸吃到了,寓意新的一年财运亨通,发大财。

如果有在北方乡下过过年的人,相信不会对我所讲述的这些感到陌生,倘若是多年没再回过北方乡下的人,或许这段文字会给你一些怀念。

仪式感,到底有多重要

说起仪式感,人们最常喜欢引用《小王子》里的那句话:“仪式感,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

仪式,是会让平凡日子发光的魔法,是我们对庸常生活的复仇。

比如婚礼,很多男人会不理解女人为了一个做给别人看的仪式去花费那么多心思和精力。其实,婚礼除了是做给父母亲朋看,也做给自己看。当我们在婚后的一地鸡毛里甩门而出去买刀的路上,也许想起了婚礼那天他热辣诚挚的誓词,心中为之一动,就放弃买刀转弯去买了他最爱吃的菜。

当然,并非少了结婚仪式的婚姻就一定脆弱不堪,而大摆豪华宴席的婚姻一定坚不可摧。但如果条件允许,不在乎排场和花费,我们需要一个仪式昭告天下也告诉自己:从此刻起,新的人生开始了!

比如吃饭,你以为去米其林餐厅吃一顿繁复讲究的法式大餐才是仪式?我在微博关注了一个漫画家,他把每天妈妈做的早餐都拍照,配文#早饭要吃好#,就是这份每天的早餐竟然让我看得津津有味。没有华丽的摆盘,文艺范的滤镜,但菜式多样、营养均衡,升腾起的是最真实的人间烟火气。

仪式感,是心不在焉的生活里一顿隆重的早餐。

过年的一个个仪式,将心中的希望再度点亮

仪式感不需要繁文缛节、大费周章,也许只是那一点小心思、小用心,如同咖啡里的一点糖,就能给我们自己一个更有色彩的新年。

1、了解过年的意义和习俗,读读相关的绘本,做做传统民俗手工,比如剪纸。

2、拿起画笔,画一张年画。即便把家里弄得到处都是颜料又怎样?快乐是无价的。

3、拍一张全家福,不要只是放在电脑里,冲洗出来挂在墙上或夹在相册。

4、参与特定节日的流程。比如从“小年”开始,体验糖瓜沾、扫房日、推糜黍、煮大肉、宰只鸡、把面发、蒸馒头,而后剪窗花、贴春联、放鞭炮、包饺子、守夜……完成这些,我们就会明白,原来,这就叫“过年”!

5、做一下年终总结,总结过去一年的事情,交了哪些好朋友,最开心的事情是什么,读了哪些书、、、、、、认真的记录下来。

6、准备一个成长日记本,每年问同样的问题,记录我们的回答。放在特定的盒子里,谁也不许看,若干年后再一起打开,估计会感动到泪崩……

有人说,无论我们将来遇到怎样的风风雨雨,只要我们能找到回家的路,始终都是幸福的,而指引着我们回家的,就是这些看似琐琐碎碎但却刻骨铭心的家庭小传统。

过年九大禁忌

1、贴福字禁忌

过年家里贴福字是有讲究的,先贴“门福”,再贴厅堂的“福”,最后才能贴“倒福”。这个次序是很重的步骤,不可以弄反。

古人贴福的位置、数量都有严格的计算,但是今人已经没有那么严格。

大门上贴“福”字,有着开门迎福,福气临门的意思,所以大门一般不会贴“倒福”。

2、大年三十禁生人

大年三十是一家团圆的日子,再远的亲人也要千里迢迢迎风冒雪往家里赶,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顿团圆饭。

这一天,家家户户共享天伦之乐,最忌讳的就是外人串门、讨债,这会干扰一家人的团圆气氛,所以除夕之夜,尽量不要去别人家,对外人的拜访也一般选择拒绝。

这一天最好不要去别人家讨债,不然多半会结仇。

3、家中有儿子,禁止已婚闺女在家过年。

小年之后,有儿子的家庭里,不许已婚的女儿回门,直到年初二、初三才可以。

老辈子说法,这叫做“闺女不踏娘家尘草”,是说女儿这时候回门,会断娘家香火。

而真实的原因是,在过去的男权社会中,很多已为“人妇”的女子(尤其是有钱有势出身的)尽往娘家跑。

这就造成婆媳不和,影响家庭的稳定,所以为了保证婆婆家一家团聚,才有了这样的说法。

4、禁止搬家动土

正月都是古代祭祀的日子,这样重要的日子里,讲究的是进财、纳财。

正月搬家,会导致诸神找不到家,他们自然有脾气。

所以古人有正月搬家穷的说法。

5、年三十家里水缸不满

过去没有自来水,过年水缸一定要满水。

水就是财。

过年的时候,家里有水,就是说这一年富贵有余。

6、“正月不剃头”

我国大多数地方都流传着的“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的习俗。

该习俗起源于1644年清廷颁布剃发令的前后。

正月剪头死舅舅纯属误传。

不剪头的含义是“思旧”,这是从明末清初开始流传的风俗。

当时,清朝命令所有国民必须剪发,有人为怀念明朝,就在正月里不剪发以表示“思旧”。

但又不能公开与清朝政府对抗,于是就有了“正月剪头死舅舅”的说法,一直流传到至今。

7、初一到初五,忌将垃圾扫出门外。

过年前要拜“灶王爷”,送走后“灶王爷”,年三十夜以前要打扫完毕,叫“扫扬尘”,有除旧迎新的意思,到过年那几天则忌打扫。

初一至初五忌倒垃圾,也不能将垃圾扫出门外或往外倒污水,恐将家中的财气扫掉。

8、大年初一禁催人起床,禁洗衣。

水神的生日在初一、初二,因此忌讳在这两天洗衣服。

年初一的上午不要催人起床,认为这样会让对方整年都会被人催促着做事。

所以家里有孩子的一般不要赖床,家长一遍遍催,会很不吉利。

9、不说“过年话儿”

“大年三十死了驴,不好也得说好”。

年三十煮饺子,煮碎了不能说碎了,破了,得乐呵呵地说:“挣了”。

打破碗碟,要赶紧说“岁岁平安”。

农村人认为,年根儿和年初,老地老母和诸位神仙鬼怪,全都在家,说什么都能一语成谶。

所以必须多说好话,没准儿神仙祖宗一保佑,就实现了呢。

这些习俗和禁忌流传已久,它更多的是一种文化,一种仪式。

春节如果没有了仪式感,也就少了那份年味。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