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建军
1992年09月~1996年07月:湘潭师范学院(现湖南科技大学)[1]物理系,物理教育专业,本科;
2001年09月~2006年09月:湖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加工工程专业,博士(硕博连读);
2016年04~2017年04月:澳大利亚Monash大学访问学者。
工作经历1996年07月~2001年09月:湘潭师范学院,教师。
2006年09月~至今:长沙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教师。
主要成就主讲课程机械优化设计,现代设计方法,Matlab在机械工程中的应用。
研究方向金属材料的制备、加工和表面工程,电厂高温金属部件的性能、寿命和安全性,新能源设备及材料等。[3]
研究成果主要从事结构动力学拓扑重分析和结构拓扑优化设计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近5年先后主持和作为研究人员承担科研项目6项,主持2项,发表论文近10篇,其中SCI收录1篇,EI收录8篇。
主要研究领域为金属材料的制备、加工和表面工程,电厂高温金属部件的性能、寿命和安全性,新能源设备及材料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主持完成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湖南省教育厅项目、湖南省重点学科青年创新基金项目和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等项目;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科技计划项目、长沙市科技计划项目、大唐集团科技攻关项目和长沙市能源局项目等项目10余项;指导《国家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1项,主持校级教研教改项目2项。近年来,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3]
主要贡献1.J.J. He, J.S. Jiang, B. Xu. Modal reanalysis methods for structural large topological modifications with added degrees of freedom and non-classical damping. Finite Elements in Analysis and Design[J]. 2007 (44):75– 85 (SCI, EI 收录,SCI 收录号:000251893700008, EI 收录号:074710934950)
2.何建军,姜节胜,康兴无,结构拓扑大修改的动力学重分析方法[J].振动工程学报,2007,20(4):407-411 (EI 收录,收录号:074110859344)
3.何建军, 姜节胜。结构拓扑修改动力学重分析的单步摄动逆迭代法[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06, 24(3):313-316 (EI 收录,收录号:063710111359)
4.何建军,姜节胜.具有位移和频率约束的连续体结构拓扑优化的一种混合方法.机械强度,30 (6) : 941-946(EI收录), 2008
5.顾松年,姜节胜, 何建军.经典阻尼系统响应的辛解析解[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07,25(4):487-491 (EI 收录,收录号:074210875685)
6.何建军,姜节胜.基于降阶模型的非经典阻尼结构拓扑修改的复模态重分析方法.振动与冲击,28(7): 50-54(EI收录), 2009
7.何建军,姜节胜. 基于多次缩聚模型的结构拓扑修改的快速特征值重分析[C]. 杭州,2007.10, 全国振动理论及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 4:206-213
8.何建军,徐斌,姜节胜.压电智能连续体结构/控制一体化广义拓扑优化.振动工程学报,23(1): 19-25(EI收录), 2010
9.J.J. He, J.S. Jiang. New Method of Dynamical Reanalysis for Large Modification of Structural Topology Based on Reduced Model.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443-444): 628-631, 2012[2]
科研项目[1]碱金属熔盐环境下生物质锅炉热管组织变化特征及选择性腐蚀和疲劳损伤机理研究(5127505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面上),主持,在研;
[2]燃料电池铝合金双极板表面高能微弧合金化研究,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重点),主持,完成;
[3]燃料电池铝双极板的高能微弧合金化表面处理方法的研究,湖南省教育厅项目,主持,完成;
[4]燃料电池集流板表面合金化处理技术研究,湖南省重点学科青年创新基金,主持,完成;
[5]大型风力发电机新型防冰除冰风向标的研究,湖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科研基金,主持,完成;
