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城古城历史简介
兴城城墙
兴城城墙(Xingcheng City Walls)是中国明清城防建筑。在辽宁省兴城市区。兴城明代称宁远卫,清代改宁远州,是辽东长城防御体系中一座重要卫城。城墙始建于明宣德三年(1428年),后经明天启及清初陆续培筑加固而成。明将袁崇焕曾据此城抗击努尔哈赤和皇太极。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城墙布局兴城城墙
兴城古城是明代的宁远卫城,在清代改为宁远州城。城池始建于明宣德三年(1428),“周围五里九十六步,高三丈,门四,东曰春和,南曰延辉,西曰永宁,北曰威远,钟鼓楼在中街”。宣德五年(1430)又增筑外城,外城周围九里一百二十四步,高如内城。门四,东曰远安,南曰永清,西曰迎恩,北曰大定。四门设楼,四角设台,城郭之间为护城河。明朝末年袁崇焕镇守宁远,为抵御后金努尔哈赤的军事进攻,用两年时间修缮宁远城,城墙“高三丈二尺,雉高六尺,址广三丈,上二丈四”。明朝末年,这里成为抗击女真族的前沿阵地。兴城古城现仅存宁远内城,是中国现存最完好的古城墙。城墙结构兴城城墙
古城平面呈正方形,南北844米,东西830米。城墙高8.5米,城基砌条石3层,基宽6.8米,顶宽4.5米。墙体为外条砖内毛石,外设垛口,内设女墙,中填夯土。墙顶设海墁砖 1层水口。城墙四角设炮台,东南角炮台上为清代增建的魁星楼。城墙为正方形,周长3274米。城墙四面正中各设城门,城门上皆筑箭楼,为两层楼阁。城墙四角设台,突出于城角。在城区东南角上建有魁星楼一座。兴城城墙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兴城——中国东北地区的沿海文化古城,它扼居辽西走廊的咽喉地带,交通发达,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兴城城墙保存较好。1984年以来国家拨款对古城城墙进行全面维修,并建立了文物保管所。城设4门。东曰春和,西曰永宁,南曰延辉,北曰威远。门座通长12.17米,宽13米。4门均建城楼,重檐歇山顶,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城门外有半圆形瓮城,外径32米,内、外均以条砖筑成,城门内左侧设马道,长21米,宽 3.1米。
城内十字街中心有钟鼓楼1座,方形楼台,十字券洞。楼为2层,重檐歇山卷棚顶。南街有明思宗朱由检为辽西守将祖大寿、祖大乐立的两座高大石牌坊。城内东南有清建文庙 1座。城内街坊布局,基本上仍保持着清末的体制。
城墙历史兴城城墙
兴城历史悠久,辽代 设置兴城县,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明朝为了巩固对东北地区的统治,防御蒙古部落和女真人的侵扰,在山海关外“只设卫所,不设州县”,先后设立了二十五个卫,实行军政合一式管理,宁远卫就是其中之一。明宣德三年,即公元1428年,镇守辽东总兵官巫凯、都 御史包怀德及镇守辽东太监王彦联名奏请朝廷修筑宁远城,两年后工程竣工,当时称宁远卫城。宁远卫驻军5600人,守城士兵战时出征,平时屯田劳作,家属也随军士从全国各地前来定居,后代逐渐繁衍。卫的长官称卫指挥使,既是一卫的军事长官,又负责审理所辖地区的民事案件,一般为三品官。这种特殊的军政体制给宁远城增加了神秘色彩。清朝建立后撤卫建州,宁远卫城也改称宁远州城,宁远州管辖山海关以东至锦州以西的广阔区域。民国成立后,1914年因宁远与湖南、山西、云南等省的宁远州重名,经当时的民国国务院内务部呈请大总统袁世凯批准,恢复使用辽代的兴城县县名,宁远城也就随之称为兴城古城。兴城城墙就是兴城古城的主体建筑。历史见证兴城城墙
兴城城墙历经570多年的风风雨雨仍巍然屹立,是当今中华大地上为数不多的明清古城墙建筑,是明代军事防御型城市的标本,它与平遥城墙、西安城墙、荆州城墙并称为中国保存最完整的四座古城墙,也是中国现存惟一的正方形城墙,受到联合国及欧盟文化遗 产保护专家和为数众多的中外游客的青睐和关注。学者们认为,研究中国古城墙,兴城城墙必不可少。兴城城墙整体为正方形,城墙基础用条石,外墙用青砖砌成,内墙用不规则块石垒砌,中间用夯土所筑。城墙顶端外沿筑有垛口,守城官兵可以以此护身、了望、射箭;内沿筑有女儿墙,高度低于垛口,起着加固城墙的作用。用于人员行走的砖面称为“海墁”,“海墁”系青砖铺就,中凸外低,便于排水和减轻城墙夯土的承重压力。1644年三月,李自成率领的农民军兵逼北京,崇祯皇帝匆忙下令宁远总兵吴三桂放弃宁远城,入关勤王,这样,清军才占领宁远。1948年9月28日,东北野战军第四纵队一部在纵队副司令员胡奇才的率领下,解放了兴城古城。当时,解放军指战员从城墙突破进入古城内,但为了保护文物古迹,他们尽量避免开炮射击城墙。三十多年后,古稀之年的胡奇才将军重回古城,欣然挥笔写下了:“古城回到人民手中”。至今,这幅题字仍在古城钟鼓楼上悬挂。
