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道观有哪些
北京白云观
道教全真道派十方大丛林制宫观之一。位于北京。始建于唐,名天长观。金世宗时,大加扩建,更名十方大天长观,是当时北方道教的最大丛林,并藏有《大金玄都宝藏》。金末毁于火灾,后又重建为太极殿。邱处机赴雪山应成吉思汗聘,回京后居太极宫,元太祖因其道号长春子,诏改太极殿为长春宫。及邱处机羽化,弟子尹志平等在长春宫东侧购建下院,即今白云观,并于观中构筑处顺堂,安厝邱处机灵柩。邱处机被奉为全真龙门派祖师,白云观以此称龙门派祖庭。今存观宇系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重修,有彩绘牌楼、山门、灵官殿、玉皇殿、老律堂、邱祖殿和三清四御殿等。1957年成立的中国道教协会会址就设在白云观。道教全真第一丛林——北京白云观位于北京西便门外,是道教全真龙门祖庭之一。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道教协会、中国道教学院和中国道教文化研究所等全国性道教组织、院校和研究机构先后设在这里。白云观也是“文革”中北京很少没被破坏的寺庙之一。
白云观位于北京西便门外。其前身系唐代的天长观。据载,唐玄宗为“斋心敬道”,奉祀老子,而建此观。观内至今还有一座汉白玉石雕的老子坐像,据说就是唐代的遗物。金正隆五年(1160年),天长观遭火灾焚烧殆尽。金大定七年(1167年)敕命重修,历时七载,至大定十四年(1174年)三月竣工。金世宗赐名曰“十方天长观”。泰和二年(1202年),天长观又不幸罹于火灾,仅余老君石像。翌年重修,改名曰“太极宫”。金宣宗贞祐二年(1215年),国势不振,迁都于汴,太极宫遂逐渐荒废。
元初,邱处机(号长春子)自西域大雪山觐见成吉思汗,东归燕京,赐居于太极宫。当时宫观一片凄凉,遍地瓦砾,长春真人遂命弟子王志谨主领兴建,历时三年,殿宇楼台又焕然一新。元太祖二十二年(1227年)五月,成吉思汗敕改太极宫为“长春观”。七月,邱处机仙逝于长春观。次年,长春真人高徒尹志平在长春观东侧下院建处顺堂藏邱祖仙蜕。元末,连年争战,长春观原有殿宇日渐衰圮。明初,以处顺堂为中心重建宫观,并易名为白云观。清初,在王常月方丈主持下对白云观又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重修,基本奠定了今日白云观之规模。
白云观的建筑分中、东、西三路及后院,规模宏大,布局紧凑。
中路以山门外的照壁为起点,依次有照壁、牌楼、华表、山门、窝风桥、灵官殿、钟鼓楼、三官殿、财神殿、玉皇殿、救苦殿、药王殿、老律堂、邱祖殿和三清四御殿。
照壁又称影壁,位于观前,正对牌楼。壁上嵌有“万古长春”四个大字,为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所书。其字体遒劲有力,令人叹赏不绝。
牌楼原为棂星门,是观中道士观星望气之所。后来棂星门演变为牌楼,已失去原来的观象作用。此牌楼建于明正统八年(1443年),为四柱七层、歇山式建筑。
山门为石砌的三券拱门,三个门洞象征着“三界”,跨进山门就意味着跳出“三界”,进入神仙洞府。山门石壁上雕刻着流云、仙鹤、花卉等图案,其刀法浑厚,造型精美。中间券门东侧浮雕中隐藏着一个巴掌大小的石猴,已被游人摸得锃亮。老北京有这样的传说:“神仙本无踪,只留石猴在观中。”这石猴便成了神仙的化身,来白云观的游人都要用手摸摸它,讨个吉利。观内共有小石猴三只,分别藏在不同的地方,若不诚心寻找,难以见到,故有“三猴不见面”之说。
窝风桥为南北向的单孔石桥。桥下并无水。那么,为什么要修建一座桥呢?据说,由于北方风猛雨少,观外原有座“甘雨桥”,人们便在观内修了这座“窝风桥”,两座桥象征风调雨顺之意。
灵官殿主祀道教护法神王灵官。神像为明代木雕,高约1.2米,比例适度,造型精美。红脸虬须,怒目圆睁,左手掐诀,右手执鞭,形象威猛。其左边墙壁上为赵公明和马胜画像,右边墙壁上为温琼和岳飞画像,这就是道教的四大护法元帅。
钟楼、鼓楼白云观的钟鼓楼,在建筑布局上与其他宫观的钟鼓楼截然相反,其钟楼在西侧,鼓楼在东侧。据称,元末,长春观殿宇大都倾圮,明初重建时,以处顺堂(今邱祖殿)为中心,保留了原来的钟楼,在钟楼之东新建鼓楼,故形成了今日所见之格局。
三官殿奉祀天、地、水“三官大帝”。传说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
财神殿供奉三位财神,中为春神青帝,左为财神赵公明,右为武财神关羽。赵公明,亦称赵公元帅,元始天尊封为正一龙虎玄坛真君,统领招财、进宝、纳珍、利市四神。于是成为民间广泛供奉的财神。关羽,即关圣帝君,被民间广泛信仰,管辖范围极广,是一位全能之神,财神只是其形象之一。
玉皇殿奉祀玉皇大帝。神像为明代木雕,高约1.8米,身着九章法服,头戴十二行珠冠冕旒,手捧玉笏,端坐龙椅。神龛前及两边垂挂着许多幡条,上面绣有许多颜色各异的篆体“寿”字,一共是一百个,故称为“百寿幡”。左右两侧的六尊铜像均为明代万历年间所铸造,他们即是玉帝阶前的四位天师和二侍童。殿壁挂有南斗星君、北斗星君、三十六帅、二十八宿的绢丝工笔彩画共八幅,均为明清时代佳作。
