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子监博物馆
门票价格:成人 30元/人;半价门票:15元/人中、小学生凭有效证件免票,大中专学生凭证购买半价门票;持老干部离休证免票;现役士兵凭有效证件免票;身高不足1.2米的儿童免票;残疾人凭残疾人证件免票。
开放时间开放时间:8:30-16:30(15:30停止进入)
注意:
每周一例行闭馆。
每日限时限额180人,采取全员实名制分时段网上预约参观,须至少提前1天预约。
预约方式:
通过“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官网及官方微信公众号预约次日起7日内的参观名额。[5]
安全提示严禁吸烟,勿刻画、涂抹、触摸裸露展品及碑刻。自觉遵守公共秩序,勿喧哗、追跑打闹。爱护古树,勿践踏绿地。保持公共卫生,勿随意投掷、丢弃杂物。通行扶梯、通道、走廊时请注意安全。衣冠不整、醉酒、精神障碍者谢绝参观。[1]
发布公告该馆发布公告称,因近期全市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周边的北新桥街道及和平里街道均为疫情中风险地区,该馆决定,自2020年6月21日(周日)起采取临时闭馆措施,对观众暂停开放参观,恢复开放时间将另行通知。
交通信息乘104、108路到方家胡同站下车往北走100米看到国子监街牌楼右拐直走可到达;乘116、684路、地铁到雍和宫站往南走50米,看到成贤街牌楼左拐直走可到达。
主要景点北京孔庙北京孔庙始建于元大德六年(1302),大德十年建成(1306)。历代多次重修,为元、明、清三代祭孔建筑,又名"先师庙"。庙坐北朝南,大门称先师门,仍保持元代风格。
北京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
孔庙大成门北京孔庙主体建筑都覆以黄色琉璃瓦,是封建社会的最高建筑规制。整座孔庙建筑布局科学,规模宏大,凸显皇家气派。北京孔庙与其他地方的不同,因为它有碑林,其实就是一部石刻的功名簿。元、明、清三代的读书人,凡中了举人的就在此立一块石碑,“一举成名天下闻”。先师门(又称棂星门)是孔庙的大门,面阔三间,进深七檩,单檐歇山顶,基本上保留了元代的建筑风格,先师门两侧连接庙宇的外围墙,犹如一座城门。进入先师门,迎面看到的便是大成门。大成门创建于元代,清代重修,面阔五间,进深九檩,单檐庑殿顶。整座建筑坐落在高大的砖石台基上,中间的御路石上高浮雕海水龙纹图样,五龙戏珠,栩栩如生。大成门前廊两侧摆放着10枚石鼓,每枚石鼓的鼓面上都篆刻一首上古游猎诗。这是清乾隆时仿公元前8世纪周宣王时代的石鼓遗物刻制的,那难辨的文字和深邃的诗意恐怕只有学识渊博的孔老夫子才能完全理解吧。第一进院落是皇帝祭孔前筹备各项事宜的场所,其东侧设有宰牲亭、井亭、神厨,用于祭孔三牲的宰杀、清洗和烹制。两侧有神库、致斋所用于祭孔礼器的存放和供品的备制。北京孔庙大成殿
第二进院落是孔庙的中心院落,每逢祭孔大典,这里便钟鼓齐鸣,乐舞升平,仪仗威严。大成殿是第二进院落的主体建筑,也是整座孔庙的中心建筑,是孔庙内最神圣的殿堂。大成殿始建于大德六年(公元1302年),后毁于战火,明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重建,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将殿由7间扩建为9间。殿内金砖铺地,内顶施团龙井口天花,其规制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高建筑等级,堪与故宫太和殿媲美。殿中供奉孔子“大成至圣文宣王”木牌位,神位两边设有配享的“四配十二哲”牌位。神位前置祭案,上设尊、爵、卣、笾、豆等祭器均为清乾隆时的御制真品。大殿内外高悬清康熙至宣统9位皇帝的御匾,均是皇帝亲书的对孔子的四字赞语,是珍贵的文物。