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有多少区
黄陂和江夏,武汉一南一北的两个新城区,面积大,人口多,传统的农业县正向工业化和城市化转变中,只有了解这两个地方的现状才能对武汉市整体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有个清醒的认识。
武汉和广州、深圳的差距其实不在中心城区,武汉和他们有距离的是新城区;
虽然分成三镇,看起来中心多,但武汉整体上还是一个典型的单中心城市,其特点是,地区经济发展的快慢一看离市中心的远近,二看是否有国家开发区的政策。
具体到黄陂和江夏区,离主城区近的黄陂南和江夏北就很发达,稍远点的区政府所在地周边就沦为湖北普通水平,更远些的黄陂北和江夏南区域其发展就非常不乐观了。
黄陂和江夏,双方发展模式有些不同,江夏因为紧邻光谷,主要以工业为主,其第二产值占全区总产值的比例高达62.6%(356/583,2014年数据),而黄陂,因为无所依靠(汉口无工业,东西湖羽翼未丰),工业占总产值的比重只有47.7%(248/520,2014年数据)故只有另辟新路,搞商贸和旅游。
那么,在不同的模式下,这两个区发展情况如何呢?
我们将把两个区都分成“北南”两个部分,对比每个部分的财政收入来做对比分析;
北部和南部是如何划分的呢?如下图:
我们先从两区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说起。
由于最详细的官方数据只找到2015年的各区年鉴,所以这里引用的数据都为2014年数据。
黄陂北和江夏南,共同特点是远离武汉中心城区,经济方面工商业欠发达。
黄陂北的街道数量为10个,分别是李集、蔡店、木兰、姚集、长岭、祁家湾、罗汉、王家河、六指和蔡榨;
江夏南的街道数量为8个,分别为:法泗、安山、山坡、湖泗、舒安、金水、金口、乌龙泉;
2014年,黄陂北部10个街道的财政总收入为3.9125亿元,占当年黄陂46.74亿元总的地方财政收入的比例为8.37%,北部街道平均财政收入为3912万元,.明细如下:
长岭街2084万元;李集街2852万元;姚集街815万元;蔡店街782万元;木兰乡2492万元、祁家湾街6133万元;罗汉街699万元;六指04251万元;王家河7095万元;蔡榨街5632万元;;江夏南部的8个街道和办事处财政收入总共是分别是2.3427亿元,占当年江夏区44.8亿总的地方财政收入的比例为5.2%,街道平均财政收入为2928万元,明细如下:
舒安街811万元;金水办事处850万元;法泗街1000万元;湖泗街1860万元;山坡街2127万元;安山街1156万元;乌龙泉6623万元;金口9000万元;黄陂北部街道平均财政收入是江夏南部的1.33倍。
黄陂南部的街道和开发区有8个,分别为前川、天河、横店、滠口、盘龙城、汉口北、武湖和三里
江夏北部的街道和办事处有7个,分别为:纸坊、五里庙、郑店、庙山、臧龙岛、大桥、金港;
2014年,黄陂南部6街道的财政总收入为28.0142亿元,占当年黄陂46.74亿元总的地方财政收入的比例为59.9%,街道平均财政收入为3.5017亿元,明细如下:
盘龙城15.16亿元;横店1.22亿元;滠口2.56亿元;天河2.48亿元;武湖街3.69亿元、三里街0.1349亿元;前川街2.27亿元;2014年,江夏南部7街道的财政总收入为39.8058亿元,占当年江夏区44.8亿总的地方财政收入的比例为88.8%,街道平均财政收入为6.59亿元,明细如下:
纸坊9.11亿元;大桥新区9.5亿元;庙山11.6亿元;臧龙岛5.9458亿元;五里界街1.04亿元;郑店2.61亿元;金港暂无数据;江夏北部街道平均财政收入是黄陂南部的1.88倍。
综述:1、2014年,黄陂财政收入还高于江夏一点,从此后,黄陂的财政收入就一直落后于江夏了。
2、“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江夏深刻体现了“无工不富”的特点,其北部的财政收入占了总收入比例高达88.9%;
3、看的仔细的朋友估计会发现,那就是黄陂所有街道的财政收入加起来只到总数的69%左右,而江夏加起来则占到了江夏总收入的94%,为什么呢?因为黄陂的财政收入来源更广,并不全靠街道贡献。
4、黄陂只有一个盘龙城鹤立鸡群,其他街道财政收入最高不超过4亿,而江夏是多点开花,大桥新区、纸坊、庙山和臧龙岛的财政收入都超过5亿以上;
5、黄陂南部的几个街道,滠口和天河土地开发殆尽,发展前途有限,武湖这几年严管,财政收入提高缓慢,只有横店还在高速发展,2018年其财政收入已达6.7亿左右;
6、江夏北部比黄陂南部工业更发达,黄陂北部则比江夏南部发展更好,整体来看,半斤八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