救苦殿奉祀太乙救苦天尊。天尊骑九头狮子,左手执甘露瓶,右手执宝剑。据道经说:太乙救苦天尊是天界专门拯救不幸堕入地狱之人的大慈大悲天神。
药王殿奉祀唐代著名道士、医学家孙思邈。他著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多种著作,在中国医学和药物学方面做出了极大贡献,因而被后世尊称为药王。
老律堂原名七真殿。供奉全真七子,即全真派祖师王重阳的七大弟子:中座为邱处机,左边依次为刘处玄、谭处端、马钰,右座依次为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清代高道王常月曾奉旨在此主讲道法,开坛传授戒律,求戒弟子遍及大江南北,道门玄风为之一振。后世为纪念这一盛事,便将七真殿改称“老律堂”,即传授戒律之殿堂。老律堂建筑面积较大,是观内道士举行宗教活动的地方。每天早晚道士们都要来到这里上殿诵经,逢道教节日或祖师圣诞,要在这里设坛举行斋醮法会。
邱祖殿奉祀全真龙门派始祖长春真人邱处机。殿内正中摆放着一个巨大的“瘿钵”,系一古树根雕制而成。此钵为清朝雍正皇帝所赐。传说观内道士生活无着落时,可抬着此钵到皇宫募化,宫中必有施舍。邱处机的遗蜕就埋藏于此“瘿钵”之下。
三清四御殿为二层阁楼,上层奉三清,下层奉四御。三清像为明朝宣德年间所塑造,高2米余,神态安详超凡,色彩鲜艳如初,富丽而又不失古朴。四御即辅佐玉皇大帝的四位天帝:勾陈上宫天皇大帝、南极长生大帝、中天紫微北极大帝和后土皇地祇。这些都是清代中期泥塑金漆沥粉造像,高约1.5米。殿前院子中的鎏金铜鼎炉,为明嘉靖年间所铸造。香炉造型浑厚,周身雕铸着精美的云龙图案,共有43条金龙。
白云观西路有神特、祠堂院、八仙殿、吕祖殿、元君殿、文昌殿、元辰殿等。
神特进入西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匹酷似骏马的铜兽,走近细看,其造型竟为骡身、驴面、马耳、牛蹄,因此,很多人称它为“四不象”。其实,它的正名叫“特”。传说它是一种神兽,具有奇特的功能,人哪儿不舒服,只要先摸摸自己,然后再摸摸它的相同部位,即可手到病除。
祠堂院建于清朝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堂上奉祀全真龙门派第七代律师王常月坐像,堂下埋藏其遗蜕。堂内左右室墙壁上嵌有元赵孟頫书《道德经》、《阴符经》石刻,为白云观之珍宝。
八仙殿建于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殿内奉祀钟离权、吕洞宾、张果老、曹国舅、李铁拐、韩湘子、蓝采和、何仙姑等八位道教仙人。
吕祖殿建于清朝光绪年间,殿内奉祀吕洞宾祖师。吕洞宾是八仙中影响最大,传闻最广的一位仙人。他周游天下,化度世人,或隐或显,世莫能测。
元君殿奉祀道教女神。中座为天仙圣母碧霞元君,左座分别为催生娘娘和送子娘娘,右座分别为眼光娘娘和天花娘娘。过去妇女们最担心的就是不育、难产,产后又担心婴儿出天花、闹眼疾、夭折或落下残疾,而这里的四位娘娘正好掌管这一切,故而香火非常旺盛。
文昌殿奉祀掌管人间科名禄位的文昌帝君。
元辰殿俗称“六十甲子殿”,奉祀六子甲子神和斗姥元君。六十甲子源于中国古代的干支纪年法。即是用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与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循环相配,由甲子起,至癸亥止,一个周期刚好为六十年,故名“六十甲子”,意为六十年另起一甲子。六十甲子神为六十位星宿,轮流值年,掌管一年之事。值年神,又称太岁神。如某人出生在哪一年,那么当年值班之神就是某人的本年神(本命太岁)。六十甲子神都各有名号。如甲子年出生的人,他的本命神就是甲子太岁金辨大将军。相传礼拜本命神,就可获其护佑,百恶皆伏,所行大吉。
白云观东路有三星殿、慈航殿、真武殿和雷祖殿。
三星殿,清朝时为“华祖殿”,奉祀神医华佗。2000年重修后改为“三星殿”,奉祀福、禄、寿三星真君神像。
慈航殿,清朝时为“火祖殿”,奉祀火德真君。2000年重修后改为“慈航殿”,奉祀慈航天尊(佛教称为观音菩萨)。
真武殿,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2000年重修,奉祀真武大帝。
雷祖殿,建于明英宗正统三年(1438年),所奉主神为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陪祀风、雨、雷、电四位雷部天将。殿内神像均为明代所铸铜像。
白云观后院为一个清幽雅静的花园,名云集园,又称小蓬莱。它是由3个庭院连接而成,游廊迂回,假山环绕,花木葱郁,绿树成荫。东有友鹤亭、云华仙馆,西有妙香亭、退居楼。
花园的中心为戒台和云集山房。戒台为道教全真派传授“三坛大戒”(初真戒、中极戒和天仙戒)的坛场,云集山房为全真道律师向受戒弟子讲经说法之所。1989年,白云观举行了建国以来首次全真派传戒仪典,盛况空前。
古老的白云观,如今已成为首都北京的一大名胜,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海内外众香客游人。每年春节的民俗庙会,更是游人如织,热闹非凡。白云观已成为人们了解中国道教文化与传统习俗的重要窗口。
