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表网_列表在线网
列表在线网 > 知识列表 >

山西大学美术学院

编辑:列表君 时间:2023-08-29 08:18:34来源:列表在线网
历史沿革

山西艺术学校时期

1951年11月5日,根据山西省人民政府的有关决定,山西艺术学校正式成立,隶属于山西省文化局。它是山西省第一所公立艺术学校,也是建国后全国较早成立的艺术学校之一。学校地址在当时的太原市并州东街4号,也就是现在的山西艺术职业学院主校区。

山西大学

学校的任务主要是为刚刚解放的山西培养文化艺术方面的急需人才,包括音乐、舞蹈、美术、戏曲、电影放映、群众文化等不同专业,培养方式主要以培训为主。学校这一时期举办了近50期训练班,培训了5000余名文化艺术干部,他们分布在全省的工矿、农村、俱乐部、文化馆、文工团及各地区艺校,促进了省内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

山西艺术学院时期

1958年12月5日,经山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在山西艺术学校基础上成立了山西艺术学院,仍隶属山西省文化局。学院成为与当时全国各大艺术学院并行的院校之一,是山西省艺术教育的重大飞跃。因学校面积有限,美术系借驻山西省委党校、山西省建筑学校办学。院长夏洪飞,副院长武子慧,历任党总支书记王青野、巨玉秀,副书记蒲英,美术系主任娄霜,党支部书记王奂。

学院设有美术系、音乐系、戏剧系和舞蹈科,分设本科、中专各部。本科学制五年,中专学制三年。美术系开设中国画、版画、油画、工艺美术、雕塑5个专业。1959、1960年招生两届,共招本科生60名,中专生120名。

山西大学艺术系时期

1962年7月3日,由于国家经济困难,根据山西省人民政府及省教育厅指示,山西艺术学院停办,美术系、音乐系本科师生大部分转入山西大学,成立艺术系美术、音乐专业,部分本科生及中专班提前就业。系址曾在省建校、山大北院2号楼、主楼、图书馆楼。

美术专业并入山西大学后,成为当时全校13个专业之一,娄霜兼任美术教研组主任,刘剑菁任教研组副主任。教研组下设基本练习、中国画、版画、雕塑、工艺教学小组。

1963-1965年招生三届,学生50余名均为本科。

1966年“文革”爆发,停止招生。

1964年后,艺术系师生两次赴忻州参加农村社教,绘制宣传大寨、焦裕禄的幻灯片、连环画等,积极配合了当时的活动。

1969年,王怀基创作的毛主席塑像落成,成为山西大学具有历史意义的标志建筑。

1972-1976年,招收五届“工农兵学员”170名,学制二年。

1977年,恢复高考至1990年,共招生600余人。

1984-1990年,教师有9件作品入选第六、七届全国美展,1件获铜牌奖,2件获优秀奖,张顺清赴日举办个展,刘建平的《走过村庄》获第七届全国美展铜牌奖,赴日展出并在意大利ARTE发表,王纪平·的当代艺术活动倍受关注。

1988年发起、召开了“张彦远及《历代名画记》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办了“山西大学艺术系美术专业师生作品展”,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好评。谢述先主编的《美术高考指南》出版。

山西大学美术系时期

1990年9月,根据山西省教委晋教人字(90)70号文件,山西大学艺术系正式分设为美术系、音乐系。系址曾在南院艺术楼、物理楼、北院图书馆楼。历届系主任赵球、仝献普,副主任仝献普、韩植墨、魏咏,总支书记刘世华、王泽华、赵培文,副书记魏咏。

教学上逐步形成了多层次的办学结构,包括本科、专科、成人、研究生课程及社会办学,加强了基础课教学,扩大了专业口径,深化了教育改革,为山西美术教育拓展了广阔的空间,这一期间共招各类计划内学生397名。

1992年4月,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教授、旅美画家丁绍光来校访问,受聘为我校名誉教授。7月,山西大学承办的“中国佛教思想与文化国际研讨会”在太原和五台山举行,教师刘治平、李德仁宣读了论文。这一时期,李德仁出版了《东方绘画学原理概论》、《道与书画》、《徐渭》等专著,获山西省社科一等奖、教学成果一等奖、教委人文科学一等奖等。

1991年,刘建平的《走过村庄》入选法国秋季沙龙,

1993年冀荣德作品获得全国版画展铜牌奖。

1994年教师作品近十件入选第八届全国美展,刘建平、冀荣德、胡有章、陆刚作品分获山西省第十二届美展金、银、铜奖。

1996年刘建平、冀荣德获山西省首届“跨世纪文艺新星”称号,张顺清获得中国版画家协会“鲁迅版画奖”。

1995年前后,毕业生赵毅凯荣获沈阳集团斥资百万、全国征集标识活动一等奖,梁永刚等人获得全国“美苑杯”大赛三等奖、优秀奖7项,牛晋平作品入选第八届全国美展,版画专业学生多次参加全国性展览并获奖,体现了当时教学的整体实力和学生积极活跃的艺术创造能力。

