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宅
丁氏故宅
原为清初黄县巨富丁百万家族所建。丁百万是黄县著名富豪,以经营当铺、钱庄起家,清康熙年间始致富。丁氏发迹后,征召邑内外能工巧匠,在黄县城里营造宅第,规模宏大,为清代府式组群布局。屋坐西朝东,为典型北方传统的硬山式砖木结构。建筑群分若干个大院,每个大院由若干个四合院组成,疏密得当,浑然一体,古朴大方。如今的丁氏故宅,只是丁氏家族八大支系中的“西悦来”一支遗存下来的部分宅居,现存55栋243间,占地约1.5万平方米,不足其原有整体规模的十分之一。鼎盛时期,该家族宅第多达3400余间,遍及大部分黄县城区,气势恢宏,冠绝一时。建筑特点抬梁式木构架结构:在前后柱间架设大梁,大梁之上重叠数层小梁,用来承托屋顶,逐渐缩短,构成两面坡形式。在左右柱间架设额枋,在额枋之上对应梁头间架檩,檩上架椽,构成了抬梁式建筑的空间骨架。
笆板:屋面笆板上面覆有三层材料,第一层为1公分厚的白石灰,称护板灰;第二层用熬制的糯米汁、优质黄土和白灰三种材料搅拌而成,以2.5公分厚抹上;第三层是抹草泥,最后覆瓦。这样,不论风雨如何肆虐,即使瓦片全部破碎,也不会漏雨。
黄县房
仰合鱼鳞青瓦:泥质鱼鳞灰瓦覆盖,呈曲线形;下雨时,雨水经过缓冲后,流至屋檐垂直落下,形成一排排水帘,既实用又壮观。中门开在一线上:故宅整体为清代府式组群布局,属套院式封闭群体,四周以墙围合,外形酷似宫城,采用传统中轴分界对称格局。如,“爱福堂”与“履素堂”便以一条更道为中轴分界线,纵贯东西分成封闭的两大宅院,每个大院又由横向五进四合院落组成。尤为讲究的是,从第一院落正厅到最后一幢房屋的前后中门都处在一条中轴线上,当有重要礼仪时,中门全部打开,直贯始末。
黄县房
门当户对:大门两旁的石鼓,称为门当;门框上方的四个门簪,称为户对。黄县房
福囤子:房顶对称的龙头,称为正吻,有镇宅避邪之威,龙头之间的脊饰,俗称"福囤子",表示家中粮食满仓,已逾屋顶。黄县房
主仆有别礼仪多:故宅院落地面铺设考究,石块的色彩、形状区分明显。如,“爱福堂”与“履素堂”之间的更道用青色不规则石块铺成,是仆人、佣人、更夫走的路。而主人走中门,中门之间院落地面由方正白色理石铺成。主仆所走道路不同,彰显封建等级。五脊六兽:故宅屋顶飞檐饰以龙头吻兽。在岔脊上,分列着5个形态怪异的小兽,建筑学上称为行什、斗牛、獬豸、狻猊、押鱼,民间俗称“五脊六兽”“兽狗子”。
黄县三雕技艺:照壁上的喜鹊登梅图,潇洒飘逸,线条流畅。建筑中的额、枋、柱、门裙板等部分的木雕,雕工细腻精湛,在与雀替相连的额枋部位,用镂空法雕出吉祥图案,配有浮雕佛手、寿桃、石榴、葡萄、珊瑚、灵芝、荔枝、如意、八宝图等,旨在表现宇宙万物,循环往复,生生不息的运动规律,给人以美的享受。尽管其中有宣传封建礼教、追求功名利禄的内容,但也含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
黄县房