孔庙奉祀人物孔庙的第三进院落最具特色,由崇圣门、崇圣殿和东西配殿组成独立完整的院落,与前二进院落分割明显而又过渡自然,反映出古人在建筑部局上的巧妙构思。这组建筑称为崇圣祠,是祭祀孔子五代先祖的家庙。建于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清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重修,并将灰瓦顶改为绿琉璃瓦顶。崇圣殿又称五代祠,面阔五间,进深七檩,殿前建有宽大的月台,月台三面建有垂带踏步各十级。殿内供奉孔子五代先人的牌位及配享的颜回、孔伋、曾参、孟轲四位先哲之父的牌位。东西配殿坐落在砖石台基上,面阔三间,进深五檩,单檐悬山顶,内奉程颐、程颢兄弟、张载、蔡沈、周敦颐、朱熹6位先儒之父。
三进院落及其建筑有明确的建筑等级差别和功能区域划分,和谐统一地组成一整套皇家祭祀性建筑群落,是我国古代建筑的杰出代表。
国子监北京国子监坐落在北京东城区安定门内国子监街(原名成贤街)15号,与孔庙相邻。国子监整体建筑坐北朝南,中轴线上分布着集贤门(大门)、太学门(二门)、琉璃牌坊、辟雍、彝伦堂、敬一亭。东西两侧有四厅六堂,构成传统的对称格局,是我国现存唯一一所古代中央公办大学建筑。
主要建筑
辟雍
集贤门是国子监的大门,门内院子东西设有井亭,东侧的持敬门 与孔庙相通。进入国子监的第二门—太学门,就是国子监的第二进院落,里面有琉璃牌坊,辟雍和彝伦堂。国子监牌楼
琉璃牌坊
走过太学门,就是国子监二门内大型琉璃坊牌坊,它是北京唯一一座专门为教育而设立的牌坊。正反两面横额均为皇帝御题,是中国古代崇文重教的象征。位于集贤门内,是三间四柱七楼庑殿顶式琉璃牌坊,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
辟雍
国子监辟雍是国子监的中心建筑,建于中轴线中心一座圆形水池中央的四方高台上,是一座方型重檐攒尖顶殿宇。四面开门,设台阶六级。辟雍周围环绕著长廊,四面架设精致的小桥横跨水池使殿宇与院落相通,这种建筑形制象征着天圆地方。乾隆皇帝之后,每逢新帝即位,都要来此做一次讲学,以示中央政府对高等教育的重视。六堂是位於辟雍左右两侧的33间房,合称为六堂,分别为:率性堂、诚心堂、崇志堂、修道堂、正义堂、广业堂,是贡生、监生们的教室。
彝伦堂
彝伦堂位于辟雍大殿以北,元代名为崇文阁,明代永乐年间予以重建并改名为彝伦堂,早年曾是皇帝讲学之处,兴建辟雍之后,则改为监内的藏书处。
敬一亭
敬一亭位于在彝伦堂之後,是国子监的第三进院落。建于明嘉靖七年,设有祭酒厢房和司业厢房和七座御制圣谕碑,是国子监祭酒办公的场所。在孔庙与国子监之间的夹道内,有一处由189座高大石碑组成的碑林。石碑上篆刻着儒家经典:《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孟子》、《尔雅》。这部石经的蓝本是雍正年间的江苏金坛贡生蒋衡历时12年手书而成。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下旨刻石立碑。全部石经共计63万余字,规模宏大,楷法工整,内容的准确性和刻制的精美度都优于西安的“开成石经”,而在规模上也是仅次于西安碑林的全国第二大碑林。相传乾隆命和珅、王杰为总裁,彭元瑞、刘墉为副总裁来考订经稿。彭元瑞以宋元善本十三经核订蒋衡手书的经稿,并把俗体字均改为古体字,使经文更加完善规范,古意大增,受到乾隆赞赏,被授以太子太保衔。这使和珅嫉恨非凡,权倾朝野的他命人在一夜之间挖去石碑上全部改过的古体字。直到和珅垮台后,古体字迹才得以重新修复,至今碑面上还有一块块挖补的痕迹 国子监第一任祭酒是元代著名理学家许衡,当时有学生200余人。在这里学习的学生叫“监生”,大致有三种来源:一是从全国各地秀才中选拔的正途监生,到此作进一步深造;二是外国留学生,大致来自高丽、逞逻、交趾、俄罗斯等;三是“捐监”,挂名监生,只要交足银子,就能领取“监照”,算是监生。