山西大学美术学院时期

1996年7月,根据《山西大学“九五”计划及2001年远景规划纲要》,学校决定成立美术学院,是当时学校最早的4个学院之一。院名由中央美院教授朱乃正先生题写。院址在北院图书馆楼,2004年迁入新艺术楼。

1998年,承办了“全国第八届高等美术院校教学管理研讨会”及“全国美术院校学生素描作品展”。同年申报美术学硕士点获得成功,正式开启了山西教育史上美术学硕士培养的先河。

1999年,郭玉祥、高鑫玺、王志俊设计制作的“国庆50周年赴京庆典彩车”获总体设计一等奖,得到了专家和中央领导的好评,为我省争得了荣誉。

2002年高鑫玺完成了学校校徽、校旗、校庆标志的整体设计,韩植墨、王纪平、郭秋英、彭景跃、刘维东、武贵文、仲丛惠、李蕾、陈俊等人承担了多项设计,为山西大学百年校庆做出了极大贡献。

2000年又与音乐学院联合获得艺术学硕士点,同年被教育部批准为全国职业教师培训基地,与山西省城乡规划研究院联合成立“山西大学城市设计学院”。

2003年取得设计艺术学硕士点,

2005年取得艺术学硕士点一级学科,

2006年又取得了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培养点。至此,美术学院成为全国同类院校中获得艺术学学科最全的硕士培养单位之一。

1996年至今,各类计划内招生近2000人,教学水平明显提高,学生参加全国艺术大赛频频获奖,尤其是艺术设计类专业在全国产生了较大影响,已经形成了较为鲜明的办学特色。

学院已经初步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学术研究团队,团队正围绕“融合中西艺术精华,弘扬三晋特色文化”的学术定位展开新的研究与探索,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推一批具有学术前沿价值以及三晋地域特色的高端学术成果。[1]

办学条件院系概况

至2019年12月,山西大学美术学院共有11个专业及相关方向。?

山西大学美术学院本科专业数字媒体艺术城市设计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公共艺术雕塑版画油画中国画美术史书法

教学设施

学院建有计算机、摄影、陶艺、丝网、电教、模型等实验室及资料室,并在省内设有教学实习基地,为教学科研、学生学习实践创造了有利条件。

师资队伍

学院现有客座教授48人,教职工81人,专业教师67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26人,讲师19人,助教17人),在校研究生近300名、本科生600余名。近五年来,教师科研成果有150余项获得国际、国家级奖励,出版专著、画册22部,学生在各类大赛中[1]获奖340余项。学院注重与国内外教学科研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力求创办为与国际接轨的开放型专业学院。

学生人数

现有全日制本科生近600名,研究生百余名。

人才培养

拥有美术学、艺术设计学和艺术学三个一级硕士授权点。在校硕士生80人。2000年被国家教育部批准为全国职业教师培训基地,是山西省美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美术学院专业门类齐全,层次完善,具备博士生培养资格;拥有3个硕士学位授予点:艺术学(一级学科)、美术学、设计艺术学,以及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培养点;开设10个本科专业方向: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城市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媒体艺术设计、装饰艺术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美术学;拥有省部共建艺术综合实验室,属全国职业教师培训基地。

学科体系

学院结构

学院现有四室、二部、九个工作室、五个研究所,分别是:造型艺术研究室、设计艺术研究室、美术史论研究室、文物保护研究室(筹);研究生部、对外交流部;中国画工作室、油画工作室、版画工作室、雕塑工作室、城市设计工作室、环境艺术工作室、媒体艺术工作室、装饰艺术工作室、视觉传达工作室;山西大学艺术学研究所、山西大学设计艺术研究所、山西大学文化遗产开发保护研究所、山西大学书法艺术研究所、山西大学陶艺与环境艺术研究中心。设立在学院的社会学术团体有9个。

山西大学美术学院

教学设施

学院建有计算机、摄影、陶艺、丝网、电教、模型等实验室及资料室,并在省内设有教学实习基地,为教学科研、学生学习实践创造了有利条件。

科学研究科研平台

中国设计产业协会山西分会

中国包装联合会A级设计机构

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第29专业委员会

山西省油画学会

山西省版画学会

山西省雕塑家协会

山西省陶艺家协会

山西省工笔花鸟画会

山西省美术家协会漆画艺委会

山西大学城市设计学院

山西大学mfa教育中心

山西大学艺术综合实验教学中心

山西大学美术馆

山西大学书法艺术研究所

山西大学设计艺术研究所

山西大学风景科学研究所

山西大学陶艺与公共艺术研究中心

山西大学美术创作中心?[3]

科研成就

在近四年的全国艺术活动中,学生共获奖86项,教师出版著作18部,发表高水平论文、作品百余篇(件),获国际奖8项,国家级奖30余项,主持完成纵、横向科研项目近百项,科研经费超过千万元,居于全校文科院系的前列。

办学目标

学院将继承山西大学的百年办学传统,紧随学校整体办学思路,努力建设成具有明显区域特色和地方示范性的研究型美术学院。

山西大学美术学院

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社会主义觉悟,又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理论知识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多能一专”的复合型人才,毕业后能为国家、地方经济、文化建设事业奉献、服务。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