彩画:屋檐内外和木构件上的彩画,融我国南北两派之长,兼有和玺彩画的显赫、旋子彩画的点金、苏式彩画的花鸟鱼虫之灵气,且图案中的画题饱含寓意,多喻美好吉祥,被誉为黄县派的典型代表,也是黄县房”的独特之处。彩画后的木构件,既可达到防腐之目的,又给人以“雕梁画栋,金碧辉煌”的文化美感。彩画的色调上以青绿为主,意味水生植物。按照道家五行说“水能克火”,可使建筑免遭火灾。这是出于一种象征和美好的文化愿望,给人以精神慰藉。实用性能:为适应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经济的需要,“黄县房”在使用功能上讲究实用性。每个堂号都建有家学院、车马院和园子。大院生活居住区内有粮库、汤米房、书房、水房、厨房、账房、草房、更夫屋、佣人屋、磨屋、碾屋、猪圈、厕所等;为适应日常生活之需要,每幢住房均设有阁棚(楼),起储藏室作用,上面存放衣箱及平日不常用的物品。
抗震性能:屋架主要依靠柱子和梁架组成框架结构,起支撑作用。墙壁只是用于分隔空间,不起承载作用,以使门窗和内外空间变化,达到最大限度的灵活与自由,充分体现出我国古代建筑中“墙倒而屋不塌”的优点。由于丁家建筑结构严密坚实,抗震性能很强。1969年7月,渤海湾发生7.4级地震,波及黄县,震坏了城乡房屋9000余间,倒塌3633间,而丁家建筑却纹丝不动,坚固如昔;1975年辽宁海城、营口发生7.5级强烈地震,亦波及黄县,城乡建筑物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坏,而丁家建筑未受丝毫影响。
履素堂现存丁氏故居中,规格最高的要算是“履素堂”客厅院落。
进了大门,迎面一面依山照壁,主体由青砖砌成,顶部翘角,饰以吻兽,照壁心悬挂一木牌,上书“鸿禧”。左侧为一道担梁式卷棚顶垂花门,为二道门。门口两只石狮镇守,黑漆金边大门上四个朱漆门簪,顶部梁架上描绘旋子彩画,顶部五块花板上分别镌刻着松、竹、梅岁寒三友和两首诗词。金漆万字符檐椽和金漆点缀的梅花飞椽上,是屋檐的团寿仰合瓦。垂花门里侧两根柱子之间,为四扇屏门,这屏门类似屏风的作用,是礼仪之门,平时家人走两边,遇到重大活动才打开。屏门上部分自右至左刻着“福寿康宁”四个隶书。方三块花板上绘着梅花、鲤鱼等画面。整个垂花门黑漆大门和立柱,青瓦覆顶,青、绿二色彩绘,金、朱点缀,显得富丽堂皇,典雅大气。
黄县房
二进院子地面为石灰石菱形拼图,中间镶嵌小鹅卵石。东西各三间卷棚硬山厢房,黑漆柱子,汉白玉鼓形柱础,四扇六抹头朱漆隔扇门雕刻精美,裙板雕刻拐子龙和篆书“寿”字,心屉是倭角纹套方形花格,间以如意和铜钱图案。东西两间各四扇花格窗亦是玲珑剔透。五间正屋是客厅,为五架梁带前廊硬山结构。屋顶正脊和四条垂脊共六条鸱吻,四条垂脊前五个脊兽,既是身份的象征,也是建筑风水的考虑。三级垂带踏跺拾级而上,四根汉白玉鼓形柱础的黑漆檐柱和金柱前后排列,犹如八个卫兵列队守卫,抱头梁和穿插枋前方雕饰吉祥图案,梁柱间的雀替上,雕刻着一条金色虬龙口吐斗拱,支撑起上面的青、绿、红彩漆描绘的卷草纹结构。五开间皆是四扇海棠纹雕花隔扇门。檐廊两侧的廊心墙是青砖拼砌的龟背锦图案。屋内空间高大,靛蓝色望板和金、朱两色的梁架间的装饰雕刻描绘,为幽暗深邃的空间增添了些许明快。这客厅按照礼制左祖右宗布置,一左一右设神龛和壁橱,左侧供奉列祖列宗的神位,右侧供奉六神。中间大条案上陈设插屏、瓷瓶,寓意平平静静。