发展历史馆舍简介孔庙占地22000平方米,有三进院落。中轴线上得建筑依次为先师门、大成门、大成殿、崇圣祠。前院东面有碑亭、神厨、省牲亭、井亭;西面有碑亭、致斋所,并有持敬门与国子监相通。两侧排列着198通元、明、清三代进士题名碑,可有51624名进士的姓名、籍贯、名次,是研究我国科举制度的珍贵实物材料。大成门外有乾隆石鼓和与之有关的两座清代石碑。中院的主要建筑为东西庑和13座御碑亭;后院崇圣祠独立成院,集合成北京孔庙完整的古建筑群体。
国子监是元明清三代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又称“太学”“国学”。它始建于元代至元二十四年(公元 1287年),明代永乐,正统年间曾大规模修葺和扩建,清乾隆四十八年又增建“辟雍”一组皇家建筑,形成现在的规制。国子监整体建筑座北朝南,为三进院落,占地面积二万七千多平方米。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着集贤门(大门)太学门(二门)琉璃牌坊,辟雍殿,彝伦堂,敬一亭。古代在国子监读书的学生称为“监生”。国子监不仅接纳全国各族学生,还接待外国留学生,为培养国内各民族人才,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曾起到积极的作用。国子监主体建筑经历700多年依然保存完好,是唯一保存完整的古代最高学府校址,国子监以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建筑风貌,深厚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2]
历史沿革要追溯孔庙的历史,当然是源远流长。史载,鲁哀公在孔子去世后第二年(前478年),鲁哀公下令在曲阜阙里孔子的旧宅立庙。将孔子生前使用的衣、冠、车、琴、书册等保存起来,并且按岁时祭祀。这样说来,历史上第一座孔庙距今已有2488年了。
孔庙,又称文庙,先师庙,是祭祀孔子的圣庙。在中国,孔庙遍布各地,但孔氏家庙全国仅有两处,一在山东曲阜,一在浙江衢州。而北京孔庙规格最高,是元、明、清三朝皇帝举行国家祭孔的场所。除中国外,日本、韩国、东南亚乃至欧美各国也都建有孔庙。
京城唯一保存四座牌楼的古巷――
国子监街北京历史上重要的街巷,常以牌楼为主要标志。然而随着城市的变迁,几乎已将这种标志冲刷殆尽。现今京城,唯一仍依清代规格保留下来的古老标志的街巷,仅存于安定门内国子监街(又名成贤街)。横贯街巷四座一间式彩绘牌楼,将这条浓荫蔽日的小街,点缀的分外古朴庄肃,著名的北京孔庙就坐落在这条街巷的东端。
由于孔子被誉为圣人,明代以后还享有某些与皇帝相等的待遇,故而在孔庙大门外东西两侧二十米处,各设一座清代下马碑,碑身正背两面,分别镌刻:“官员人等至此下马”满、汉、蒙、回、藏、托忒六种文字。文官到此下轿,武官到此下马,即便皇帝亲临,也要下辇步行,以表庙门森严、圣贤至上,孔子地位之尊。同时在孔庙大门前还设有镶嵌琉璃雕花砖影壁一座,以示孔庙的威严。
左庙右学―北京孔庙和国子监的兴建
元世祖忽必烈定都北京后,为了加强思想统治,笼络汉族民心,下令袭历代旧典,命宣抚王楫于金枢密院建宣圣庙,祭祀孔子。据《元史·哈刺哈孙传》:“京师久阙孔子庙,而国学寓他署,乃奏建“庙学”。元成宗铁木耳大德六年(1302年),在今址建庙,元大德十年(1306年)建成,西邻国子监,(又称“太学”)构成左庙右学规制。
北京孔庙,占地22000多平方米,以大成殿为中心,南北成一条中轴线,三进院落,建筑左右对称,主体建筑依序为先师门、大成门、大成殿、崇圣祠。经历代多次扩建修葺,至民国五年(1916年),才最后竣工。至此,北京孔庙形成现今的规模和布局,成为仅次于山东曲阜孔庙的全国第二大孔庙。