2001年06月25日,白云观作为清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山西永乐宫(又名大纯阳万寿宫)
永乐宫是我国道教三大祖庭之一,是为纪念八仙之一吕洞宾而建,是现存最大的元代道教宫观。它以建筑艺术及壁画艺术而驰名中外,占地面积248000平方米。地处山西省芮城县北郊的古魏城遗址上,南临黄河、北依条山,气势雄伟,风景秀丽。距西安180公里。距洛阳200公里。
永乐宫始建于公元1247年,1358年竣工,历时111年。原建在芮城县西40华里的永乐镇。建国初期,由于修建三门峡水库,原永乐镇处于规划区,国家为保护这一珍贵民族遗产,投资220万元,于1959年至1964年原物原貌迁到新址保存。永乐宫的搬迁是世界建筑史和文物史上一个空前绝后的壮举。日本的村山孚称永乐宫的搬迁:“不亚于埃及古代神壁的移筑”。1961年永乐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2000年被评为山西省十佳旅游景点。2003年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定为大中小学生教育基地。2005年国家旅游局评为AAAA景点。
永乐宫建筑规模宏大,建筑面积8000余平方米,在南北长1000米的中轴线上耸立着六座古建筑:山门、文瀛湖、遇仙桥、宫门、无极段、纯阳段、重阳段,西部为民俗博物馆、服务区、假山、凉亭、吕公祠、王母娘娘殿、东部为停车场、商肆区、午台、长廊、真武庙、石牌坊及后园的聚仙园,吕祖坟。整个建筑布局显明,主次有序。
永乐宫现存元代壁画1005.28平方米,分布在无极门,无极殿,纯阳殿、重阳段四座大殿内。永乐宫壁画的精品,以无极殿的《朝元图》为代表。
无极之殿
,是永乐宫的主殿,巍峨壮观,冠于全宫,殿内金碧辉煌,气势壮丽。所绘的《朝元图》为我国绘画史上的罕见巨制。在402平方米的画面上,描绘出朝元神286位,8位主像3米以上,玉女像1.9米以上。画面按对称美的仪仗形势排列,以青龙,白虎为先导;32位天帝君为后卫.八位主神为领班展开浩大的朝拜仪式。画面和协自然.主次分明,表情逼真,色调优雅;衣饰千变万化;场面波澜壮阔,气势雄伟。郑振铎先生称赞是:“大规模的汉宫威仪展览,大组织的人物画汇集”。纯阳殿
,重阳殿是吕洞宾,王重阳修道成仙的连环故事画。这些画集人物、山水、园林、宫殿、道观古刹、农舍、茶肆于一体,为我们研究唐、宋、金、元的社会生活提供了可贵的资料。永乐宫的壁画艺术被著名戏剧家马少波称为“永乐三清铁画钩,曹衣吴带兼刚柔。唐宋遗风满壁是,堪称天下第一流”。
搬迁后的永乐宫,经过几次大规模的修葺,扩建,古老的建筑再次焕发出青春的光彩。如今的永乐宫殿宇辉煌,亭台参差,楼阁巍峨,廊榭典雅,基本上形成集参观游乐、住宿就餐、购物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格局。
南阳玄妙观玄妙观位于南阳故城外西北角,奉全真道清净派,是四大丛林之一,行丛林清规,属常庙。道观内不收门徒,往来黄冠羽士,皆在此挂单。?
玄妙观建庙久远。明天启七年(1627年)重修庙宇碑记:“上古所建、历汉、唐、宋,其代远矣。”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所树源流碑载:“稽厥观始,创建东汉。丛林开始,肇自我朝。”玄妙观原为老君堂,堂内有“泥牛古古责”。相传,太上老君驾牛而来,到此天明,所骑之牛遂化作泥牛.《泥牛古古责碑》记载:“汉光武(帝)夜战失骑,老君堂泥牛救驾处”,观内土丘隆起处,即其遗迹。
元至元中(原文未详明前至元或后至年号,按元太祖接见全真派道士邱处机事,当为前至元期间,即公元1264~1294年),以老君堂址重建③。取老子《道德经》“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之语,名之玄妙观,以寓深奥之意。“玄之又玄”,唐朝道士成玄英解释,即“重玄之道”。所谓“重玄之道”,“玄者,深远之义,亦是不滞之名。……即不滞有,亦不滞无,二俱不滞,故谓之玄”。对于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既不执著“有”,又不执著于“无”,进而对于不执著于“有”或“无”这种看法,也不应执著不放。这就是“重玄之道”,亦即“玄之又玄”的精义④。“观”者,道教庙院之称谓,源于“尹喜结草为楼,精思至道,后人以至可观望,故曰观。道宫自此始”⑤。
明洪武三年(1370年),南阳卫首任指挥郭云以元之旧城基,用砖石建成周长六里二十七步的城墙,深二丈二尺、阔倍之的壕沟(即故城城墙、护墙河)。洪武四年(1371年),道士李云庵即城西北玄妙观旧址重建,故有李云庵创建玄妙观之说⑥。洪武十五年(1382年),设道纪司于玄妙观,由道人充任道纪司都记一职。正统二年(1437年,另有一说是正统四年),唐藩重修,予以扩建,玄妙观至此已颇具规模,成为十大丛林之一。当时,玄妙观为北京白云观属庙,观内主持人选由北京白云观指派。以后,嘉靖、万历、天启等年间屡有修葺。?