环顾客厅屋内院落四周,犹如进了一个清代书画金石大家书法雅集。屋内后金柱上悬挂着清代书画篆刻家吴熙载题写的“如良金美玉无施不可,非精墨佳笔未尝辄书”;清代内阁学士、吏部尚书贾桢题写的:“勤俭持家能遵祖父诒训便为世业,诗书宜兴莫使子孙废读即是福基”;前金柱清代榜眼、进士王鸣盛题写的:“庭有余香谢草郑兰窦桂树,家无别况唐诗晋字汉文章”;乾隆进士、书法家铁保题写的:“岚阳云树伊川月,灵运诗篇逸少书”;前檐柱清代金石学家、进士陈介祺题写的:“绿粉杨柳湘帘细,红压樱桃斗帐低”;清“扬州八怪”之一的金农漆书:“且与少年饮美酒,更窥上古开奇书”。院子北厢房檐柱金石大家邓石如题写的:“客去茶香留舌本,睡余书味在胸中”;南厢房刘墉题写的:“鱼游墨沼苹风暖,燕入书林杏雨浓”;垂花门里侧柱子上赵之谦书写的:“阳春已归鸟语乐,溪水不动鱼行迟”;以及前金柱里侧包世臣、冯登府题写的对联等等。
西河阳村古村落简介“城里有丁家,乡下有西河阳。”是说,西河阳村的房子与当时黄县城里“丁百万”家的齐名,它们都是黄县房的典型代表。
西河阳村
西河阳村,属于诸由观镇,东与东河阳村毗邻,南隔丛林寺河遥望西张家村,北接庄头村,西依黄水河,周围农田、果园环绕,264省道从村东南斜贯而过。地势略呈东南高、西北低,微向海面倾斜。村域面积0.92平方公里,村庄面积0.21平方公里,村周有樱桃园、苹果园、葡萄园约0.33平方公里。该村户籍人口1000多人,常住人口800人。主要有张、王、马三大姓。明崇祯年间,河阳村以小沙河为界,一分为二,河西为西河阳村。明初,王氏、张氏家族迁居西河阳村,王氏族人住在龙街周围,张氏族人住在村东。明末,马氏族人迁到西河阳村,住在村南。
西河阳村商业发达,清代村中手工业有粉坊、酒坊、豆腐坊、果子铺等。外出经商的有百余户,知名商号有王氏的“吉元”“协兴万”“同德店”,马氏的“三合”“万茂”等。这些商户一面在外挣钱,一面回乡营屋置产,造就了西河阳村的历史繁荣。
吉元故居黄县房
王氏“吉元”故居位于村中西北,由王氏族人王成万在黄县创办商号“吉元”船行,发迹后所建居住建筑群。故居四周院墙高耸,房屋木构梁架。入门为精雕影壁,院内中轴石块铺地。整个布局中轴对称,院内套院,门内有门,方正统一。北为正房五间,上设阁棚,屋面覆仰合鱼鳞青瓦,两侧为厢房,倒厅为客房和耳房。现为烟台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同德店故宅黄县房
王氏“同德店”故居位于村中西北,由王氏族人王大清在淄博张店开设“同德店”杂货铺,发迹后回乡所建。故居建于清代道光年间,现存房屋10余栋。故居中轴对称,方正严谨,由前院、正屋、后花园组成。前院有砖雕照壁,倒座为客厅和耳房,正房五间,中为过道和东西火灶,两侧为卧室和套间。正房后有夹道,通后花园。建筑特点这些老房子,作为突出体现以“家”为本的民居,既显示着“贵精而不贵丽”,又有“贵实用而不贵侈华”的特色。这些老房子沿袭了西周以来的前堂后室多重庭院的设计,在居住上讲究尊祖敬宗、长幼有序、男女有别、内外有异。院内处处可见匠心:从居住的主体建筑来看,呈中轴对称型,院内套院,门内有门,结合即是整体,分开独立成章;从院落布局上看,现存的各处老房子方正统一,呈庭院式组群布局。建筑的每组院落都给人以庄重、稳定、中和的感觉;每组院落又由围墙和房屋围合成数进四合院,形成一个宁静、安全、舒适而又显得封闭严密的环境氛围;每组庭院的第一进院落,是围绕正房组成的空间形式,上为正房,两侧为厢房,倒厅为宾房。院中的路面均用石块铺就。纵观这片民居,院墙高耸,房屋宽敞,庭院深邃,是出于封建礼制要求和人们的居住需要而建造的。