国子监古代又称为太学,其历史其实更为久远,传说中的五帝时期便有了太学雏形,而夏商周也有各自名称,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周代天子有五学,分别为东西南北四学(即东序、瞽宗、上庠、成均)加上中央之学即辟雍。公元前124年,汉武帝设太学,立五经博士。直至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才正式设立国子监,并开设进士科,开创了科举取士的先河。
国子监始建于13世纪的元朝(1287年),是元、明、清三代国家管理教育的行政机关和最高学府,至今已有7百多年历史。
国子监作为古代中央大学,历来倍受国家重视,多有修建,尤其是经明永乐、正统年间分别进行的大规模修缮,清乾隆年间增建辟雍后,形成了今天的建筑规模和格局。民国时期和新中国建立后,也曾对国子监进行过不同程度的修缮,致使这座古老的大学至今保存完好。1961年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国子监平面整体呈南北走向的长方形,由三进大型院落组成,占地面积2万7千多平米,中轴线上由南向北依次排列集贤门、太学门、琉璃牌坊、辟雍殿、彝伦堂、敬一亭。主体建筑两侧有“二厅六堂”、御碑亭、钟鼓亭等,形成传统的对称格局。国子监前院东侧由“持敬门”于孔庙相通。
国子监招收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其中包括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国子监又是全国唯一可以接受外国留学生的学校:琉球、日本、朝鲜、越南、泰国、俄罗斯等国的学生,也曾在国子监读书。国子监为培养全国各族学生成长,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发挥过积极的重要作用。
1961年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至2005年,随着首都博物馆和首都图书馆及少儿馆陆续迁出,孔庙和国子监又重新归于一体。2008年奥运会前夕,市委市政府和文物局又专门斥巨资对其进行了大规模修缮,才终于有了今天孔庙和国子监焕然一新的面貌。2008年6月,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正式成立并全面对外开放。
孔庙和国子监的历史意义
北京孔庙和国子监作为元明清三代皇家祭孔的重要场所,以及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机构,曾经担负着如同现代北大、清华、中央党校以及教育部等的文化教育职能。1901年传统的书院被改为学堂(如京师大学堂),而后1905年,读经被废止,延续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也被废除。孔庙和国子监的教育和行政职能也趋于式微,孔子、儒学教育全面弱化。党和国家领导人充分意识到传统文化对重塑国民精神的重要性,现代教育改革也逐步开展,渐渐加大传统文化、儒学及其精神在教学内容中的比重。比如,初中课本加入了一二十条《论语》,高中开设先秦诸子选修课。从而,孔子、儒学从体制外逐渐转到体制内,尽管是部分引进。我们今后应该继续努力加大传统文化元素的比重。
孔庙国子监是北京乃至全国的国学圣地。为全面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加快首都功能核心区文化发展,推进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设,根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和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以及《关于大力推动首都功能核心区文化发展的意见》,市委市政府提出建立孔庙、国子监为中心的国学文化展示区。并特别强调,要对孔庙、国子监进行文化功能复兴,修建高规格、高品位、高质量的“进士题名碑展示廊”和“十三经碑林展示廊”,进一步提升文物环境和基础设施品质,建设世界儒学研究、传播中心,举办有影响力的弘扬国学活动,传承国学文化。