明末清初,南阳为中原主战场之一,人民迭遭屠毒,南阳城“内外尸骸布地,男女老幼仰伏坐倚之状,填家塞巷无置足处”,“城郭丘墟,人民百不存一。”清初,首任南阳总兵张应祥“氵莅政之日,城无完郛,……骷髅马蹄间。”觅玄妙观道士四人,“积稔之力,……聚骨如山,大将军卜地观之前,开万人圹。……收众骨而瘗之”⑦。此亦是南阳“万人坑”之来历。康熙年间,避清圣祖(康熙皇帝)玄烨讳,改玄妙观为元妙观。顺治、乾隆、咸丰等年间屡有增葺。玄妙观鼎盛时期,占地一百五十余亩,庙宇房舍三百余间,道众二百余人,香火地七十七顷之多。“黄冠行住动数百人,京师西南道观之最。”观内苍松翠柏,森翳蔽日,“观为羽流丛林,园亭之盛,甲於一郡”⑧。
玄妙观坐北面南,观内建筑沿中轴线分布,两侧为配殿,其他建筑位于配殿之外侧,园林则分别位于观的西北、东北两隅⑨。
(一)正殿
无央殿亦称无量殿
,寓意“法海无边”。约位于现建设路南人民公园北墙。殿祀无量佛,该佛是佛门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能接引信徒往生“西方净土”,故称接引佛。道教称之为无量寿佛,玄妙观以其接引众生而祀,但因其是佛而非道,故将其祀之观外。?无量殿建筑不用木料,不置门扉窗棂,不用梁柱檩椽,整体建筑用砖石砌建而成,所以又称无梁殿。殿用砖石砌拱券门洞三个,丹朱涂壁,青瓦盖顶,挑角裹檐,脊用兽饰,色调淡雅,建筑形式古朴雅致。
“惠浃中州”碑楼
清朝光绪皇帝“戊戌变法”失败,各项新法均被废弃,唯“废科举、办学堂”一项,迫于时事,不能废除,各地遂兴办学堂之风。玄妙观在南阳城北门大街(今之工农路)有房宅一处,光绪卅年(1904年)经过修缮,创建两等小学,名为“无宗学堂。”考取学生一百名(高等四十名、初等六十名),按照清廷学部规定课程教学,受到南阳缙绅们的赞赏,河南巡抚和学部奏报朝廷。因办学之功,朝廷赐“全真广学”、“惠浃中州”匾额两幅。“全真广学”匾额于藏经阁落成后,悬挂于藏经阁。“惠浃中州”匾四字是用汉白玉雕刻而成,有慈禧太后御印。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于无量殿至山门间建一牌楼,将“惠浃中州”匾额镶嵌其上,牌楼背面嵌有南阳知府之撰述,牌楼构造是四柱三间,柱高达4米,涂朱红色,支撑着三间高悬的危楼,柱基置有高约1米柱石,柱石雕龙衔石鼓图案,石端各有园雕小狮,俯、仰、卧、侧,姿态各不相同,其造形栩栩如生。匾额四周均镶嵌木雕花板,是以透、浮、园雕诸手法雕刻的鸟兽、花草和历史人物故事。雕工细致,雕板色彩华丽,非常夺目。?牌楼位于现建设路中央。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被日寇飞机炸毁。
山门
为玄妙观之正门。上嵌有“玄妙观”三个金色大字观额,为明藩唐成王所题,门内塑神荼,郁垒二神将守护山门,故又称二神殿。文化大革命以后,山门曾一度修葺一新,几年前被宛城区政府建办公楼拆除。山门后边左右两侧是钟楼、鼓楼,二楼早已不存。四神殿
祀值年、月、日、辰四时值日功曹。其职能是人间把要上达天庭的表文焚烧后,由值日功曹将表呈递天庭。殿已不存。三清殿玄妙观之正殿。屋顶为单顶歇山式,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柱子纵三横四排列,祀三清诸神,三清原指人天两界之间神仙所居之处,即三清境:玉清、上清、太清。亦名三天:清微天、禹余天、大赤天。三清是道教最高神祗,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太上老君(道德天尊),此三神居住地方就是三清境。道教宫观中大多设有三清殿,元始天尊常以手持混元珠之像居大殿神像中位,其神诞日是正月初一,民间亦有在冬至日供奉元始天尊的。灵宝天尊常以手持如意之像居元始天尊之左侧位。其神诞日为夏至日,民间常在夏至日以灵宝天尊为主神加以供奉。道德天尊神像一般是白须白发老翁,手持羽扇,居元始天尊之右侧位,其神诞日为农历二月十五日。道教以太上老君为教祖,是日大多举办祝诞聚会或祝福寿诞道场。道教把“道”人格化,以天(元始天尊)、地(灵宝天尊)、道(道德天尊)为三清,故有“一气化三清”之说。三清殿现存世。改建为宛城区委小礼堂。
玉皇殿