门窝子:门上方的窝子叫门窝子,可减轻上方墙体对门框的压力,也可存放一些物体,还有增加美观的作用。
黄县房
石墙:采用当地诸由观青石,学名火山岩。据说能辟邪,有冬暖夏凉的作用。火山岩强度高、保温、隔热、吸音、防水、防火、耐酸碱、耐玷污性、耐腐蚀、耐霉变、且无污染、无放射性等,是理想的天然绿色、环保节能墙面饰材。传统式黄县房传统的“黄县房”都是座北向南,院墙四围,门楼高耸。进入街门,迎面是一道照壁。照壁上凸砌出一个二米左右的正方,其顶端和四围,多用特制的细砖小瓦构筑,有的还在砖瓦上刻纹雕花,异常精致。照壁正中,或描上一个大大的“福”字,或彩绘一幅“鹤鹿同春”、“老寿星”以及山水、花鸟等壁画,从门口望去,恰似一方五彩斑斓的民间浮雕。
绕过照壁,便是正房。正房全系四梁八柱的木结构,按古建筑模式,先立柱架梁,后砌石垒砖,因此具有较高的抗震能力。房顶多仿殿宇造型,高脊横卧,脊角昂翘,房坡有摺,青瓦扣垅。观之端庄雄伟,住之冬暖夏凉。内部大多壁隔四间:进间为厨房,兼作走廊,东西两灶分别通向左右两间的卧室火炕,其中一间卧室又通联套间。套间多作储藏室用,也可供儿女们回家探亲时住宿。房间内,天棚罩顶,石灰粉墙,玻璃门窗,宽敞明亮。院内,东西建有对厢,用来储粮、盛柴或放置农具。其他厕所、猪圈、鸡舍等附属建筑,也各得其所。
黄县三雕黄县房
木雕主要用于门窗、房间隔扇及梁头、枋心的装饰。龙口居民大都为封闭式的四合院落,通街临衢之门为街门,高大的门楼里,门楣上木雕门篡有两个或四个,其正面雕吉祥图案,刻福禄寿禧。往上为门头,是挂匾的地方,旧时有功名的人家,在这里悬挂官府乃至皇帝赏赐的木雕匾额。二门及房门的门篡则为木雕云纹及蝙蝠,着青、绿、丹三色,均以白色破色。在二门与房门之间,一些大户人家还建仪门,仪门集古建筑木雕之大成于一处,飞檐流彩,朱门垂花,门之上下两端,刻横长条流云、异兽、蝙蝠,仪门总体涂丹粉,间以佛青、石绿点染。龙口建筑木雕有浮雕、圆雕、透雕等多种形式,均雕工精细,层次分明,具有独特的艺术色彩。黄县房
石雕在龙口房屋建筑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街门象征着家庭的尊严,旧时名门望族的门楼用石条砌成高高的台阶,台阶左右备上马石,墙上装栓马石。门坎两边有一对石墩,这是一种上边有臼,可以托住门扇转动的石雕,大户人家的门墩常常伸出门外。圆雕成石狮、石鼓等形状,石狮应用镂空雕法,狮口含珠,且能滚动自如。龙口石雕的祖师当称明代打磨张家村的张大滨,其石艺传人张玉礼等六人,一九五九年曾应召赴京修建人民大会堂,因巧制门灯台座的荷瓣型大理石抱脚受到中央工程指挥部的奖励。砖(瓦)雕被广泛的运用于老式民房建筑中,这种以泥土、砖瓦为原料的雕刻艺术品,有捏活和刻活之分。捏活是将各种图形先用模具制作好,再送进窑里烧为成品;刻活是在砖上直接刻制各种浮雕。常见的捏活是房脊上安装的六个脊兽及阴、阳滴水瓦,人们称这些小兽为“兽狗子”,从前到后依次为走投无路、赶尽杀绝、跟腚帮捣、顺风打旗、坐山观火和吻兽,统称为五脊六兽。阴、阳滴水瓦头上刻福或寿一类的吉祥文字或图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