[6]电厂金属材料的剩余寿命与安全性研究,长沙理工大学人才引进基金,主持,完成;
[7]“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研究,长沙理工大学教研项目,主持,完成;
[8]“风能与动力工程”新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长沙理工大学教研项目,主持,完成;
[9]锅炉省煤器钢管的自保护膏剂渗硼实验研究,国家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主持(指导教师),完成。
[10]湖南省教育厅一般基金“基于微遗传算法的连续体结构/控制一体化拓扑优化设计的研究”,主持,2011-2013。
[1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面向快速成型的转子叶片动力学光滑拓扑优化设计”,主持,2014-2016[3]
发表论文[1]HE Jian_jun, CHEN Jian, REN Yan-jie. New Technology to Prepare High Chromium Cast Iron Alloy. Metal Casting Technologies, 2008,12: 40-43
[2]HE Jianjun,CHEN Jian,SUN Qingmin, CHEN Jianlin, ZHOU Pengzhan. Fracture Mechanism of Low Cycle Fatigue of 30Cr1Mo1V Steel at Different Loading Rates. Structure Integrity and Material Ageing in Extreme Conditions, Shanghai, 2010,10:157-162;
[3]Jianjun He, Jian Chen, Guang Li, Wenhui Liu, Wei Qiu Wei Li.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on overall stress variation of the boiler drum of 300MW thermal power unit during the startup process. Structure Integrity in Nuclear Engineering(ISSI2011), Heifei,2011,11:307-313;
[4]He Jianjun, Chen Zhenhua, Yan Hongge. Fine powder additions make for better castings. METAL Powder Report. 2005,11: 21~26(2005)
[5]Zhenhua Chen, Jianjun He(通讯作者), Hongge Yan, Ding Chen. New technology for the preparation of fine-grained aluminum alloy. Metal Casting Technologies, Vol.12:28-33(2005)
[6]何建军,陈荐,李光.加载速率对汽轮机转子钢低周疲劳损伤的影响,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1,35(2):62-66;
[7]何建军,陈荐,李光,刘文会.锅炉启停过程中SA299材质汽包整体应力变化的有限元分析.动力工程学报,2011,31(11):817-822
[8]陈荐,何建军(通讯作者),孙清民等.加载速率对30Cr1Mo1V汽轮机转子钢低周疲劳特性的影响.动力工程学报,2010,30(9):711-714.
[9]何建军,陈振华,严红革.固液混合铸造Al-10Mn合金坯料的挤压[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06,16(8):1331-1336
[10]何建军,陈振华,陈荐,陈葵.固液混合铸造高铬铸铁坯料的重熔处理[J].铸造,2008,57(3):239-242
[11]何建军,陈荐,李光.300MW锅炉汽包筒体水侧纵向裂纹形成机理.中国电力,2011,(5):56-59
[12]罗贝尔,何建军(导师),陈荐,毛强,游艳华,邓倩.新型保护层对自保护膏剂渗硼效果的影响[J].金属热处理,2010,35(8):48-50
[13]何建军,罗贝尔,陈荐,任延杰.省煤器钢管的自保护膏剂渗硼工艺研究[J].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2010,35(5):8-11
[14]何建军,陈荐,孙清民,邱玮,周鹏展.不同加载速率下汽轮机转子钢的高温低周疲劳断裂特征.热加工工艺,2011.40(4):20-23;
[15]何建军,陈荐,任延杰等.结晶过程中合金粉末的加入对Al-Cu合金凝固组织的影响[J].轻金属,2010,(8):70-73
[16]何建军,陈荐,任延杰,陈葵.固液混合铸造高铬铸铁的拉伸性能和冲击性能研究[J].热加工工艺,2009.38(3):14-17
[17]何建军,陈振华,陈荐,陈葵.固液混合铸造高铬铸铁的热变形性能研究[J].铸造技术,2007,28(6):787-790
[18]何建军,陈荐,陈振华,陈葵.固液混合铸造高铬铸铁合金的耐磨性能的研究[J].矿冶工程,2008,28(3):106-109
[19]何建军,陈荐,戎雪坤,候振.汽轮机叶片1Cr13钢表面微弧修复的工艺研究[J].电力科学与技术学报,2007,22(3):46-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