玉皇殿分为中、左、右三殿。中殿祀玉皇大帝,玉皇大帝是中国人心目中至高无上的天上皇帝,称“昊天金阙至尊玉皇大帝”,“玄穹高上玉皇大帝”,通称“玉皇大帝”,“玉皇上帝”,简称“玉皇”、“玉帝”,是中国民间信仰的天庭的最高神,是中国封建皇权在仙真世界的反映。?左殿
为关圣殿,殿祀关羽,即“武曲星。”据《明嘉靖南阳府志校注·祀典》汉寿亭侯庙(老关帝庙)条:“庙祀汉前将军关壮缪侯羽,汉寿荆州属县,亭侯爵也。侯尝从汉昭烈帝到新野,北败夏后忄享于叶南。侯北伐襄樊,南阳将侯(音)起兵于宛以应侯,许(昌)下震惊。故宛属多见侯庙。”据粗略统计,南阳城区及郊野关帝庙(含武庙)不下十余处。因侯音迎关羽不成。古宛城惨遭曹仁屠城。右殿
为文昌殿,祀梓潼帝君。相传帝君姓张名亚子,居蜀七曲山,仕晋战死,后人立庙纪念,唐宋时屡封为英显王。元延祐三年(1316年)封为“辅文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道家谓玉帝命梓潼帝君掌文昌府及人间功名、禄位事,因此梓潼帝君又称为文昌帝君,即“文曲星”。玉皇殿今尚存。
斗姥阁
阁分两层,上祀斗姥,下祀祖师,又称祖师殿。斗姥为北斗七星之母,北斗为二十八宿中北方七宿:斗、牛、圭、至、危、室、壁。斗姥是古代道教徒星宿信仰中幻化而来的一位女神。在云南巍宝山顶斗姥阁里,斗姥像三眼四头六臂,六臂分别执有日、月、宝铃、金印、弓、戟等,显示其神通不凡。头姥旁立有金童玉女。道教将其塑造成泽被三界,泽润众生的大神,鼓吹人们只要虔诚奉侍斗姥,生活中的一切都会尽善尽美。民间俗传农历九月初八(一说初五)为斗姥的圣诞,在此前会在斗姥神殿举行相关的道教活动和民俗活动,祭斗姥以应其诞辰,冀其保佑。斗姥阁于清雍正八年(1730年)落成,阁内供奉之斗姥塑像是清内宫颁赐,用檀香木雕成,雕功细腻,栩栩如生。阁内悬挂之“慈云法雨”匾额亦清廷所赐。
祖师殿
祀真武大帝,大帝为武当山之教主。真武大帝又称玄天上帝、玄武文帝、北极玄天上帝、真如大帝,荡魔天尊等,在道教诸神中,仅次于“三清”和“玉帝”,是道教尊奉的大神之一。玄武大帝起源与古代星宿崇拜有关,古时把恒星分为二十八群,称二十八宿,以其出没的中天时刻定四时,战国时渐被分为四组,分别以四灵命名:东方青龙、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辞楚补注》卷五曰:“玄武踏龟蛇,位在北方,故曰玄;身有鳞甲,故曰武”,玄武刚开始及以后一段时间被道家吸收时,跟青龙,白虎,朱雀一样,仅是护法神之一。宋代玄武身份大升,竟成了一位大神,彻底脱离了动物形象,由龟蛇变成了人形。太平兴国六年(981年)封翊圣将军。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加号“翊圣保德真君。”大中祥符年间,为避圣祖(赵玄朗)讳,改“玄武”为“真武”。天禧二年(1018年)诏加真武为“真武灵应真君”。元大德七年(1303年)十二月,加封真武为“元圣仁威元天上帝。”明代是护国大神。真武的画像及塑像皆为“被发黑衣,仗剑踏龟蛇,从者执黑旗”。玄武大帝并无利器,后打听到吕洞宾有口七星宝剑,能降妖伏魔,专程商借,并言明用毕自当面还。吕洞宾不肯出借,后因人情包围,看在前辈份上(玄武早吕217年),答允借剑,并告之:“此剑天下无双,我留剑鞘,您如剑用毕,只往空中一掷,剑自己归本鞘,勿劳尊驾亲自送归了,”玄武借到剑后,发现果妙用无比,便有心爽约,欲长期留用,又无法开口,干脆整天握剑不放,故其塑像手中握剑。时间一长,吕洞宾见剑不归,往要之,玄武以天下妖魅甚多未收尽为由,要继续借用,吕洞宾知其耍花招,又不好向前辈翻脸,只得答应,但仍然背着空剑鞘,指望有朝一日玄武疏忽,一旦释剑,剑即自归,但玄武刻意留神,剑不离手,这一借就借了一千多年。玄武是北斗七星总称,七宿之中有斗宿。道家认为“南斗注生,北斗注死”,凡人从投胎之日起,就从南斗过渡到北斗,人之生命寿夭皆由北斗主事。因此,凡是祈求延生长寿,都要祈求真武大帝。另外,真武大帝属水,当能治水降火,解除水火之患,故明代宫内多建真武庙,就为祈免水火之灾。
农历三月初三,为真武大帝神诞之日,各地真武庙都要奉祀祭典,其中以武当山最盛。
斗姥阁为园形攒顶式建筑,极尽工巧,其建筑雄伟壮观,高达数丈,超出城垣,十几里开外即可望见。民国十九(1930年)腊月初一早上,大雾弥漫,观内驻军不戒于火,失火引发阁内存放的军火弹药,顿时火光冲天,硝烟弥漫,爆炸之声震动全城,顷刻间斗姥阁化为无有。
