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表网_列表在线网
列表在线网 > 知识列表 >

刘吉平

编辑:列表君 时间:2023-09-02 13:54:50来源:列表在线网
人物经历

刘吉平,1968年4月到部队工作,1968年至1979年在贵州省都匀军分区军械所任枪械修理工,助理工程师。1982年毕业于贵州师范大学(原贵阳师范学院)化学系,获学士学位。1982年至1985年在贵州省军区干部文化学校任实验员、教员、参谋。1985年至1995年在空军航空弹药研究所第一研究室任课题组长、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提高待遇的高级工程师。1992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2年获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颁发的“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专家”。其间,1992年考入国防科技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95年引进人才入北京理工大学化工与材料学院至今,任研究员、教授、阻燃材料研究国家重点专业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副主任等,1996年评为教育部跨世纪人才。

主要成就

他长期主持并直接参加含能材料和阻燃材料的研究并一直处于前沿,作为跨学科领域的学术带头人,承担过多个项目的总设计师。主要的科学成就贡献如下。

致力于能源材料与环境安全方面的研究

早在上世纪70年代刘吉平同志根据西南不产棉的特点和战备的需求,提出了以龙须草为原料精制纤维素、制备硝化纤维素的研究项目,使α?纤维素含量达95%以上,实现了工业化生产,产品得到了应用,能有效取代棉纤维素的作用,为能源材料制备储备了新技术,获得发明专利。该项成果被列为无烟火药制备原料的第四种代用品。后来他又相继开展了以棉秆为原料精制纤维素和以毛竹为原料精制纤维及其工艺研究,经过他的努力,可以使精制纤维素提高至43%和51%,α?纤维素含量均可达到97%以上,其硝化工艺与棉纤维素基本相同,这些成果都得到了应用。这些成果分别于1978年获得贵州省科技大会重大贡献奖,昆明军区科技大会奖,1980年获解放军科技成果奖三等奖,1981年获贵州省军区科技成果奖一等奖,昆明军区科技成果奖二等奖,1982年获贵州省军区科技成果奖一等奖和两项昆明军区科技成果二等奖。在80年代后期,随着国防战略的调整,大量发射药储存到期,如何综合利用是长期困扰在全世界军工行业的一道难题,国外通常采用沉入海中或改为有机肥以及硫化床焚烧等方法进行处理,但采用这些处理方法都存在不安全及环境污染等问题,而刘吉平则采用了极为巧妙的方法,研究了一种能使硝化纤维素溶涨而又能使二苯胺及工艺附加物溶解的溶剂,使半胶的硝化纤维素中已过期并降解的部分物质得以萃取出来,得到纯粹的半胶态硝化纤维素,用于改良其他产品,将不能继续应用的小分子混合物经降解、脱硝、安定性处理后可制成有用的工业原料。

这一研究成果使发射生产—储备—使用—再生产形成了良性循环。该成果已于1989年付诸实施,建立了生产线,由于该项目的研究成功,解决了退役发射药销毁安全和环境污染重大问题,同时节省了人力和物力等大量国防开支。1991年5月获得了解放军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同年10月获得国家发明奖二等奖。

致力于阻燃、防火材料方面的研究

在刘吉平的主持下,先后开展了新疆蛭石和云南蛭石防火材料的研究,发明了不燃无机粘结剂,使无机材料的强度和成型等的难题得到了妥善解决,不仅能耐千度以上的高温,而且还具有耐X?射线等辐射之能力。1999年至2000年分别获得4项国家发明专利,2003年获得云南省省院省校合作贡献奖。城市安全工程——安全卧具研究以及阻燃多功能纤维及其单兵防护方面的研究,用纳米技术先后开展的阻燃抗滴落PET纤维和阻燃、抗滴落、抗菌、抗辐射PA6多功能纤维及其织物研究,解决了化纤易燃和融熔滴落等世界前沿领域中的问题,其性能可与杜邦公司的相似产品媲美,同时还实现了多功能化之特点。他研制的扑火作战服及装具,已装备4万多套,这种产品的问世,不仅在军需装备上得到了应用,而且在民用防火材料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他还合成了多个无卤阻燃剂,均不同程度地得到了应用,不仅有重大社会效应,而且经济效益明显,为阻燃材料的研究和安全工程做出了主要贡献。

致力于新型能源材料的前沿研究

刘吉平带领的课题组,承担了《纳米储氢材料及其安全性评价研究》《纳米材料的制备与应用》等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充分揭示了纳米科学的特征,他在2001年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套CVD法半连续式(千克/日产)碳纳米管生产研究装置,为推进我国纳米科学技术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为此1995年获总后勤部科技攻关奖,2001年获总装备部“九五”科技攻关奖。除此之外,他应用纳米技术还开展了以维和为目的的防护性产品研究,为防暴、反恐和国家稳定等方面也做出了重要贡献,为此在1999年获得武警部队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及二项发明专利。2003年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致力于特种材料研究的学科建设

他始终站在人才培养的教学科研第一线,承担了“聚合物粘弹性力学”、“纳米科学与技术”、“阻燃科学与技术”等博士学位课教学,先后培养了3名博士后,18名博士研究生,36名硕士研究生(含部分在读生),这些工作为推动我国材料学前沿研究与应用起到了促进作用。

他长期从事材料科学技术基础与应用研究,在材料科学研究与应用前沿做了大量的工作,相继取得了多项用于国民经济建设的重大科研成果,创造了一定的政治、军事、经济和社会效益。他以第一完成人先后获得国家发明奖二等奖2项,省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省部级重大贡献奖4项,其他科技成果奖5项,发明专利7项,发表论文260余篇,论文专集1本,出版著作5部。1998年至今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兼职教授、兼职博士生导师。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