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端
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有一位被史学家称为“明初理学之冠”的大学者,他就是曹端。
曹端(1376-1434),字正夫,号月川,河南渑池人。他生活在“洪武、永(乐)宣(德)之际”(孟化鲤《月川先生〈录粹〉序》)。天资颖异,“少负奇质,知读书”。5岁时,见到号称中国古代哲学之源的《河图》、《洛书》,竟画地以质之父,其父竟被问倒。15岁后,曹端曾从事农耕,业余苦读,“座下着足处两砖皆穿”。17岁时,他已博览群书,专为自己构一书室,自名曰“勤苦斋”,以陈经籍。18岁,开始专习儒业,“师事宜阳马子才、太原彭宗古(《中华儒学通典》),“游乡校”,成为秀才,其时他已打下深厚的儒学功底,“博通五经”。
明永乐六年(1408年),33岁的曹端参加了河南乡试,考中第二名;第二年,又参加了京城的会试,以副榜(乙榜)第一的身份.被授为山西霍州学正(州里主管学务的官员)。从此,曹端步入仕途,在从政、从教之余,潜心理学研究。
宋朝是中国理学的鼎盛时期。周敦颐等辈首创理学,他们把“理”或“天理”说成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所以称为理学。自周敦颐以降,张载、程颐、程颢、朱熹等,名家辈出,理学有了很大的发展。宋亡至元朝,汉文化受创,理学式微、经过元末社会大动荡,朱元璋在血雨腥风中建立了朱明王朝,时隔30多年,又出现了“靖难之变”,明成祖在杀伐之余.极需社会稳定,统一思想,不忘“右文”,令解缙等纂成《永乐大典》,但程朱理学却渐趋湮没成为“绝学”。身处河洛名区、理学之乡渑池的曹端,便“首起崤渑间,倡明绝学”(《明史·曹端列传》)。在从政以前,曹端已拳拳服膺于程朱理学思想,由此上追至宋儒周敦颐,仰慕周的哲学,取法周《拙赋》之意,名书室为“拙巢”以自勉。到霍州后,仍用“拙巢”匾其寓室,“以示不忘其初之志”(薛瑄《拙巢记》)。
学术成就学宗朱熹,“辟邪”倡道
曹端20岁左右得《辩惑编》,经过认真研读,欣喜地说:“道在其中矣”,毅然以斯道为已任。他从儒家正统立场出发,屏斥佛教与道教。说:“佛氏以空为性,非天命之性;释氏以虚为道,非率性之道”。他 虽有启蒙老师,却独辟蹊径,上尊朱熹,提出了“理驭气”说,主张于心上做功夫。继承并发扬了理学思想,倡导理学正统。基于此,他反对“一切虚浮、巫觋、风水、时日”等封建迷信活动,在他倡导下,官府毁坏坑骗群众的“淫祠”百余间。在灾荒年间,他还积极倡导赈灾活动,救活了不少劳苦百姓,这在封建社会里是难能可贵的。
推尊太极,上溯宋儒
在治学上,他推尊“太极”,认为这是事物的本源。是“理”是“道”。他说:“学欲至乎圣人之道,须从太极图上立脚跟。”又曰:“道即太极,太极即道,以通行而言则曰道,以不杂而言则曰一,夫岂有二焉。”这种世界一元论观点是唯物的。他的哲学思想是发展的。由此,他反对朱熹的太极“不自会动静”一说,认为太极会自动静,认识到了太极对事物的能动作用。由朱熹上推至二程之师周敦颐,重新为周的《太极图说》作了注解。
躬行实践,重视教化
问津书院讲学曹端画像
曹端为学刻苦专一,躬行实践,重视言传身教。因此,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他注重以德服人,知行合一.向学生们传授做人的方法。曹端在霍州十余年,修明正学,政绩颇佳,且对理学有真知灼见。因而得到四方学者士人的敬慕,争相投其门下受教,“闻风来学者数百人”,“诸生服其教,郡人皆化之,耻争论”。父母丧,他归葬渑池,庐墓六年,霍州诸生不远千里,“多就墓次受学”(《明史·曹端列传》)。曹端在霍州讲学时,霍州学者李德见到曹端后,对学生说:“学不厌,教不倦,是曹子的盛德啊!”至于他知古今,达事变,这一点后学很少有赶得上的。古语说:‘得经师易,得人师难’,你们得到了人师啊!”于是他避席不在霍州讲学。曹端知道后,虚怀若谷,同样认为李德品行高尚,让学生们挽留他一同讲学。
重视“预养”功夫