(二)左配殿
1、配殿
左侧配殿早已全部拆除,现为机关院内西侧通道。原殿宇有:土地城隍殿殿内祀土地,城隍。古代民间称里社之神曰:“土地”。原始宗教中,土地崇拜是自然崇拜的一个重要组成。为了酬谢土地负载、生养万物的功劳,封土为社而祀之,当时称“社神”。统一王朝出现后,帝王祭社稷,出现了以大地为对象的崇拜,这种地神叫“后土”,而诸侯国,采邑、乡村里社祭祀的小神称“社”或“社公”,以后叫“土地”。在土地神逐渐人格化的过程中,各地土地先后有了各自的姓氏、名讳。东晋以后,民间多将生前作善事或廉政的官吏奉为当地土地。土地地位不高,仅辖一村一里或一邻的范围,但此神为民守土,乐善好施,受到人们的敬奉。因其是由鬼魂充任,又属冥司地方官吏,所以当人死后,其家人必须先到土地那儿报案。所以,土地虽是小神,但与当地人祸福生计息息相关,人们还是教之畏之的。
过去,土地庙一般都供一男一女两个神像,男的为白发老叟,称土地爷,女的为老妪,称为土地奶。
大年初一,人们先拜土地爷,祈求丰收。传说二月初二是土地诞辰,届时,“官府谒祭,吏胥奉香火者,各牲乐以献。村农亦家户壶浆,以祝神嫠”。当天爆竹之热烈、隆重,甚至超过春节,可见百姓对土地爷的崇拜相当虔诚。
城隍又称城隍爷,城隍老爷,是古代城邑的守护神。古代将护城河称为隍,管理护城河的神叫“水庸”,后城隍神由水庸演变而成,逐渐成为城邑的守护神,职权范围相当于太守(府城隍)、县主(县城隍)。上古时代的城隍,常与社稷共存亡。以后城隍祭祀受时俗影响,其神职渐渐加重,诸如祈雨,求晴,招福、攘灾、后又兼管地方的冥籍,赏善罚恶,为冥府之地方冥官。
后唐李从珂清泰元年(934年)封城隍为王,明洪武二年(1316年)。朱元璋重新制定城隍的封号爵级,并为城隍组织了一套官僚机构,城隍庙都奉有凶神恶煞的判官,手执刑具的鬼卒(衙役)。每处城隍庙都是森严恐怖,如官府衙门一样。朱元璋之所以大封城隍,就是利用民间信仰以巩固他的统治,他曾说:“朕立城隍神,使人知畏,人有所畏,则不敢妄为。”
城隍庙的建造吸引了广大下层百姓祭拜神灵;另一方面,众多的民间信仰者推波助澜,使得拜神的声势和规模越来越大,明代以后,逐渐出现了集城隍信仰,商品交易,民间艺术表演于一体的城隍庙会。
清康熙《南阳府志》记载“旧加侯爵,洪武三年复颁仪注,凡新官到位,必先斋戒谒神,岁无常祭,惟春秋二仲月上戊日合祭于风云雷雨山川坛;清明、中元、孟冬朔日,主祭于郡历坛,水旱祈祷亦特设祭。每朔望,知府率僚属办香案。明清祀城隍甚虔诚,城中人家初丧,即来庙肃祭,名为报庙。或以事至庙明誓,辄有应验”。民间岁祭以(农历)三月十八日。
七真殿
祀七位真人,即全真道创始人王重阳的七大弟子,马钰(丹阳)、谭处端、刘处玄、邱处机、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五老殿
祀全真道南宗五祖:张伯端、石泰、薛道光、陈木甫、白玉。此五人是宋时道士,后被尊为五祖。张祖殿祀道教鼻祖之一的“五斗米道”创始人张陵。
2、后殿
大斋堂
道众就餐处,因观内黄冠行住动辄数百人,此处为之餐厅。斋堂现存。大厨房玄妙观常住道士百人以上,丛林规矩:粒米同餐,故有大厨房。厨房大锅大灶,仅锅台约一间房大小,锅内可盛水数十担,灶门开向另一间房屋,中间被山墙阻挡,烧火看不见锅台,故名“隔山灶”,饭食大众。清末道长姚祥瑞主持玄妙观时,借口招待文武官员、四方宾客,另设小厨房,珍肴罗列,品种繁多,其素酒席尤为出名,传有玄妙观素菜食谱。今南阳市一级厨师尹德明,早年造厨于观中。
道院道人休息之地
功德殿
殿内竖历任地方长官功德碑。(三)右配殿
1、配殿
灵官殿
祀灵官,相传灵官姓王名普,为护法之神,司天上人间纠察之职。殿已不存。太公殿又称二葛殿,祀葛玄,因葛玄(三国时人)被道徒称为“太极大仙公”,故名太公殿。其从孙(侄孙)葛洪从祀。殿已不存。
五帝殿祀全真道北宗五祖,亦称五祖殿,有王玄甫、钟离权、吕岩,刘操,王重阳。殿宇尚存。
魏祖殿祀魏伯阳。魏伯阳东汉时会稽上虞人,撰述有《周易参同契》,是道家炼丹术的早期著作之一。殿宇尚存。
2、后殿
十方堂
负责管理暂住僧道之所。已拆除。武侯祠祀武乡侯诸葛亮。房宇尚存。
藏经阁
