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百科
《中医百科全书》
“中医”是祖国的传统医学,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道学成果的应用。数千年前,我们华夏民族的祖宗、古圣先贤们就成功地继承了一套认识事物、认识客观世界;认识自我、认识生命本质的方法,也就是“修道”(内证实验)。他们在“修道”进入相当境界的时候,在“虚极静笃”状态下,心游万物之初,了解到宇宙万物的生成、发展、变化和终结的全过程。他们“返观内照”,了解到我们的生命除了“质性物质”外还有更为重要的“虚性存在”(道家说是“元神元气”,佛家说是“本我真性”,民间说是“灵魂”,我说是“生命的能量和信息”)。而且,这种“虚存在”在生命体中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古圣先贤们在两千多年前对客观世界、对生命本质的认识就已经很成熟、很全面、很完整了,而且在哲学原典、中医学原典里面都作了宝贵的记载。主要内容本书将用日常生活中见的事例,来讲解中国医学的奥秘。目录 前言 出版说明 凡例 中医学 条目分类目录 彩图插页目录 彩图插页 正文 常用中药表 常用方剂表 中医学大事年表 历代主要医家表 历代重要中医著作表 条目汉字笔画索引 条目外文索引(INDEXOFARTICLES)内容索引 编辑说明。便于读者检索增强了实用性、检索性和综合性。
内容有“四季养生”“气血辨证”,对“常用药物”和“典型方剂”的说明,医用文物典籍,包括传 统医疗器械、医药典籍两个主题;中医人体图,包括道家对人体认知的内 经图、现代人体经络图两个主题;传统中医药,包括药用动物、药用植 物、药用矿物三个主题,图片的文字注释,提高图片的知识含量和可读性。“常用中药表”和“常用方剂表”(共含36个小表) ,“历代主要医家 表”和“历代重要中医著作表”。运用大量的图片进一步加强知识性、典型性、艺术性和增强实用性、综合性。
主要内容是对疾病的学习要求,疾病的概念[有什么原因引起临床主要表现的病症(轻、重、危)],伴症,源流《素问至真要大论》《灵枢卫气》,病因病机(病因、病机、病位、病理性质),变症,诊断,鉴别诊断(部位、疼痛特点、伴症、辅检等),诊断要点,辩证分析临床表现,辨证论治(辩证性质、程度),治疗原则(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分症论治,转归预后,病例分析,其他疗法(敷贴疗法、饮食疗法)。对凡例一一祥解并配有药方,包括主方、中成药、单方验方。
编撰历史本书在《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传统医学》卷1992年第 一版(以下简称第一版)基础上,为满足读者需求,适应市场需要而修订重编的单卷 本中医专业百科全书。修订版依据增强实用性、检索性和综合性原则,对第一版进行调整和更新。对条目及其内容作了调整、更新。书名由《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传统医学》改名《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医》。
特点一、全书150万字。共收条目822个,包括实条739个、参见条83个。其中 保留第一版条目609个(第一版有1082个条目),新增条目213个。二、对条目及其内容作了调整、更新。 1.删去300多个条目,例如“吐酸”、“嘈杂”、“厥证”、“死胎”等。 2.合并约100个条目,例如“淡白舌”、“红绛舌”、“青紫舌”3个条目合入“舌质”条目;“熏法”、“洗法”2个条目合为“熏洗”条目。 3.移动100多个条目,例如原属“常用药物”和“典型方剂”虚条下的“麻 黄”、“山楂”、“人参”和“六神丸”、“天王补心丹”、“生脉饮”等条目,分别移列 于“解表药”、“消导药”、“补益药”和“清热剂”、“安神剂”、“补益剂”等之下。 4.增加200多个条目,例如“肥胖病”、“冠心病”、“青光眼”、“骨质增生”等实用性强的条目。 5.修改60多个条目名称,例如把“四季调摄”条目名称改为“四季养生”, “气血津液辨证”条目名称改为“气血辨证”。 6.对保留、合并、移动、改名条目的释文内容进行更新和修改,补入新见解、新资料。三、图片按照进一步加强知识性、典型性、艺术性同时,增强实用性、综合性 的要求,进行调整、更新。 1.黑白插图原有307幅,删去40幅,增加54幅,修订版现有321幅;对保 留的267幅进行了重新加工、制版。 2.彩图图片进行了较大幅度的更新,并在版式上进行了新的设计。彩图数量 由16页减为8页,56幅减为46幅,其中保留、合并第一版的5幅图,增加43幅 图。修订版8页46幅彩图,分为3组7个主题:第一组为医用文物典籍,包括传统医疗器械、医药典籍两个主题;第二组为中医人体图,包括道家对人体认知的内经图、现代人体经络图两个主题;第三组为传统中医药,包括药用动物、药用植物、药用矿物三个主题。修订版彩页还加大了图片的文字注释,以提高图片的知识含量和可读性。四、“常用中药表”和“常用方剂表”(共含36个小表)原分散在正文中,为 便于读者检索,增加实用性,修订版集中在一起,放在正文最后。“历代主要医家 表”和“历代重要中医著作表”,是这次新增的。五、条目分类目录、条目汉字笔画索引、条目外文索引、内容索引都进行了重新制作。
发展方向属性科学是中医基础理论的精粹,是中医药学的脊梁。属性数学是属性科学的数学归纳法与数学分析法。是属性科学对客观存在属性规律的数学表达形式。是属性科学发展的最基础学科。
中医发展的方向就是中医基础理论通过属性数学的理论进一步属性数学化、属性系统化、属性规律化。一言以蔽之,中医科学的发展,应该坚持属性科学的认知原则,坚持属性分析法。提升发现疾病、诊断疾病、治疗疾病、防疫的认知方法、分析方法;把发现疾病、诊断疾病、治疗疾病、防御疾病理论进一步属性科学系统化,属性科学规范化。走出西医量化误区,走出简单属性逻辑误区,建立一个全新的属性新医学。发展中医学要走属性科学自我发展的路。
创作背景古老的中医科学,应该说是属性科学门类中最具有生命力的一门科学,也是属性科学门类中最幸运保存下来的一门具有较完整系统理论的独立的自然科学学科。属性科学的文化传承应该感谢中医学顽强的传承精神。我们说中医科学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巨变、经历了东西方文化变迁的洗礼,仍然以其不可替代的顽强实用性流传到当代,已经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了。因为在人类科学技术发展史上,任何科学理论都在随着时间的轮回在吐故纳新,任何理论都会在科学发展面前都会产生理论观念上的兴衰更替。而中医学则是保持古老原始属性理论完整性的一门科学,在人类科学技术发展史上,也称得上是独一无二的。好用、管用、人类爱用是至今还能得到的中医学实践评价。中医学经历了数千年的医学实践到今天,难道非要用西方量值分析科学的理论才能验证它的真理性吗?属性科学与量化物质科学,是东西方文化壁垒的关键分歧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