根据市委市政府的要求,要以展示弘扬民族文化为核心,办好传统特色文化活动。首先是策划推出孔庙国子监国学文化节等传统文化活动。其次是推广节庆文化,将现代文化活动与传统民族节日相结合,利用春节、元宵、端午、中秋举办大型节庆活动,吸引北京友好城市和有相同节庆国家的文化组织参加。[3]
机构历史北京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开馆2004年,长期“蜗居”在孔庙和国子监内的首图、首博陆续迁出。2005年,北京市委市政府拨款2000万元,专项用于孔庙国子监百年大修。长期各自为政的“左庙右学”终于合二为一。
国子监博物馆
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国子监是中国元、明、清三代国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机关和 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而孔庙则是皇家祭孔之地,两者相伴,形成“左庙右学”。新中国成立后,国子监里开设为首都图书馆,首都博物馆则在孔庙内建立。随着首都图书馆与首都博物馆社会影响的提高,需要有良好硬件设施的现代化场馆来满足服务功能,北京市政府经过慎重研究,决定将二馆陆续迁出,于是“空”出了国子监与孔庙。孔庙与国子监修葺一新,合并成一个博物馆,重新对外开放。2008年6月14日,作为中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着700多年历史的国子监古街重新以“旧面容”示人,经过修缮后的孔庙和国子监已经恢复了历史上的格局与规制,正式对外开放,北京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正式开馆。
合并后的展厅面积由原来的1500平方米扩大到1万多平方米,还增设了700平方米的临展厅。孔庙中路复原陈列、《大哉孔子》展、孔庙历史沿革展、国子监辟雍复原陈列、国子监原状陈列展、金榜题名-中国古代科举展等6个长期展已布展完毕,北京伦敦图片展、百年长城回顾展等展览将接踵登陆临展厅。
建筑文化实际上,最初的元代统治者并没有设置“庙学”体制的计划,而是经过当时许多人的劝说、建议、规划,前后历经元世祖忽必烈、元成宗铁穆尔、元武宗海山三朝才最终营建了孔庙和国子监的元代建筑群。这些历史人物包括冯志亨、王檝、刘秉忠、哈喇哈斯、贾驯等等。
元初,燕京之地刚刚从战火中平定下来,公元1222年重臣宣抚王檝向蒙古太宗窝阔台建议,将金朝城南的枢密院旧址改建成宣圣庙(孔庙),以便春、秋两季能有地方进行释奠礼,之后得到太宗应允。蒙古太宗窝阔台六年(公元1234年)攻灭大金,重臣王檝采纳道士冯志亨的建议又向太宗窝阔台建议在原金国枢密院旧址设立国子学并获得准许。这应是北京孔庙和国子监建设的最早萌芽。
公元1266年,登基即位的忽必烈命令开始兴建元朝新都,建都地点就选在金代的中都故地即现在的北京地区。负责元代新都整体规划的是刘秉忠,可以说刘秉忠是元大都的主要设计者,他还为忽必烈取《易经》“大哉乾元”句设计了新的年号“元”。刘秉忠规划新都城时参考儒家经典《周礼·考工记》后,“作都城画地,宫城之东为庙学基”。从那时起,孔庙和国子监就有了确切的规划位置。但是规划好的大都“庙学”在忽必烈朝没有立即动工修建,当时的“庙学”都修建在上都开平(今内蒙古锡林浩特市南面的正蓝旗)。