同治七年(1868年)九月建,内藏清廷赐《大藏道经》,阁内悬有清廷所赐“全真广学”匾额。据清同治时南阳知府傅寿彤所撰《藏经阁记》碑文,咸丰十一年(1861年)二月,捻军自唐入邓,由邓旋渡淯水,围南阳城四十余日,玄妙观主持张宗王睿率观内道人数百人,协助清军护城西北隅,使捻军终于未攻下南阳,后襄阳驰援,捻军西撤。此后,为长久计,张宗王睿倡仪修筑外城,并积极参与筑砦,同治二年(1863年)砦成,砦呈梅萼状,又称梅花寨。同治六年(1867年)五月,前任南阳知府傅寿彤呈河南巡抚转奏朝廷,请颁南阳元妙观《道经》全部,以彰道人张宗王睿守城之功,朝庭准其奏章。张宗王睿十一月进京,奉经南旋。清廷不欲道教流传,已二百余年未印道经,至此特赐南阳玄妙观。同治七年(1868年)九月,命工匠于观内建藏经阁,以藏《大藏道经》。
道经包括《正统道藏》、《万历续道藏》全部。《正统道藏》为唯一现存官修道教经书的总称,明永乐四年(1406年),第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主编,邵以正校定付刊。刊行于明正统十年(1445年),故名《正统道藏》。全书共5,305卷,按照三洞四辅十二类分装480函,函以“千字文”编号,从“天”字到“英”字。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由第五十代天师张国祥辑成续藏,称《万历续道藏》,计180卷,分装32函。编号自“杜”字到“缨”字。两部合共5,485卷,512函。该书内容十分庞杂,除道教经书外,还涉及诸子、医学,化学、生物、体育、保健,以及天文、地理等。《大藏道经》明代刻版藏于北京大光明殿,八国联军攻陷北京,烧杀抢掠,刻版亦被焚毁,故经书成为绝版。
民国初年,西北军石友三的陆军第五军和杨虎城新编第十四师驻守南阳,以及鄂豫陕绥靖公署督办刘镇华,司令部和总部都设在玄妙观,玄妙观常为驻军之所,《大藏道经》也遭厄运,有的经书被当兵的用刺刀戳的破烂不堪,有的被用马刀剁成两截。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国民党高参谢质如以李宗仁名义,运走玄妙观《朱子纲目》一部。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春,侵华日军开辟豫西南、鄂西北战场,时南阳县政府派人将南阳县民众教育馆的图书和文物,玄妙观的《大藏道经》运出南阳隐藏。其中《大藏道经》运往镇平杏花山菩提寺,抗战结束才又分别运回,《大藏道经》重回玄妙观。
南阳解放初期,国民党匪特策划暴乱,解放军第五十八军奉命进驻南阳剿匪,军部驻玄妙观,因扫盲写字,纸张缺乏,有的战士把《大藏道经》拆开,将书页翻折订成写字练习本,孔庆德军长发现后,严厉批评制止,还教育干部、战士要保护文物典籍。玄妙观于1950年将《大藏道经》交南阳市图书馆保存,存放经书的12个书柜,又宽又高,因房屋紧张,暂放府文庙大殿(改为南阳市人民委员会小礼堂),直到1971年南阳市图书馆搬入小关帝庙(改为工人俱乐部),经书随之转移。存放文庙大殿期间,因人多乱杂,部分书柜被人撬开,损失了一些书籍。据说,还有人在小礼堂开会期间去厕所时,随手从经书中撕下几页当作手纸。《大藏道经》,全书失去云、阳、慎、典四函,另昆、祖、龙、归等80函不全,共失273卷,现藏有508函,共5,212卷。1989年12月,南阳市图书馆新馆落成,《大藏道经》移入新馆珍藏。
1974年经国家文物局鉴定,经书为国家珍品。全国现有三套,其他两套分别藏于北京图书馆和上海图书馆。玄妙观因有《大藏道经》而地位显赫,名重一时,不仅总揽了半个河南的道教大权,同时也成为了政治、军事重心。
吕祖殿祀唐末道士吕洞宾。吕洞宾号纯阳子,京川人。其理论以慈悲度世为成道路径,改炼丹术为内功,改剑术为斩断贪嗔、爱欲和烦恼,对北宋道教教程的发展,有一定影响。吕洞宾被后人列为八仙之一。据说吕洞宾曾于雪夜足夫坐于堂外,信宿露处,后人因就堂中建阁以祀,故又有吕祖阁之称。
(四)园林
1、西北园