随着兴城城墙知名度的提升,旅游开发事业得到蓬勃发展,中外游客纷至沓来,文物保护工作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在人民政府的重视下,由于战乱而有所毁坏的城墙部分地段的垛口、女儿墙和海墁得到修复,魁星楼也重现了往日风采,保护维修使兴城城墙焕发了新的生机,1988年1月13日,兴城城墙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对城墙进行综合研究和文化整理也随之同步进行,已经有多部有关兴城城墙的书籍出版或研究论文发表;天津大学、上海同济大学等高校的知名学者为兴城城墙精心编制了保护规划;先后有《三进山城》、《平原游击队》、《济南战役》、《袁崇焕》、《远东阴谋》、《甲午陆战》等影视剧在兴城城墙拍摄外景;2001年,兴城古城保护开发工程启动,兴城城墙被规划为“城垣思古”游览区,游人们登临城墙,不仅可以惊叹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湛,还能穿越历史的时空,回味着明末那一幕幕荡气回肠的战争场面。
建造艺术兴城城墙
城墙四面的正中各设城门,东为春和门、南为延辉门、西为永宁门、北为威远门。城门上修筑了箭楼,俗称城门楼和城楼,为两层楼阁建筑,重檐高耸、气势巍峨。城门旁边分别有坡形马道,供人员上下城墙,城门外均有半圆形瓮城,与城墙连为一体。兴城城墙东南角上建有魁星楼一座,其他三个拐角处都设有角台,明清征战时期,在角台上架设火炮,平时角台上也有士兵驻扎,以加强对城墙的防御。距离魁星楼不远处的城墙底端,有水门洞一个,为明代所修,至今保存完好,是古代的排水设施。古城内的四条大街,是古城的主干道,他们因循四座城门而得名,分别称为春和街、延辉街、永宁街和威远街,城中百姓根据方位分别称为东街、南街、西街和北街。街道两旁分布着许多老字号店铺,其中以南街最为集中,因此有"明代一条街"的美誉。四条大街呈十字形规则分布,因此又统称为十字大街,十字大街的交叉点坐落着一座钟鼓楼。
钟鼓楼与城墙的四座城门箭楼遥相呼应,钟鼓楼为二层楼阁建筑,登临楼顶,城墙和古城内的景观尽收眼底。钟鼓楼是古代城市的报时中心,晨钟暮鼓。在明与后金军队征战期间,镇守宁远城的明军主帅袁崇焕就坐镇钟鼓楼指挥作战。
建筑风格兴城城墙
与世界上现存的其他城墙相比,兴城城墙有许多引人关注的独特性。在明代修建城墙时,主要考虑到军事防御的需要,因此设置了角台等军事设施,在这方面特别值得称道的是半圆形的瓮城和便于人马通行的坡形马道。瓮城建筑于四座城门的外侧,呈半圆形,与城墙同时兴建。瓮城突出城门之外,既体现出一种建筑美学,又可以保护城门在战斗中不被敌人轻易接近与破坏。在实战中即便敌军攻破了瓮城城门,在城墙上的守军仍能以极快的速度组织调度,居高临下从四面向城下发动还击,而敌军一旦身陷半圆形的瓮城之内,人马很难脱身,成语“瓮中捉鳖”可以说是对瓮城功能最生动地描述。明朝末年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所率领的军队攻打宁远城时,就是在瓮城内遭到猛烈攻击而损失惨重。兴城城墙四座城楼的造型体现出明代北方的建筑风格,它的砖木结构是传统的建筑特点。城楼建在拱形的城门洞之上,与钟鼓楼一样是二层楼阁建筑,面阔8.9米,进深4.5米,内有楼梯登楼,建筑形式为重檐歇山顶,城楼顶端为青色筒瓦和板瓦覆盖,正脊两端有吻兽装饰,戗脊上的垂兽和檐角前部装饰的跑兽神态栩栩如生。按照明代的城墙规制,不同级别的城楼上装饰的跑兽数目是不一样的,宁远卫城城楼檐角装饰的跑兽有天马、海马和狮子三种,其中,天马、海马是吉祥的化身,狮子则代表勇猛和威严,它们的寓意与这座军事防御型城墙的特色可谓不谋而合。
内壁特色兴城城墙的内壁也很有特色。为了使城墙坚固,形成强大的支撑力,避免内心的夯土松动,城墙在建筑之初就用不规则城石砌筑内壁,然后将壁面凿平,所以称为“毛石墙”;由于石料大多是就地取材,远望去颜色近似虎皮,所以又被称为“虎皮毛石墙”。兴城城墙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典范。从建筑科学上讲,兴城城墙的选址得体,恰好处在山水围河的平原地带,十分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局部小气候。背山可以抵挡冬天北来的寒流,抱阳可以得到良好的日照,近水可以保障生活及灌溉供水,还可以防止风沙侵袭,对城内居民十分有利。中国古代的传统哲学思想在兴城城墙的规划和建筑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兴城城墙建成正方形,是取传统宇宙观的“天圆地方”,予以大地沉稳、永无销毁之意;兴城城墙的周长及城门数、街路数均为偶数,体现了古代哲学中数的思辨。