过了三十多年后,元大德三年(公元1299年)中书左丞相哈喇哈斯奏请元成宗铁穆尔筹建大都庙学,选名儒为官学,采近臣子弟入学。元成宗批准了这一奏请,却因种种原因一直拖延了四年没有开工。直到大德六年(公元1302年)六月,在哈喇哈斯的直接督促和指挥下,修建文宣王庙的工程才在京师正式动工。在建设孔庙的工程中有一位汉族官员在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组织管理作用,他就是贾驯。修建孔庙过程中,位任工部奉正大夫的贾驯“入理曹务,出营庙事”,不管风吹雨打还是烈日寒风,贾驯始终坚守在现场亲自组织指挥,具体到涂墙墁地、砍削梁材,他都亲自谋划、指点。终于在大德十年(公元前1306)八月,京师孔庙在忽必烈朝规划的“庙学”位置上终于建成。
修建京师孔庙的同时,御史中丞何玮对成宗皇帝提议说:古老的唐、虞几代部落和古国,国都所在地和居民的小巷都有学习的场所,现在既然孔庙已经盖成,最为适宜的是在它的西边营建一所太学为好。成宗铁穆尔也批准了何玮的提议。大德十年(公元1306年)正月,京师孔庙竣工前七个月,营建国子监的浩大工程也正式开工。历经三年终于在元武宗海山至大元年(公元1308年),南北方向两进院落、拥有数十间教室的国子监正式竣工。从1267年设定规划“庙学”到最后的完全建成,历经世祖忽必烈、成宗铁穆尔、武宗海山三朝近41年之久。
展览介绍孔子周游列国该馆共有6个长期展,即4个基本展及2个复原展。其中基本展中,《大哉孔子》主要介绍孔子生平及儒家思想的广泛传播;《北京孔庙历史沿革》细数了这里在全国1300余座孔庙中各类“之最”;《中国科举制度》通过珍贵文物再现科举历史;《国子监原状陈列》相当这所古代大学的“功能图”,标明博士厅相当于教研室、绳愆厅是教导处等,方便观众了解各建筑用途。两个复原展位于孔庙和国子监中路,分别真实再现了清末祭孔和皇帝讲学时的状况。
大成殿孔庙中路复原主要是中轴线上的大成门和大成殿。大成门古时又称戟门,因门内左右列戟而得名。复原后使之名副其实,门内列戟二十四把,彰显出孔庙的庄重和威严。大成殿是孔庙的主体建筑,是国家祭祀孔子举行典礼的场所。复原后殿内孔子、四配、十二哲的牌位描金,幔帐更新并修复了御题匾额。按照古代规制恢复以“太牢”祭祀孔子的各项陈设,其中祭祀礼乐器大部分是珍贵的文物原件。殿内庄严肃穆,让人油然而生崇敬之情。为了使观众对祭孔礼仪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殿内设置屏风式展版,介绍孔子、四配、十二哲以及祭祀的礼乐器等。
辟雍的复原陈列是根据乾隆皇帝修建辟雍后,于乾隆五十年(1785年)第一次“临雍讲学”时的陈设和场景复原的。一应设施均使用实木老料,精工细琢,原汁原味地呈现于观众面前。
藏品文物藏品数量(件套) 1,857
珍贵文物(件 套)1,067
北京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
清代十三经碑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有文物2000余件(套)主要包括:石器、石刻:元、明、清三代《进士题名碑》,明正统九年至道光九年《碑亭》,康熙五十四年制《编磬》,乾隆六十年刻立《十三经》碑碣,乾隆年刻制《周秦石鼓》等青铜器:乐器,康熙五十四年制《八卦流金编钟》,乾隆年制《镈钟》;食器,乾隆年制豆、簠、簋、铏;酒器,乾隆年制爵、尊;杂项,香炉、蜡台、香挡、镜、钱、庙灯等。
铁器:香炉、蜡台。
瓷器:光绪年制盘、碗、豆、尊、爵、壶。
竹器:笾、篚。
木器:顺治至宣统年制,木匾、木豆、木簠、木簋等;康熙至乾隆年制乐器,古琴、瑟、敔、柷等。
玉器:乾隆年制,碧玉描金龙文特磬。
获得荣誉2020年5月13日,入选2019年度全国博物馆名录。[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