位于功德殿后,又名藕花榭,原就有一些基础设施,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经方丈姚祥瑞重加修建。前有五桂堂,后园凿地为池,池有五亩之广,复以周廊,环以曲栏,池中植藕养鱼。园中聚石为山,上有浣香亭,亭东池为藕花榭。西有环翠精舍,南有濠上石梁,其下有月台,横于水中。后有茅草覆顶小亭,名曰:得月亭,亭有对联一副,上联:四面青山开眼界,下联:一池明月澄心源。园中景色宜人,每逢荷花盛开,达官显宦多来此消暑,如清河南巡抚于茆杯,罢职居宛,常来园中游,曾作《元妙观西北园记》,以志其盛。其后,清末南阳总兵谢宝胜(谢老道),民初南阳镇守使吴庆桐,督办刘镇华等,多乐游其中。
五桂堂在园南,堂前旧有桂花树五株,每当金风送爽、丹桂飘香之时,这里便是赏玩桂花的地方。五株桂花树现存一株,堂已不存。
2、宛南公园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绥靖公署督办刘镇华创建,位于观之东北隅,入门为一木牌楼,上书“宛南公园”四字。迎门聚石为山,层峦叠嶂,山后凿池,上置木桥。桥北茅屋五间,名为“话桑麻轩”。轩前有花坛两座,左右置石兽“天禄”、“辟邪”,石兽是从城北汉汝南太守宗资墓前移来(现存放汉画馆)。轩后林木苍郁,中设石桌座椅,以供游人休憩。园西为少怀小学。其北为动物园,泥牛古古责碑移于动物园墙下。再向北为儿童乐园,置有秋千、滑梯、橇板等设施。其后为斗姥阁遗址,阁基高约一米。园东另有一院落,该院落大门砌成箭楼,向公园一面上书“河南地图”,院内一面上书“潼关”,意为西去潼关之道。建园者独出心裁,在院内地上作河南地图。砌瓦片作城池,垒卵石为山脉,以壕沟作滔滔黄河,沟自西向东。园内铺设铁路,平汉、陇海铁路十字交汇于园中。其他如桥函、河流、公路标示分明,每一地均用木牌标签,种植有该地土特产,并加注说明,形象直观。置身园中,便可通览河南全境,使人乐游其中。
二战时期,西北园与宛南公园均被日机炸毁。
玄妙观内旧有水井一口,名“甘露井”,井水甘甜爽口,惜已不存。观内匾、联已都不存,碑碣现存有《藏经阁记》、《泥牛古古责碑》,存放市博物馆。
(五)节日与习俗
玄妙观奉祀主要节日(农历)有:
玉皇圣诞正月初九日
三元节:上元节~正月十五日
中元节~七月十五日
下元节~十月十五日
三清节:冬至~元始天尊
夏至~灵宝天尊
二月十五日~道德天尊
五腊节:天腊~正月初一日
地腊~五月初五日
道德腊~七月初七日
民岁腊~十月初一日
王侯腊~腊月初八日
邱祖(处机)诞日:正月十九日
清明节:清明
吕祖(洞宾)诞日:四月十四日
九皇会:九月初九日
接玉皇圣驾日:腊月十五日子时
王重阳始祖圣诞:腊月二十二日
玄妙观每年盛会两次,一、正月十六日,届时城乡各处所扮装古事,狮子、竹马、龙灯、旱船、高跷等来观表演祭祀。二、二月十五日太上老君诞辰日,道士作道场,诵道德真经,以作寿庆。
每到腊月初八日,玄妙观即施舍“腊八粥”,当日用观内大厨房之隔山灶,以大米、小米、黄豆芽、萝卜等煮满一大锅用于施舍,凡来者一人一碗。
逢灾荒年景,玄妙观开粥场赈济灾民,南阳人称之吃“舍饭”。
南阳玄妙观作为明清之季道教四大观之一,规模庞大,建筑壮观,曾盛极一时,可惜的是,民国以来,由于战争,玄妙观遭受了惨重的破坏。解放后,一直被政府机关占用,道人遣散,塑像被毁,殿堂房舍大部份被拆除,三百余间房舍剩约六分之一,仅存的房舍除改作他用,剩余的亦是岌岌可危,亟待抢修。
陕西楼观台位于陕西周至县毗邻西安,交通便捷,区位优越。历史上,古楼观是中国道教的祖庭圣地,盛唐时为国内著名的道观,历史悠久,闻名遐迩。在中国宗教史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1]
当年函谷关总兵伊喜见到紫气东来,
老子
骑青牛而至,便拜老子
为师,辞官随老子
沿秦岭终南山神仙路西行,昼行夜宿,不几日来到将军山下,只见此处祥云缭绕,四季如春,溪流纵横,鱼翔浅底,百鸟争鸣,龙飞凤舞,牡丹竞放,泉水叮咚,真乃世外桃源,老子
抬头望时,只见一巨石十分奇异,如有人形,豹头环眼,铁面虬鬓,一手执剑,一手执扇,五蝠飞舞,正气浩然,不尽叹到:“道可道,非常道,宇宙造物,天地之始,万物之母,欲观其妙,常有也,钟馗钟馗
赐福镇宅,中榜得魁,真神也……。”洋洋洒洒五千言,由伊喜记录,世谓之《道德经》是也。后
老子
与伊喜结草阿福泉,马放南山,老牛坡放牛,南山不老松下讲道,发现终南捷径后清凉山讲经,楼观台炼丹,铸南山铁案,享南山之寿,是谓道教之祖庭,钟馗
之故里,天下第一福地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