曹端的道德修养方法为“事心之学”,特别重视心之未发时的“预养”功夫,主要是“诚”、“敬”二字:“诚”是虚静无欲,继承了二程哲学;“敬”贵自思、自省,修身养性,暗合陆、王“心学”。这一点,为明代渑池的另一位理学家张信民(号抱初)所发扬光大。因“诚”、“敬”二字,曹端认为“孔颜之乐是仁者之乐”,能修身的‘仁者’自然常乐。朱熹排斥陆、王的心学功夫说,曹端能兼收并蓄,心底广阔乃为朱熹所不及。
政绩除以上学术成就外,在为政方面,曹端也颇有建树。曹端首倡为政要“公廉”。霍州知府郭晟向曹端请教为政之道。曹端说:“其公廉乎?公,则民不敢谩;廉,则吏不敢欺”。郭晟深服其教。在曹端死后百余年,明代另一学者洪应明在其所著《菜根谭》中,才提出了“公生明、廉生威”的论断。所以曹端倡导的“公廉”二字竟成为明清两代之官箴。公廉说,即使在今天,仍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著作曹端把倡明理学作为终生奋斗的目标,其著述甚丰。主要著作有:《〈太极图说〉述解》、《〈通书〉述解》、《〈西铭〉述解》、《四书详说》、《性理文集》、《夜行烛》、《拙巢集》、《存疑录》、《〈孝经〉述解》、《训蒙要纂》、《家规辑略》、《录粹》、《尤文语录》、《儒学宗统谱》、《月川图诗》、《月川诗文集》等。清代张璟又集曹端遗文八种,合刊为《曹月川先生遗集》。
影响曹端理学思想对明代有很大影响。明代学者陈建所著《通纪》曰:“本朝武功首推刘诚意(即刘基),理学肇自曹静修(曹端)”。可见评价之高。《明史·曹端列传》称他为“明初理学之冠”。
明宣德九年(1434年)九月,这位明代理学之冠病死于霍州学正官署,享年59岁。诸生为之服心丧三年,私谥“静修”。他的死霍州人竟系“罢市巷哭”,连儿童也都流泪哀伤。曹端为官清贫,无力归葬,权葬霍州。明正统十二年(1447年),翰林学士黄谏捐资,才将曹端迁回渑池曹滹沱村安葬。至今曹端墓尚存,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明史记载曹端,字正夫,渑池人,永乐六年举人。五岁见《河图》、《洛书》,即画地以质之父。及长,专心性理。其学务躬行实践,而以静存为要。读宋儒《太极图》、《通书》、《西铭》,叹曰:“道在是矣。”笃志研究,坐下著足处,两砖皆穿,事父母至孝。父初好释氏,端为《夜行烛》一书进之,谓:“佛氏以空为性,非天命之性;老氏以虚为道,非率性之道。”父欣然从之。继遭二亲丧,五味不入口,既葬,庐墓六年。
端初读谢应芳《辨惑编》,笃好之,一切浮屠、巫觋(xí)、风水、时日之说屏不用。上书邑宰,毁淫祠百余,为设里社、里谷坛,使民祈报。年荒劝振,存活甚众。为霍州学正,修明圣学。诸生服从其教,郡人皆化之,耻争讼。知府郭晟问为政,端曰:“共公廉乎。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晟拜受。遭艰归,渑池、霍诸生多就墓次①受学。服阕,改蒲州学正。霍、蒲两邑各上章争之,霍奏先得请。
霍州李德与端同时,亦讲学于其乡。及见端,退语诸生曰:“学不厌,教不倦,曹子之盛德也。至其知古今,达事变,未学鲜或及之。古云‘得经师易,得人师难',诸生得人师矣。遂避席去。端亦高其行谊,命诸生延致之,讲明正学。”
端先后在霍十六载,宣德九年卒官,年五十九。诸生服丧之年,霍人罢市巷哭,童子皆流涕。贫不能归葬,遂留葬霍。二子瑜、琛,亦户端墓,相继死,葬暮侧,后改葬渑池。
端尝言:“学欲至乎圣人之道,须从太极上立根脚。”又曰:“为人须从志士勇士不忘上参取。”又曰:“孔、颜之乐仁也,孔子安仁而乐在其中,颜渊不违仁而不改其乐,程子令人自得之。”又曰:“天下无性外之物,而性无不在焉。性即理也,理之别名曰太极,曰至诚,曰至善,曰大德,曰大中,名不同而道则一。”初,伊、洛诸儒,自明道、伊川后,刘绚、李辈身及二程之门,至河南许衡、洛阳姚枢讲道苏门,北方之学者翕然宗之。洎明兴三十余载,而端起崤、渑间,倡明绝学,论者推为明初理学之冠。所著有《孝经述解》、《四书详说》、《周易乾坤二卦解义》、《太极图说通书》《西铭》释文、《性理文集》、《儒学宗统谱》、《存疑录》诸书。(《明史·儒林一·曹端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